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水平对表征动量的影响:以排球项目为例
2017-12-11王智,董蕊
王 智,董 蕊
●博士(生)论坛 Doctor Forum
运动水平对表征动量的影响:以排球项目为例
王 智1,董 蕊2
良好的球感是优秀运动员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包含对球的速度、方向与运动轨迹等的精确感知。表征动量是个体普遍拥有的一种空间记忆错觉现象,即观察者对运动物体的最终位置的记忆沿着物体运动的方向发生偏移。表征动量会影响到个体对运动物体空间位置的准确感知和判断。通过2个试验比较国家健将级女子排球运动员和普通女大学生在表征动量现象上的差异,探讨排球运动水平对表征动量的影响。试验一的表征动量任务使用诱导运动范式和被动判断反应方式,试验二的表征动量任务使用平滑运动范式和鼠标主动定位反应方式。结果发现:诱导运动范式下,在水平向右运动方向上,学生比运动员的偏移加权均数更大;平滑运动范式下,在高速运动条件下,学生比运动员的水平移位差更大。综合2个试验结果可以发现,专家级运动员和普通大学生均出现了表征动量现象,表明表征动量现象具有相对稳定性和普遍性。同时,在诱导运动范式水平向右运动条件及在平滑运动范式高速运动条件下,健将级排球运动员的表征动量效应小于普通大学生,但是二者的差异与以往采用真实运动场景作为试验材料的表征动量研究结果相反。
表征动量;移位;运动水平;诱导运动;平滑运动
1 问题提出
良好的球感是优秀的球类项目运动员的成功因素之一,所谓的球感,在运动心理学上一般指的是运动员经过长时间的专项训练发展起来的专门化知觉能力。其中,运动员达到精细分辨球的不同速度、不同方向与运动轨迹等特性的感知能力,是球感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来自认知心理学领域的大量研究表明,个体普遍存在一种被称为表征动量(representational momentum)的空间记忆错觉现象,其会影响到个体对运动物体空间位置的准确感知。表征动量现象指,观察者对运动物体的最终位置的记忆沿着物体运动的方向发生偏移,也叫做移位现象[1-9]。大多数研究对这2个概念未做严格区分,本研究亦如此。计算理论认为,表征动量是一种适应性行为,正是由于这种现象的存在,人们才可以预测运动物体的运动轨迹,从而对其进行准确的拦截[10]。
1.1 表征动量现象
J.J.FRETD等[1]最早在实验室中发现表征动量现象。在最早的以及经典的表征动量范式中,通常被试需要观看屏幕上按顺时针或逆时针依次出现的4个长方形,被试需要记住第3个长方形的位置,当第4个长方形出现时(可能与第3个长方形位置相同,也可能位置前移或后移),需要判断其与前一个长方形的位置是否相同(见图1)。试验结果表明,被试对位置前移的长方形更可能判断为与第3个长方形的位置相同[4]。T.HUBBARD等[2]将刺激图形改为圆形,运动形式改为连续运动,反应方式改为使用鼠标进行定位的方式,仍然发现表征动量现象。表征动量的大小会受到刺激的运动速度[2]、刺激的呈现通道[11]、被试的个人特征[12]、刺激的朝向[6]和被试拥有的速度知识[7]等因素的影响。
图1 J.J.FRETD等(1984)的表征动量经典实验[1,4]Figure1 The Experimental Paradigm of Representational Momentum by J.J.FRETD et al(1984)
1.2 体育运动领域的表征动量研究
表征动量作为一种重要的空间记忆错觉现象,也得到了一些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者的关注。董蕊等[4]总结了体育运动表征动量的研究,指出表征动量现象在运动员和裁判员身上均可发生。表征动量对于裁判员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将界内球判为界外球的边界球误判[13]和越位误判[14-15]。此外,一些研究者探讨了篮球、足球、曲棍球和排球等集体项目在具体运动场景中的表征动量现象,以及在具有相似组织、结构和战术特征的不同运动项目之间表征动量现象是否存在模式知觉技能(pattern perception skill)的转移[19-20]。另有一些学者关注于表征动量和运动员运动水平之间的关系。有研究者使用真实的篮球比赛图片或真实的篮球动态场景视频发现,专家级篮球运动员比新手均表现出更大的表征动量现象[16-18]。即面对真实的篮球比赛图片或真实的篮球动态场景视频,篮球运动员的运动水平越高,其表征动量更大,或者说空间记忆错觉更大。学者认为,其中的原因是丰富的体育专项经验和对接下来可能发生的运动预测影响到了专家级运动员对运动物体空间位置的记忆,从而产生了更大的空间记忆错觉。
