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年年检查还是漏诊?说说癌症和体检那些事

2017-12-11本刊编辑部潘战和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肿瘤科副主任医师

医食参考 2017年10期
关键词:防癌食管癌筛查

策 划/本刊编辑部 执 行/吕 莹 文/潘战和(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肿瘤科 副主任医师)

年年检查还是漏诊?说说癌症和体检那些事

策 划/本刊编辑部 执 行/吕 莹 文/潘战和(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肿瘤科 副主任医师)

一直以来,人们普遍谈癌色变,因为在大家的观念中,癌症是治不好的,得了癌症就意味着死亡。这当然有失偏颇,因为多数癌症在早期是极有可能治愈的,即便是晚期,也有少数癌症可能治愈。但总体上,多数癌症到了晚期,就确实意味着难治愈,我想这才是大家真正恐癌的原因所在。所以,癌症的早发现、早诊断非常关键。如果癌症能做到早期发现,就没有那么可怕了。

那如何才能早发现早诊断癌症呢?大家马上想到体检,可体检也是门“技术活”,下面就来和大家说说“癌症和体检那些事”。

健康体检与防癌体检:为什么每年做体检还是会漏诊癌症

经常听人抱怨:每年做体检,可是却突然查出得了癌症,而且已经是晚期,体检根本没啥作用。也有人说,只要每年做一次体检,就不用担心得癌症。其实,这两种说法都是错误的。

产生这种错误认识的关键是大家混淆了健康体检与防癌体检,误把常规的健康体检当作防癌体检,误认为所有的体检都是一样的,而且在潜意识中认为体检是万能的,做了体检,结果正常就认为肯定没得病。

健康体检

人们通常所说的体检一般是指“健康体检”,比如单位组织的例行年度体检,入职或入学体检等。健康体检主要是了解受检者的一般健康状况和脏器功能,比如量身高体重、测听力视力、量血压、医生进行视诊触诊听诊、三大常规化验、抽血查乙肝丙肝、肝肾功能、血脂、血糖、B超、心电图等,有时也会查一两项血清肿瘤标志物(通常是癌胚抗原CEA)。不过现在似乎越来越流行查整套肿瘤标志物,美其名为“查癌套餐”。

这些检查项目当然也有用,但针对性当然不强,更多的是发现诸如是否有“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是否有乙肝、是否贫血、肝肾功能怎样,等等。其实错不在健康体检本身,而是做体检的当事人无意中放大了健康体检的作用,对健康体检的期望值过高,或者提供健康体检的机构出于商业利益的宣传误导了大家,让大家误以为这种体检如果正常,就等于身体没问题,因此可以高枕无忧,实在是大错特错。

健康体检很有必要,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可发现异常情况,比如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高等,找相应的专科医生咨询,在医生的指导下尽早进行恰当的干预处理或随访复查,并指导调整生活方式。有时,这种常规的健康体检也可能会意外发现一些肿瘤。

防癌体检

健康体检结果正常,远不能下结论没有得癌症,想要查癌,有必要进行防癌体检。所谓防癌体检,更正规的名称是“癌症筛查”。从字面上理解,防癌体检当然就是为了要防癌,准确地说应该是早诊筛查癌症,早期发现癌症。防癌体检是一种更专业、针对性更强的体检方式。它由肿瘤相关专业人士来进行,采取更专业更有针对性的手段,目的是筛选癌症高危人群,早期发现癌症,尽早进行干预,从而降低癌症的死亡率。防癌体检不是随意的,哪些人要做,做哪些项目,怎么做,都是有讲究的,这正体现了防癌体检的针对性和专业性,也是与健康体检的根本区别所在。

其实即便是防癌体检也不能解决所有问题,防癌体检结果发现有问题,多半确实是有问题,但还必须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诊断;防癌体检结果正常,也不能就此下结论说肯定没问题,结果也只是供参考,有时要定期随访复查,一次检查正常不等于终生可以高枕无忧。不要说体检,即便是得了癌之后的诊断性检查结果也只是作为参考,要综合各方面的信息资料才能进行判断,而且仍然可能误断误诊,这正体现了医学的复杂性。

防癌六大关键词:怎样才能做到癌症早查早诊

1.有查癌意识,心理上重视。这一点至关重要,防癌要有防癌意识,查癌首先要有查癌意识,其实做任何事都是这样,如果你在内心上没有做某件事的意识和观念,你就自然不会重视,不会放在心上,自然不会去做,或者做得不好。

