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嫂走好!怀念香港大学名誉院士袁苏

2017-12-11

北广人物 2017年47期
关键词:大学堂住宿生香港大学

【新闻】

三嫂走好!怀念香港大学名誉院士袁苏

11月25日,香港大学校长马斐森在自己的社交主页上,发表了一篇悼词,悼念一位刚刚去世的90岁老太太——港大名誉院士袁苏妹。同时,港大官网也在头版醒目位置,报道这位老太太去世的消息。随后,又有很多港大师生、校友纷纷撰文,向这位“港大之宝”致以哀悼和感激之情。

袁苏妹何许人也?为何港大校长、官网、学生和校友都来悼念她?

更让人惊奇的是:她是港大名誉院士,竟然认识不了几个字,不过是在港大干了40几年的清洁、做饭工作。那她又是怎么获得的这个院士头衔的呢?

■拎出个心来对人

袁苏妹,人称“三嫂”为香港大学“大学堂”男生宿舍服务超过40年。

“拎出个心来对人。”曾有记者问她,与学生们保持友情的秘诀,“三嫂”操着一口广东话这样回答。或许,这不仅是“三嫂”与学生们保持友谊的“秘诀”,更是她一生为人做事的“秘诀”。

袁苏妹,1927年出生在广州,母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父亲是一个家具店的老板。家里没有聘佣人,加上没有母亲在身边,“三嫂”从小就要帮忙料理家务,造就了自立坚强的个性,磨练出吃苦耐劳的意志。

“三嫂”十多岁的时候,因战乱而举家逃难到香港,父亲转为靠卖鱼维持生计。后来,“三嫂”认识了当厨师的丈夫,建立了自己的家庭。由于丈夫在家中排行第三,她因而有了“三嫂”这个称呼。

1957年,“三嫂”的丈夫取得了港大大学堂食堂的经营权,夫妻俩开始负责料理住宿生的一日三餐。“三嫂”先后担任助理厨师和宿舍服务员等职,为学生们做饭、扫地,关怀备至。

在港大,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大学堂有“三宝”——旋转铜楼梯、四不像雕塑和“三嫂”。

每天辛勤工作,最初固然是为了养家糊口,但逐渐地,“三嫂”把慈母的角色带进了大学堂,在努力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之余,更为住宿生分忧解困。

不少入住宿舍的大学生都是第一次离开家在外面生活。他们在上了港大以后,见“三嫂”的时间比见父母的时间还要多,面对读书压力、家庭问题、感情烦恼,大家都喜欢找“三嫂”倾诉。

多数时候,“三嫂”只是耐心地听完他们的故事,然后再给他们说一些再朴素不过的道理,要他们“珍惜眼前人”,或是请他们喝瓶可乐,“将不开心的事忘掉”。

遇上有学生生病了,“三嫂”会特意坐车到外面去给他(她)抓药,回来后还要花上半天的工夫把药煎好。当时住宿生早、午、晚三顿饭加起来一共才4块钱,而“三嫂”给学生买一瓶药油,便要花1块6,一剂中药则需要5块钱,还得自己负担车费,但“三嫂”从来没有向学生们收过钱。她说,“我觉得无所谓,总之帮得到就帮。”“我当他们个个都是我的孩子,有个头痛脑热的当然要好好照顾。”

“三嫂”的记性更是一流,直到退休10年后,她仍能记得绝大部分住宿生的名字,甚至他们的个性。

对于“三嫂”的这门绝技,1974年入读港大建筑系的李大华深表佩服。“她记性很好,哪个人在哪年毕业,读的是哪个学系,她都能说出来。”李大华说,由于工作忙,他在毕业后最初几年很少回学校,没想到多年后“三嫂”再见他,仍能叫出他的名字。

“三嫂”说,她最怕自己患上老年痴呆症,有一天叫不出“孩子”们的名字。

■几乎目不识丁的她,成为了港大名誉院士

1998年,“三嫂”正式退休,但她仍然经常返回大学堂,为学生们制作甜品,也关心着他们的学业。

“三嫂就像我们的妈妈一样”,这是港大几十届学生共同的心声。

2009年9月22日,在香港大学名誉院士衔颁授仪式上,“三嫂”头戴代表院士身份的礼帽,表情略带紧张地从港大副校监李国宝手中接过了证书,正式成为了港大名誉院士。

历来获得港大名誉院士的,不是拥有崇高学术地位的学者,就是曾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显赫人物。而那一次,香港大学破天荒将终身名誉院士的殊荣颁给了这位基层员工,使她成为港大第一位平民院士。

“三嫂”领奖时,台下响起了如雷的掌声,多名来自大学堂的往届毕业生激动得站立起来,情不自禁地高喊着“三嫂”。典礼负责人甚至不得不让工作人员走过去,请这些政商两界的知名校友“不要太激动,保持安静”。

香港大学历来为纯英语的院士颁授仪式在那一次也特为“三嫂”破了例,用广东话为她宣读了《赞词》:

袁苏妹女士在大学堂宿舍服务超过四十年。期间看著一代又一代的大学堂学生,亦即U-Hall仔的成长。就像他们在宿舍的母亲,不单细心照顾他们,亦栽培他们成为社会上有用的人材。三嫂无受过正式教育,但系她对高等教育界做出很独特的贡献,就是以自己的生命影响U-Hall仔的生命。教识他们敬业乐业,事事尽力,无私,承担责任,不计较个人的得失……

时任香港大学学生事务主任的周伟立也把对“三嫂”的敬意也写进了颁奖词:“三嫂”经常提醒我,学生要是有过失,要顺着他们所想,让他们自己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三嫂”本人也很惊讶:“一辈子没什么学历也没做什么贡献,难为那么多旧生还记得我,记得三嫂。我知道这个奖是发给对社会有很大贡献的人的,现在发给我,真的很感动很开心。”

一个普通人,辛勤工作,不计回报,以大学堂为家,把学生们当作自己的孩子般看待,为他们送上最真挚贴心的关怀照顾,结果得到了最闪耀的冠冕,“三嫂”的故事实在牵动人心。希望我们身边,能有更多这样的“三嫂”。同时,每一个在自己岗位上做出应有成就的普通人,也理应得到更多的尊重。

据《人民日报》公众微信

猜你喜欢

大学堂住宿生香港大学
状元争夺战
农村小学住宿生安全管理
如何做好住宿生的管理工作
西游大学堂
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