然而,在脱离了具体的运动场景,使用经典的和基础的表征动量范式,即控制训练比赛经验作用后,高水平运动员是否比低水平运动员或新手仍然表现出更大的表征动量?现有研究并未给出一个确定的答案。目前,已知的表征动量基本范式的运动心理学研究仅见到国内一篇[21],以校队足球运动员、校队排球运动员和普通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的试验研究。尽管这一研究发现了表征动量在校队运动员和普通大学生之间存在某些差异,但是这一差异仅存在某一个具体的试验条件下,研究者在绝大多数试验条件下并未发现二者差异。研究者认为,这可能因为在取样上仅选取的是校队运动员,他们并非经过长期专业训练的职业运动员,校队运动员和普通大学生之间运动水平差异较小影响了试验结果。与使用基础表征动量的研究结果不同,一些使用真实运动情境图片或视频作为试验材料的表征动量研究则发现,运动水平和表征动量之间有着运动水平越高,表征动量越大的现象[19-20]。到底是试验材料导致研究之间的差异,还是在脱离运动情景后,运动专项经验的影响被排除,运动水平与表征动量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反转?这一问题需要更多的实证研究加以确认。现有使用表征动量基础范式的研究[21]由于仅选取了男性被试,并且运动水平仅局限在校队运动员,因此,有必要将研究对象扩展到女性被试,同时提高运动水平,再次检验运动水平和表征动量在基础范式上的关系,以解决研究问题的分歧。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使用经典表征动量范式,选取国家健将级女排运动员和普通女性大学生,再次探讨二者在经典表征动量范式上是否存在差异;同时,了解她们在表征动量现象上的心理特点,有助于对优秀运动员在空间记忆能力水平的评价、筛选和训练等阶段提供建议。
2 研究一:被动判断试验
2.1 研究目的
(1)证实表征动量现象存在于运动员群体中;(2)高水平运动员和普通大学生在诱导运动范式产生的表征动量现象上存在差异。
2.2 研究假设
(1)高水平运动员和普通大学生均可以在诱导运动范式上出现表征动量;(2)基于国外运动心理学相关研究结果[13-18],本研究提出相比于普通大学生,高水平运动员的表征动量更大。
2.3 被试
普通大学生17名,女性,(20.13±1.45)岁,无排球训练经历;国家健将级排球运动员13名,女性,(23.83±2.94)岁。在本研究中,选择1支专业排球队并进行试验,我国1支专业排球队运动员人数通常为13~15人。
2.4 试验设计
采用2(运动水平:普通大学生、高水平运动员)×2(运动方向:左、右)二因素混合试验设计。其中,自变量运动水平为被试间因素,运动方向为被试内因素,因变量为偏移加权均数,研究范式为诱导运动范式。
2.5 试验方法
2.5.1 试验仪器 将试验所用计算机屏幕分辨率设置为1 024×768,刷新率为60 Hz。计算机屏幕的物理长和宽为232 mm×175 mm。试验程序通过Eprime2.0进行编写。将被试的座椅固定,其双眼距计算机屏幕中心60 cm。
2.5.2 试验材料 运动目标和探测刺激均为黑色实心圆,直径20像素(视角0.43°),屏幕背景为白色。在每次测试中,均有2个从左向右连续呈现的目标,即诱导刺激,第3个为记忆刺激。每个诱导刺激的呈现时间为250 ms,刺激间隔时间250 ms;每个诱导刺激出现的位置均距离上一个诱导刺激的位置间隔70像素(约1.5°视角)。探测刺激的位置与记忆刺激的位置距离分别为-20、-15、-10、-5、0、5、10、15和20像素9种情况,对应视角为-0.4°、-0.3°、-0.2°、-0.1°、0°、0.1°、0.2°、0.3°和0.4°。为防止被试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只是简单地盯住记忆刺激的位置,本试验采用3种记忆刺激的位置:距屏幕左侧水平442像素、屏幕中心512像素和距屏幕左侧水平582像素。被试共进行270次正式试验:2(方向)×9(探测刺激的位置)×3(记忆刺激的位置)×5(重复次数)。正式试验前,被试要进行6次练习试验,其中每个消失位置和每个方向至少练习1次。
2.5.3 试验流程 (1)被试每次试验需要按下空格键;(2)紧接着是500 ms的十字注视点呈现在屏幕左侧或右侧(与第1个诱导刺激的位置相同);(3)诱导刺激出现,呈现时间为250 ms,诱导刺激间的时间间隔(ISI)为250 ms,在前2个诱导刺激和记忆刺激呈现后,出现探测刺激,等待被试做出位置是否相同的按键反应;(4)每次试验间的间隔时间为2 000 ms(见图2);(5)被试一共需要完成270次正式试验(被平分为5组),做完一组后被试可选择暂时休息。整个试验完成时间约25~35 min。
