APP下载

老街上的凝望与救赎
——评苏童小说《黄雀记》

2017-12-11张超

参花(上) 2017年12期
关键词:保润柳生黄雀

◎张超

老街上的凝望与救赎
——评苏童小说《黄雀记》

◎张超

苏童小说《黄雀记》被学界视为“先锋向现实回归之作”,但是其中仍然延续苏童以往的创作风格。小说在香椿树街上展开对童年的回望,在现在凝视老街的坍塌,在罪与罚的反思中完成对现代人的反思,共同勾连历史与现在,完成《黄雀记》的救赎书写。

守望 凝视 救赎

2013年,苏童的长篇小说《黄雀记》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并被多个杂志转发。小说以香椿树街为背景,以保润祖父的失魂为开端,以“丢魂”与“找魂”为叙事线索,讲述了保润、柳生和白小姐各自的救赎之路。

一、守望——童年的记忆

香椿树街是苏童以童年老家所在的苏州城齐门外大街为原型虚构出来的叙事背景。在《黄雀记》中似乎并没有出现江苏街巷标志性的意象,在相对宏观的空间里有鸿雁照相馆、护城河、城墙、道路,在微观的环境中则是保润家、邻居家、医院等地,如果没有以往的阅读经验,仅场域出发是难以判断其明确的地域特征,甚至直接以香椿树街命名的小说集《香椿树街的故事》中的环境及场域描写也有所模糊或架空。《黄雀记》当中几个重要的转折点,诸如祖父的失魂、仙女水塔失贞、保润出狱与柳生相遇等,并没有“香椿树街”直接或间接的参与,它仅仅成为苏州北部的地域符号,如果脱离这一背景,故事依然成立。当然,苏童作为先锋写作的旗手之一,其小说中环境部分的淡化符合现代先锋文学的写作特征。“苏童大约有二分之一的小说都是以这条街为叙事背景”[1],苏童本人在许多采访和创作谈当中也谈到他对“香椿树街”的坚守。“有很多朋友说,我借《黄雀记》回归了香椿树街。其实,这条街,我从来没离开过”“几十年来,我一直孜孜不倦地经营香椿树街小说”“香椿树街要写一辈子”[2]。通过苏童的自述可以发现承载着苏童童年经历的香椿树街在苏童的记忆和创作当中是不可磨灭的。因而,对于苏童来说,“香椿树街”在作为场域符号之外,必然有其特殊意义。

二、凝视——老街的坍塌

对于苏童来说,他站在新世纪回望曾经,香椿树街在崩塌、荒芜,那条街道竟变得这般模糊,它无法抵抗现代性的侵蚀。因而,在苏童眼中,香椿树街本身已无法召回游离的灵魂,难以再承担救赎的重任。旧屋留给保润母亲的回忆是长辈的失德、子女的不孝和丧夫的痛苦,因而她选择了逃离。马家服装店和药店的租赁与改造使旧屋面目全非,它作为过往和曾经的隐喻遭受着时间的侵蚀。从香椿树街走出来的柳生和保润经由一个轮回,再次回到老宅以后,一个死亡一个将受到法律的制裁。白小姐因保润和柳生才和香椿树街产生联系,她出生并成长在井庭医院的花匠房中,香椿树街并不属于她。在小说的结尾,白小姐狼狈地跳进老宅旁堆满垃圾的小河,河水是污浊的,但白小姐正是在这污浊中得到反思和洗礼,当她感受到死亡与终结时,她接受河水的训诫,用河水清洗腹部,不愿孩子和母亲同样蒙羞。因而,这条河像一面镜子,让这个本不属于香椿树街的白小姐认识到自己身上的悲剧和肮脏,反倒成为了她的救赎之地。

三、救赎——生命的接续

“以污止浊”是苏童对于践踏生命的人的谴责。在苏童的眼里,能够实现救赎的不再是他童年时的“香椿树街”。《黄雀记》和其他作品中的“香椿树街”实则是苏童在回望之中建构当下现代性社会当中的香椿树街,以此追溯造成宝润、柳生和白小姐三人悲剧的历史原因。在小说的最后,祖父和怒婴贴合到了一起,实现了垂老与新生的接续,苏童在小说当中所秉持的线性的历史观,只不过他的处理方式是从当下往起点看,从宝润三人的童年讲述故事,形成童年与成年之间的人生张力,婴孩所象征的现代人的耻与怒和祖父所象征的迷失,都将历史的诗意洇染在小说当中。对于少年性意识萌动和关于成长主题的书写也是苏童一直坚持的。《桑园留念》中的“我”从独自洗澡开始感受到自我意识,再到帮助肖弟和丹玉传递纸条,看见路边交媾的野狗,对辛辛的追求,再到丹玉和毛头的死亡,“性”的躁动伴随着“我”青春期的成长;《舒家兄弟》中在父权压制的舒农,性成了他仅存的情感宣泄的出口。在当下人的观念里,人生轨迹中的青年时代理应是天真烂漫的,但是苏童则通过性的萌动表现着他们孤独的处境。快节奏的生活,现代性对的父辈和祖辈的异化,时时加重着这份孤独的分量。

对于这份孤独的阐释,在小说的叙事线索上,苏童以三个主人公的季节为题,各自形成三个独立的部分,即便三人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但是小说开头三人的身世背景是断裂的,小说的结局也是以三人的断裂收场。以断裂表现孤独,以污浊抵制放纵,苏童曾指出,“孤独的不可摆脱和心灵的自救是人们必须面对的现实,我们和文学大师们关注这样的现实。”[3]苏童的“救赎之路”在线性的时间观下呈现的是不规律偶然性,在现代性社会的规律下观照着“力比多”的不确定性,以先锋的方法介入现实。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有了伤痛反思才深刻,有了教训过失才会被更正,人才会由此在孤独的前行当中踏上救赎之路。

[1]张学昕.苏童文学年谱[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1.

[2]程德培.批评史中的作家[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4:59.

[3]苏童.虚构的热情[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221.

张超,男,硕士研究生在读,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责任编辑 葛星星)

猜你喜欢

保润柳生黄雀
拼 图
异麦芽酮糖醇在卷烟增香保润中的应用
荒秘宅事
不听劝告的黄雀
不听劝告的黄雀
他人即地狱:苏童《黄雀记》之存在主义解读
小黄雀的改变
黄雀脱险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