2.有基本的查癌知识。有了查癌意识,没有相关的知识来指导,也同样没用。心理上重视,却不懂怎样做,当然不行。因此,接下来就应该主动去学习相关的查癌知识。

3.懂得自我检查。除了一些必备的查癌知识,在实际操作上,平时做好自我检查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当然,你毕竟不是医护人员,没有接受专门的训练,不可能做到那么全面规范的检查,这种自我检查只是一个初步的检查,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自我检查,提高大家防癌和查癌的意识。

4.参加健康体检。要正确看待健康体检的结果,不要指望靠健康体检去发现和诊断癌症。健康体检要做,但不要把它的作用夸大。

5.进行癌症筛查。癌症筛查是更有针对性的早期发现癌症的重要措施,是通过有效、简便、经济的专科检查手段措施,对没有不舒服的人群进行筛查,目的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癌症,从而最终降低癌症死亡率。

6.身体不适早诊早查早治。如果身体已经有了不适,就必须要尽早去医院找医生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检查和诊断,不能讳疾忌医,不能拖,很多癌症就是因为一拖再拖才到了晚期。

面对越来越高发的癌症,不必有太多的心理压力,不必过度紧张和恐慌,但心理上要重视,不要放过任何癌症蛛丝马迹。

七大常见癌症的筛查:到底该如何进行防癌体检

1.肺癌筛查。主要针对肺癌高危人群:①55~74岁、有肺癌家族史;②有长期吸烟史,吸烟指数30包年以上(吸烟的年数×每日吸烟的包数),并且正在吸烟或戒烟少于15年;③长期被动吸烟者;④长期工作在粉尘颗粒较多的环境中,或长期的其他职业暴露史(石棉、铍、铀或氡)等。

推荐高危人群每年做一次低剂量螺旋CT检查,如发现肺部阴影或结节等,再进一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处理,如定期随访,或进一步PET-CT检查,或必要时取活检病理确诊。

2.乳腺癌筛查。对于一般风险人群,40岁以下女性不推荐常规筛查;40~49岁女性,推荐每年1次乳腺钼靶检查,致密型乳房推荐和B超检查联合进行,并配合医生手诊;50~69岁女性,推荐每1~2年进行1次乳腺钼靶检查,致密型乳房推荐和B超检查联合进行,并配合医生手诊;70岁及以上女性,每2年进行1次乳腺钼靶检查,致密型乳房推荐和B超检查联合进行,并配合医生手诊。

乳腺癌高危人群(有明显的乳腺癌遗传倾向的女性,BRCA1/2基因突变的女性,既往有乳腺导管或乳腺小叶中、重度不典型增生或小叶原位癌的女性,以及既往曾接受过胸部放疗的女性等)40岁前(20~40岁)就可开始筛查,推荐每年进行1次,筛查手段除了一般非高危人群常用的医生手诊、超声、乳房钼靶检查之外,磁共振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可选检查手段。

3.宫颈癌筛查。推荐从21岁开始进行筛查。21~29 岁女性建议每3年进行1次宫颈刮片细胞学检查,不需进行HPV检测,但如果细胞学检测结果异常,则需检测HPV;30~65岁女性,建议每5年进行1次HPV检测联合宫颈刮片细胞学检查,或者也可每3年进行1次宫颈刮片细胞学检查,如果细胞学检测结果异常,则需检测HPV;65岁以上女性可停止筛查,但应满足:此前10年的最近5年间,连续3次宫颈刮片细胞学筛查结果阴性,或连续2次HPV检测联合细胞学检查阴性,则可停止筛查。

高危女性(比如HIV感染者、免疫功能不全者、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2级、CIN3级)应增加筛查频率。不管是否接种HPV疫苗,都遵照以上建议执行。如果筛查发现异常或可疑异常,应视具体情况考虑进一步行阴道镜检查,必要时取活检,然后根据活检病理检查结果做相应的处理。

4.食管癌筛查。符合以下第1条和2~6条中任一条者列为食管癌高危人群,建议作为筛查对象:①年龄超过40岁;②来自食管癌高发区;③有上消化道症状;④有食管癌家族史;⑤患有食管癌前疾病或癌前病变者;⑥具有食管癌的其他高危因素(吸烟、重度饮酒、头颈部或呼吸道鳞癌等)。

推荐对食管癌高危人群先做普通内镜检查,并行食管黏膜碘染色或电子染色内镜等检查,如内镜下没有发现可疑病灶,则定期随访;如内镜下发现可疑病灶,则进行活检病理检查,然后根据不同的病理结果采取相应的随访复查和处理方案。

5.胃癌筛查。符合以下第1条和第2~6条中任一条者均列为胃癌高危人群,建议作为筛查对象:①年龄40岁以上;②胃癌高发地区人群;③Hp(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④既往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手术后残胃、肥厚性胃炎、恶性贫血等胃癌前疾病;⑤胃癌患者一级亲属;⑥存在胃癌其他高危因素(高盐、腌渍饮食、吸烟、重度饮酒等)。