图2 诱导运动范式和被动判断反应方式示例图Figure2 The Implied Motion Paradigm and Judgment Response Model
2.6 数据处理
试验结束后,首先对试验原始数据进行整理和删除。数据删除标准:(1)反应时<150 ms 或>3 000 ms的试验数据[6-7,22-23];(2)删除反应时在3个标准差之外的试验数据[6-7,22-24];(3)如果个别被试删除的数据量超过总试验数据的25%,则该被试被剔除[6-7,22-24]。根据第3条标准,其中1名健将级排球运动员删除139个试验,占总试验的51.48%,故删除该被试的试验数据。其余被试,根据前2条数据删除标准,共删除234个试验,占总试验次数的2.99%。
使用偏移加权均数(a weighted measure)代表表征动量的大小(公式1)[9,25-28]。
式中:d为探测刺激位置(包括方向和距离,其中负号表示后移,正号表示前移);n为被试在该探测刺激位置上“相同”反应的按键次数;m为该探测刺激位置的重复次数;N为正式试验的总试验(trials)次数[25]。若WM值为正值表示沿诱导运动方向前移,若为负值表示沿诱导运动方向后移[25]。WM值为正且大于0说明出现表征动量,正值越大,说明效应越大。
2.7 试验结果
单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无论是健将级运动员还是普通大学生,无论是进行水平向左还是水平向右的诱导运动判断,偏移加权均数均非常显著大于0(P<0.01),均出现了表征动量现象(见表1)。
表1 不同组别在不同运动方向上的表征动量Table1 Displacement of Different Groups with Different Directions of Motion
二因素重复测量方程分析结果显示:方向的主效应不显著[F(1,27)=0.530,P=0.473];组别的主效应不显著[F(1,27)=0.017,P=0.896];方向和组别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1,27)=2.75,P=0.109,η2p=0.092]。但是,通过比较不同运动方向下学生和运动员群体的移位量差异发现:水平向左方向下的学生和运动员偏移加权均数差异不显著[t(27)=-0.870,P=0.392];水平向右方向下,学生的偏移加权均数显著大于运动员的偏移加权均数[t(27)=2.191,P=0.041]。
3 研究二:主动判断试验
3.1 研究目的
(1)证实表征动量现象存在于运动员群体中;(2)高水平运动员和普通大学生在平滑运动范式上产生的表征动量上存在差异。
3.2 研究假设
在主动判断试验中,(1)高水平运动员群体和普通大学生群体均表现出表征动量现象;(2)相比于普通大学生,高水平运动员的表征动量更大。
3.3 被 试
普通大学生18名,女性,(20.06±1.73)岁,无排球训练经历;女排运动员12,女性,(23.83±2.94)岁,运动等级为国家健将级。研究一和研究二的运动员群体为同一批被试。研究一和研究二试验的时间间隔为2个月,防止可能出现的疲劳效应。
3.4 试验设计
采用2(运动水平:普通大学生、健将级运动员)×2(运动方向:左、右)×3(运动速度:5.8、7.4、和34.8°/s)三因素混合试验设计。运动水平是被试间自变量,运动方向和运动速度是被试内自变量,因变量为被试判断的目标物消失位置与其实际消失位置的距离差(单位:像素;方向:X轴、Y轴)。研究范式为平滑运动范式。
3.5 试验方法
3.5.1 试验仪器 计算机屏幕的设置同试验1,试验程序通过matlab2010b软件进行编写。
3.5.2 试验材料 运动目标刺激为黑色圆块,宽为20像素,屏幕背景为白色。目标刺激出现的起始位置在屏幕左侧和屏幕中线的中间位置,或屏幕中线到屏幕右侧的中间位置,分别做水平向右,或水平向左的匀速运动,速度为5.8、17.4和34.8°/s。在不给予被试任何提醒的前提下,圆块在中心范围内的随机位置突然消失,要求被试用鼠标点击其消失的位置。被试共进行60次正式试验:2(方向)×3(运动速度)×10(重复次数)。正式试验前,被试要进行6次练习试验,其中每个运动速度和每个方向至少练习1次。
3.5.3 试验流程 (1)被试按空格键,屏幕上出现1个运动的黑色实心圆,黑色实心圆出现在屏幕的左侧或右侧,沿着水平方向向右或向左做匀速运动;(2)被试观察黑色实心圆的运动,小圆块会突然消失,在其消失后,屏幕中央下方会立即出现一个光标,被试需要用鼠标控制光标确定其消失的位置(见图3);(3)60次正式试验平均分为5组,做完一组后试验暂停,同时屏幕会出现字幕提醒被试可以休息,休息时间由被试控制,自我感觉休息完成后按空格键后进行下一组试验。整个试验完成时间约5~10 min。
图3 表征动量平滑运动范式和主动定位反应方式示意图Figure3 The Smooth Motion Paradigm and Point Response Model
3.6 数据处理
数据整理和删除标准与研究一相同。根据前2条数据删除标准,共删除17个试验,占总试验次数的0.94%。
因为表征重力(representational gravity)的影响,个体对于水平运动目标消失位置的判断通常会出现沿运动方向的水平移位(M-displacement)和沿重力方向的垂直向下移位(O-displacement)2种情况。因此,本研究在计算表征动量时分别采用水平方向的移位差和垂直方向的移位差,即从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分别计算记忆刺激实际消失的位置和鼠标直接定位的位置差[2]。T.HUBBARD 等[2]和T.L.HUBBARD[29]曾发现,水平运动的物体会比垂直运动产生更大的表征动量。
3.7 结果
3.7.1 水平移位差 单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在6种条件(方向×速度)下,普通大学生组水平移位差均非常显著大于0(P<0.01),全部出现了表征动量现象;排球健将级运动员组水平移位差均非常显著大于0(P<0.01),也全部出现了表征动量现象(见表2)。
表2 不同组别在不同方向和不同速度条件下的水平移位差/像素Table2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Difference of Different Groups with Different Directions and Different Speed Conditions
以方向、速度和组别为自变量,以水平移位差为因变量进行三因素重复测量方程分析,结果显示:方向的主效应显著[F(1,28)=4.213,P=0.05,η2p=0.131];速度的主效应显著[F(2,56)=21.150,P<0.001,η2p=0.430];组别的主效应不显著[F(1,28)=2.005,P=0.168];组别与速度的两重交互作用显著[F(2,56)=16.580,P<0.001,η2p=0.372];方向与组别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1,28)=0.279,P=0.602];方向、速度与组别的三重交互作用不显著[F(2,56)=0.186,P=0.831]。水平向左运动的水平移位差(41.311±2.272)显著大于水平向右运动的水平移位差(35.158±3.403)(P=0.050);低速运动的水平移位差(28.798±1.603)显著低于中速运动的水平移位差(43.633±3.247)(P<0.001);低速运动的水平移位差显著低于高速运动的水平移位差(42.273±3.409)(P<0.001);中速运动的水平移位差与高速运动的水平移位差差异不显著(P=0.545)。
进一步比较发现:在向左低速水平上,学生的水平移位差与运动员的水平移位差差异不显著[t(28)=-1.722,P=0.096];在向左中速水平上,学生的水平移位差与运动员的水平移位差差异不显著[t(28)=1.364,P=0.183];在向左高速水平上,学生的水平移位差显著高于运动员的水平移位差[t(28)=3.510,P=0.002];在向右低速水平上,学生的水平移位差与运动员的水平移位差差异不显著[t(28)=-1.606,P=0.120];在向右中速水平上,学生的水平移位差与运动员的水平移位差差异不显著[t(28)=0.326,P=0.747];在向右高速水平上,学生的水平移位差显著高于运动员的水平移位差[t(28)=2.325,P=0.028]。
3.7.2 垂直移位差 单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除了向左高速运动条件下,学生被试组在其他条件下垂直向下的移位差均显著大于0,说明大学生被试组在大多数条件下出现了向下的表征重力现象;运动员被试组只在向右低速条件下,垂直向下的移位差显著大于0,其他条件下垂直向下的移位差与0差异不显著,说明在绝大部分情况下,运动员被试没有出现向下的表征重力现象(见表3)。
表3 不同组别在不同方向和不同速度条件下的垂直向下移位差/像素Table3 Vertical Downward Displacement of Different Groups with Different Directions and Speeds