筛查方法包括血清胃蛋白酶原(PG)检测、血清胃泌素17(G-17)检测、上消化道X线钡餐检查、内镜(胃镜)检查等。目前胃镜检查已基本取代X线钡餐检查,成为最常用的胃癌检查手段。除了直接进行胃镜筛查,也可以先采用非侵入性的血清胃蛋白酶原(PG)检测和危险因素问卷调查作为初筛手段,筛出胃癌高风险人群,再进一步行胃镜检查。如果胃镜检查发现可疑病灶,则取活检送病理学检查,后续根据活检病理结果采取相应的随访复查和处理方案。

6.大肠癌筛查。建议一般风险人群从50岁开始进行筛查,以下五选一:①每年做一次高敏感度化学法大便潜血试验(FOBT)或免疫法FOBT,每3年做一次大便DNA检查;②每5年做一次乙状结肠镜(可联合FOBT);③每5年做一次双重对比钡剂灌肠;④每5年做一次CT结肠成像(CT虚拟结肠镜)检查;以上检查如果发现异常,进一步行结肠镜检查;⑤每10年做一次结肠镜检查。

高危人群(结直肠癌治愈性切除史、腺瘤性息肉史、一级亲属结直肠癌或结直肠癌家族史、持续炎症性肠病、已知或怀疑存在遗传性综合征如Lynch综合征或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应进行更高强度的筛查,包括更早开始筛查,更高频度筛查。

7.肝癌筛查。目前全世界尚无成熟的肝癌筛查方案可供参考,一般建议对肝癌高危人群(比如有肝癌家族史者,35岁以上乙肝或丙肝病毒携带者或慢性肝炎史者,肝硬化者,长期嗜酒者等)每半年做一次肝脏超声检查和抽血查AFP,发现问题则进一步检查,比如肝脏增强CT或磁共振等。

误区与陷阱:关于癌症筛查我们要知道的两件事

误区:防癌体检就是查肿瘤标志物

很多人一说到筛查癌症,就会说他抽血查了一整套肿瘤标志物,其实这起不了太大的作用,甚至还可能误事!为什么这样说呢?倒不是查这个有什么危害,抽点血而已,其危害来自于不正确的理解。如果查出某个指标异常明显升高,通常确实表示有问题,从而指示你去进一步检查。但如果只是轻度升高一点,并不表示一定有问题,这会增加很多人的烦恼,有的人还因此背上思想负担。如果这一整套的标志物全都正常呢?可以说,几乎所有人都会暗自庆幸没有得肿瘤,以为可以高枕无忧了,不会想着去做什么其他检查,其实这是大错特错的。想要发现癌症,不能靠抽血查肿瘤标志物,真想要筛查出癌症,不如有针对性地直接进行相关肿瘤的筛查,具体参见前面的内容。

陷阱:有没有癌症做个PET-CT就可以了

但一说癌症的早诊筛查,有人说,我也每年做体检,而且还做最高端的检查:PET-CT,做一次七八千甚至上万,这个检查可厉害了,总不会漏查癌症了吧?

这可真是大错特错,弊大于利!现在似乎越来越流行PET-CT体检,说什么“有没有癌做个PET-CT就知道”,这是赤裸裸的商业宣传行为,贻害无穷。PET-CT作为普通的体检手段,一是查出癌症的概率低,二是辐射量大,三是价格太贵。当然,对于已经得了癌症的人,PET-CT用于癌症诊断、分期和疗效评估是可行的,但也仍有其适应症,不是所有癌症、所有病人都需要做PET-CT检查,要听从专科医生的建议。

PET-CT有其医学适应症,不能作为健康体检的手段,没有任何证据显示PET-CT推荐用于防癌体检(癌症筛查),更不要说常规的健康体检。滥用PET-CT,有百害无一利。PET-CT检查不等于万能查癌机 。

猜你喜欢

防癌食管癌筛查
高危型HPV筛查与TCT联合检查在宫颈癌筛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
二维超声与四维超声筛查方法在筛查不同孕周产前超声筛查胎儿畸形情况的应用价值
改变趁热吃 预防食管癌
得了食管癌能维持多长时间
食管癌患者两种固定装置摆位误差及计划靶区外扩值探讨
两癌筛查中的健康宣教及护理干预效果评价
吃烫的、辣的东西会导致食管癌吗
少吃脂肪食物可防癌吗?
为什么每年体检还是漏诊癌症?
你所不知的宫颈癌筛查小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