以速度、方向和组别为自变量,垂直移位差为因变量,进行三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方向的主效应显著[F(1,28)=8,782,P=0.006,η2p=0.239];速度的主效应显著[F(2,56)=4.710,P=0.013,η2p=0.144];组别的主效应显著[F(1,28)=2.844,P=0.048,η2p=0.133],说明大学生组的垂直移位差显著大于健将级运动员组;方向与组别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1,28)=0.690,P=0.413];速度与组别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2,56)=1.321,P=0.275];方向与速度的交互作用达到边际显著[F(2,56)=3.001,P=0.058,η2p=0.097];方向与速度与组别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2,56)=0.319,P=0.728]。
4 讨论
4.1 表征动量现象
在试验一和试验二的结果中,普通大学生和健将级运动员在2种表征动量试验范式(诱导运动范式和平滑运动范式)下均表现出表征动量现象,并且表现动量现象同时出现在了水平向左和水平向右2个方向上,说明表征动量现象的稳定存在。
水平向左和水平向右运动方向上,哪个方向上的表征动量更大,研究者对此并没有得出统一的研究结论。有研究发现向右的前移量更大,而另有研究发现向左的前移量更大[2,29-31]。在本研究中,试验一结果表明,水平向左和水平向右的偏移加权均数没有显著差异;而试验二结果表明,水平向左运动的水平移位差大于水平向右运动的水平移位差。这一结果与M.NAGAI等[31]和董蕊等[7,21]的研究结果相似,可能的原因是2个试验使用的刺激呈现方式和因变量指标不同,也可能受到了运动速度和运动经验的影响。
研究表明,运动目标的速度越大,表征动量越大[2,32-33]。试验二结果表明:低速运动(5.8°/s)的水平移位差低于中速运动(17.4°/s);低速运动的水平移位差低于高速运动(34.8°/s);中速运动与高速运动的水平移位差相同,这一结果部分支持了以往的研究结论。
由于重力的作用,当物体进行垂直运动时,会在垂直方向上出现向下的前移量大于向上的前移量的现象,研究者将其命名为表征重力现象[34]。即使运动目标是进行水平方向的运动,但是也会在垂直方向上产生向下的偏移[2]。试验二中,除了水平向左高速运动条件外,学生被试在其他各种条件下均出现向下的移位,说明在绝大部分情况下,学生被试出现了表征重力现象。然而,运动员群体的表征刚好与学生群体相反,除了水平向右低速运动条件外,运动员被试在其他各种条件下均未表现出向下的表征重力现象。这一结果表明,对于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员比学生被试能更好地克服重力作用的影响。
4.2 专家-新手效应
试验一结果表明:水平向左方向,学生和运动员的偏移加权均数差异不显著;水平向右方向,学生的偏移加权均数显著大于运动员的偏移加权均数。这说明在水平向右的方向上,运动员的表征动量效应小于普通学生。试验二结果表明:在水平向左高速运动的情况下,学生的水平移位差高于运动员;在水平向右高速运动的情况下,学生的水平移位差高于运动员。说明在高速情况下,运动员的表征动量效应小于普通学生,这一结果与王智等[21]的研究一致。综合2个试验结果可以看出,运动水平的高低影响表征动量,但这种影响表现为高水平运动员的表征动量效应小于普通大学生。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诱导运动范式,这种效应仅出现在了水平向右的方向上,而对于平滑运动范式,这种效应仅出现在高速水平运动(左右2个方向)的情况下。试验一和试验二结果的差异,可能是因为试验一刺激间的时间间隔(ISI)较长导致速度较慢造成的。
以往使用真实的运动情境图片或视频作为试验材料的研究虽然也发现了运动水平对表征动量的影响,但均表现为专家运动员比新手在运动情境中表现出更大的表征动量效应[16-18,35-38]。与这些研究相反,本研究则发现高水平运动员比普通大学生表现出更小的表征动量效应,这可能与脱离了具体的运动情境之后,专家运动员所具备的专项经验不再对表征动量起作用有关,但因为主动定位试验中运动系统的参与,长期训练专家级运动员的运动控制能力得到显著提高,所以减少了表征动量效应。T.L.HUBBAR[10]曾指出,如果被试使用了主动定位的反应方式,那么在这一过程中,将会有运动成分参与其中。M.A.GOODALE等[39]发现,即使在扫视期间目标位置被错误判断,但如果被试是用手确定目标的位置,那么其位置的判断仍然是准确的。B.BRIDGEMAN[40]的研究也发现了在诱发运动中,使用主动定位运动方式(pointing movement)会出现定位准确的现象。在试验一被动判断任务中,被试并没有使用手部进行定位,因此运动系统的参与很少,但在试验二主动定位任务中,被试使用了鼠标进行定位,运动系统参与其中。排球运动员需要经过长期的运动控制训练完成击球(如传球、扣球),尽管其存在表征动量现象,但因为运动成分参与其中,因此可以减少表征动量造成的影响。
本研究对专家级运动员不同刺激速度条件间表征动量的比较发现,速度对运动员表征动量主效应并不显著。但是,对在校大学生的试验结果分析发现,高速条件下大学生的表征动量显著大于低速条件。因此,或许存在另一种可能的解释。运动员经过长期的训练之后,对于快速运动的物体更为适应,但普通人在生活中很少需要对快速运动的球类进行拦截反应,因此很难适应快速运动的物体。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在低速条件下运动员和普通人的表征动量大小不存在差异,而在高速条件下运动员的表征动量更小。在低速运动条件下,专家级运动员并不能表现出更多的优势。但是,在高速运动条件下,由于普通人并不能适应高速运动,因此他们的表征动量会随着刺激物运动速度的增加而变得更大。但由于专家级运动员对于刺激物的运动速度更为适应,因此在高速和低速条件下其表征动量并没有出现太大的差异。相比于普通人的表征动量变大,因此在2组的比较上出现了显著性差异。
尽管本研究在表征动量现象上发现了高水平运动员比普通大学生的表征动量更小,但试验一的结果表明,这种效应仅出现在水平向右的方向上。认为,这可能是由于本研究是通过计算机屏幕呈现刺激,这与人们日常经由电脑浏览文字的从左向右的阅读习惯有关。董蕊[6]在系列的表征动量研究中也发现在水平运动上,表征动量的大小受到刺激物的朝向影响,但这种影响仅出现在水平向右的方向上。但试验二的结果表明,这种效应仅出现在高速运动的情况下,在低速和中速运动的情况下则并未出现专家-新手效应。在排球项目的训练和比赛中,球通常都是高速运动,因此试验二所设置的高速运动目标与实际运动情境更加符合。进一步说明,排球运动员经过长时间对快球的训练,可以减少其表征动量效应。如果在试验一缩短刺激间的时间间隔(ISI),或许会发现更多的相似结果。
5 研究展望
(1)在基本的表征动量范式上,本研究仅考察了排球运动员。尽管王智等[21]的研究考察了足球运动员,但这并不能保证其他球类项目运动员仍然存在类似效应,未来需要将试验对象扩展到如篮球、乒乓球等其他球类项目上,进一步考察在其他球类项目上是否仍然存在运动水平高,表征动量小的现象。如果确实存在的话,那么这一现象的出现将有助于我们未来开发针对球类运动员的一般性的空间记忆能力的选拔和评价任务。
(2)由于高水平运动员在取样上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本研究只选取省专业队女排运动员,目的是平衡高水平运动员组和普通大学生组的性别,因此普通大学生群体也全部选用了女性大学生。王智等[21]的研究仅选用男性运动员,发现了在特定试验条件下运动员的表征动量更小。这说明,男性和女性在表征动量上均可以出现相似结果。尽管如此,未来可平衡男女性别被试,以进一步加强本研究的研究结论。同时,本研究只进行了行为学试验,在今后的研究中建议增加大脑功能监测,从而确定专家-新手差异的原因。
(3)本研究选用的刺激是较为简单的实心圆,但一些有关体育运动表征动量专家-新手效应的研究中,试验材料是真实运动场景图片或视频。本研究所发现的专家-新手差异与以往使用真实运动场景的研究所发现的专家-新手差异存在方向上的不同。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增加高生态学效度的试验。在设计高生态学效度试验中,可以选择同一机位拍摄的比赛录像,然后对真实的运动视频进行场景分割,确定2张诱导刺激图片、1张记忆刺激图片和1张探测刺激图片。试验刺激呈现方式与被试反应方式可以与表征动量经典试验范式相同,采用重复测量试验设计,比较基本任务到真实运动场景图片或视频试验结果的差异,进一步观察表征动量规律。
6 结论
(1)高水平运动员和普通大学生在诱导运动范式和平滑运动范式下均出现了表征动量现象。(2)健将级排球运动员的表征动量效应小于普通学生。但是,二者的差异与以往采用真实运动场景作为试验材料的表征动量研究结果相反。特别指出的是,对于诱导运动范式,这种效应仅出现在了水平向右的方向上;而对于平滑运动范式,这种效应仅出现在高速水平运动(左右2个方向)的情况下;对于水平运动的物体,高水平运动员比普通学生被试能更好地克服重力作用的影响。
[1]FRETD J J,FINKE R A.Representational momentum[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Memory,and Cognition,1984,10(1):126-132.
[2]HUBBARD T,BHARUCHA J J.Judged displacement in apparent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motion[J].Perception&Psychophysics,1988,44(3):211-221.
[3]HUBBARD T L.Approaches to representational momentum:theories and models[M]//NIJHAWAN R,KHURANA B.Space and Time in Percep⁃tion and Acti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0:338-365.
[4]董蕊,宛小昂,王阳,等.运动中的移位研究进展[J].应用心理学,2012,18(4):365-373.
[5]董蕊,何文盛.表征动量的典型运动效应[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8(4):473-480.
[6]董蕊.表征动量的朝向效应[J].心理学报,2015,47(2):190-202.
[7]董蕊.速度知识对表征动量的影响[J].心理科学,2015,38(3):569-573.
[8]董蕊.静态艺术中的动态知觉:基于表征动量的解释[J].人类工效学,2016,22(3):83-86.
[9]董蕊.表征动量:研究范式及其应用[J].人类工效学,2016,22(1):78-82.
[10]HUBBAR T L.Representational momentum and related displacements in spatial memory:A review of the findings[J].Psychonomic Bulletin and Review,2005,12(5):822-851.
[11]CHIEN S,ONO F,WATANABE K.A transient auditory signal shifts the perceived offset position of a moving visual object[J].Frontiers in Psychology,2013,4(2):1-10.
[12]DE Sá TEIXEIRA N,PIMENTA S,RAPOSO V.A null effect of target’s velocity in the visual representational of motion with schizophrenic patients[J].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2013,122(1):223-230.
[13]WHITNEY D,WURNITSH N,HONTIVEROS B,et al.Perceptual mis⁃localization of bouncing balls by professional tennis referees[J].Current Biology,2008,18(20):947-949.
[14]HELSEN W F,GILIS B,WESTON M.Errors in judging“offside”in as⁃sociation football:Test of the optical error versus the perceptual flashlag hypothesis[J].Journal of Sport Sciences,2006,24(5):521-528.
[15]GILIS B,HELSEN W,CATTEEUW P,et al.Offside decision by expert assistant referees in Association Football:Perception and recall of spa⁃tial position in complex dynamic events[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Applied,2008,14(1):21-35.
[16]DIDIERJEAN A,MARMECHE E.Anticipatory representation of visu⁃al basketball scenes by novice and expert players[J].Visual Cognition,2005,12(2):265-283.
[17]GORMAN A D,ABERNETHY B,FARROW D.Investigating the antic⁃ipatory nature of pattern perception in sport[J].Memory&Cognition,2011,39(5):894-901.
[18]GORMA A D,ABERNETHY B,FARROW D.Classical pattern recall tests and the prospective nature of expert performance[J].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2012,65(6):1151-1160.
[19]SMEETON N J,WARD P,WILLIAMS A M.Do pattern recognition skills transfer across sports?A preliminary analysis[J].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2004,22(2):205-213.
[20]ABERNETHY B,BAKER J,COTE J.Transfer of pattern recall skills may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 expertise[J].Applied Cogni⁃tive Psychology,2005,19(6):705-718.
[21]王智,董蕊.大学校队运动员和普通大学生的表征动量专家-新手效应[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7,36(4):320-327.
[22]REED C L,VINSON N G.Conceptual effects on representational mo⁃mentum[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1996,22(4):839-850.
[23]VISON N G,REED C L.Sources of object-specific effects in represen⁃tational momentum[J].Visual Cognition,2002,9(1-2):41-65.
[24]BACON A K.A cognitive-experimental study of dynamic mental repre⁃sentations of threat in snake phoblas[D].Arkansas:University of Arkan⁃sas,2007.
[25]翟坤.线索呈现的时空特性对表征动量的影响[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1.
[26]HUBBARD T L.Auditory representational momentum:Surface form,direction,and velocity effects[J].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1995,108(2):255-274.
[27]HUBBARD T L,COURTNEY J R.Cross-modal influences on repre⁃sentational momentum and representational gravity[J].Perception,2010,39(6):851-862.
[28]JOHNSTON H M,JONES M R.Higher order pattern structure influenc⁃es auditory representational momentum[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2006,32(1):2-17.
[29]HUBBARD T L.Cognitive representation of linear motion:Possible di⁃rection and gravity effects in judged displacement[J].Memory&Cogni⁃tion,1990,18(3):299-309.
[30]HALPERN A R,KELLY M H.Memory biases in left versus right im⁃plied motion[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Meomo⁃ry,&Cognition,1993,19(2):471-484.
[31]NAGAI M,YAGI A.The pointedness effect on representational momen⁃tum[J].Memory&Cognition,2001,29(1):91-99.
[32]FINKE R A,FREYD J J.Transformations of visual memory induced by implied motions of pattern elements[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Memory and Cognition,1985,11(4):780-794.
[33]MUNGER M P,MINCHEW J H.Parallels between remembering and predicting an object’s location[J].Visual Cognition,2002,9(1-2):177-194.
[34]HUBBARD T L.Target size and displacement along the axis of implied gravitational attraction:effects of implied weight and evidence of repre⁃sentational gravity[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Memory,and Cognition,1997,23(6):1484-1493.
[35]樊阳.飞行领域的表征动量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
[36]BLATTER C,FERRARI V,DIDIERJEAN A,et al.Representational Momentum in Aviation[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2011,37(5):1569-1577.
[37]BLATTER C,FERRARI V,DIDIERJEAN A,et al.Can expertise mod⁃ulate representational momentum?[J].Visual Cognition,2010,18(9):1253-1273.
[38]BLATTER C,FERRARI V,DIDIERJEAN A,et al.Role of experise and action in motion extrapolation from real road scenes[J].Visual cog⁃nition,2012,20(8):988-1001.
[39]GOODALE M A,PELISSON D,PRABLANC C.Large adjustments in visually guided reaching do not depend on vision of the hand or percep⁃tion of target displacement[J].Nature,1986,320(6064):748-750.
[40]BRIDGEMAN B,KIRCH M,SPERLING A.Segregation of cognitive and motor aspects of visual function using induced motion[J].Percep⁃tion and Psychophysics,1981,29(4):336-342.
Effect of Athletic Level on Representational Momentum among Volleyball Players
WANG Zhi1,DONG Rui2
(1.China Institute of Sport Science,Beijing 100061,China;2.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Zhe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Hangzhou 310018,China)
The“Ball Sense”is one important factor facilitating elite ball players achieving peak performance.The ability to accurately perceive and identify the speed,direction and course of ball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ball sense”.However,the findings from cognitive psychology showed that there was a kind of spa⁃tial memory of moving object called representational momentum phenomenon,which would influence the individual perceive and judge the position of moving objects accurately.The present research aimed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 of representational momentum between expert volleyballers and college students through two experiments.Implied motion paradigm in experiment 1 and smooth motion paradigm in experiment 2 were us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representation momentum between volleyballers and college students under the condition of moving right using implied motion para⁃digm.Under the condition of high speed,the displace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was larger than that of athletes in smooth motion paradigm.The expertise volley⁃ballers exhibited smaller representational momentum than college students under the condition of moving right using implied motion paradigm and of high speed using smooth paradigm.However,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m was opposite to the findings in experiments using real sports scenes.
representational momentum;displacement;athletic level;implied motion;smooth motion
G 804.8
A
1005-0000(2017)03-219-07
2017-01-18;
2017-04-31;录用日期:2017-05-15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项目编号:基本16-05)
王 智(1977-),男,安徽合肥人,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体育运动心理学。
1.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北京100061;2.浙江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
10.13297/j.cnki.issn1005-0000.2017.03.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