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数学“问题式”教学
2017-12-10陈艳华
陈艳华
摘要:新课改已在全省展开,随着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开展,我校提出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经过不断探索和研讨,结合我校实际,确定了我校独特的数学教学模式“问题式教学法”,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应用这一教学法,本文将结合我校教学过程中对“问题式”教学的认识和实践作初步的探讨,以期得到同行的指教。
关键词:课程标准;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问题探究
一、 问题式教学的提出
问题教学法是指以问题为中心来展开教学活动的教学方法。近几年来很多教师对“问题式教学”进行了广泛的探讨,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做法,但几乎集中在教师提出问题方面。而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尝试用“问题教学”的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目的。
二、“问题式”教学的教学设计模式
“问题式”教学设计模式在在我校高中数学课堂实施时分为九个环节:
第——课(章)——————(课头)
(本节课的内容)————————
主备教师:——————
1.内容及其解析:
(1)剖析内容
①说明主要概念、原理、法则、定理、方法等的内涵和外延;
②指出主要概念、原理、法则、定理、方法等的内核或关键;
③提出理解主要概念、原理、法则、定理、方法等的方法。
2.谈联系,定起点,说地位作用
(1)学科内的纵向联系
a)在之前学过的与本内容有联系的知识中,选择最近的、联系得最本质的、学生最容易理解的内容,作为教学的起点,阐述与本内容的联系;
b)在之后将学到的与本内容有联系的众知识中,选择若干重要的内容,阐述与本内容的联系,说明本内容在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否是核心内容。
(2)学科间的横向联系 在与本内容有联系的其他学科的众知识中,选择若干重要的内容,阐述与本内容的联系,并进一步说明本内容的作用。
明确重点,指出关键方法
①根据联系性、地位和作用,明确教学的重点;
②围绕教学重点,从教和学两方面出发,指出解决重点的关键方法。
一般模式:本节课要学的内容( )指的是( ),其核心(或关键)是( ), 理解它关键就是要( )(剖析内容)。学生已经学过( )(与之前的联系),本节课的内容( )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或就是它的下位概念,就可以类比它,等等)(定起点)。由于它还与( )有( )的联系(与之后或其他学科的联系),所以在本学科有( )的地位,并有( )的作用,是本学科(或本学科的某部分内容)的核心内容(或一般内容,次要内容)(地位作用)。教学的重点是( ),解决重点的关键是( )(重点和关键方法)。
3. 教学目标定位 教学目标解析 教学目标定位的一般模式: ① 根据课标(大纲)的要求,结合教材内容的实际,围绕基本知识、学科思想方法和学科能力,给出目标内容(常常是课标要求的细化或补充);② 按照难、中、易对目标内容定位(一般小于或等于课标要求),并选择相应的行为动词(了解、理解、掌握,记住、知道、会用,等等)进行阐述。
教学目标解析的一般模式
结合每一个目标内容,分别针对其定位的行为动词在教学中具体是要做什么,一一加以说明。其中,行为动词已经能够清楚描述的,就不必再解析(如:记住…,会求…,等)。
一般模式:
(1)目标定位:了解(理解、掌握,记住、知道、会用,等等)( )
(2)目标解析:了解(理解、掌握,记住、知道、会用,等等)( )就是指( )
4.问题诊断分析的一般模式
(1)指出学习某内容可能遇到的问题
(2)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
(3)针对原因指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4)提出解决问题方法的关键
一般模式: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或困难、障碍)是( )(指出问题),产生这一问题(或困难、障碍)的原因是( )(分析原因)。要解决这一问题(或困难、障碍),就要( )(解决方法),其中关键是( )(方法的关键)。
5.教学支持条件分析的一般模式
(1)提出具体使用什么信息技术工具(或其他特殊工具)
(2)指出信息技术工具(或其他特殊工具)具体用在哪里
(3)说明为什么要用该信息技术工具(或其他特殊工具)
教学支持条件分析的叙述方法举例: 在本节课( )的教学中(指出工具使用在哪里) ,准备使用( )(提出用什么工具)。因为使用( ),有利于( )(说明为什么要用)。
6.教学过程设计的一般模式
(1)设计大问题串(大上升,保持不下降)
(2)分别说明每个问题的设计意图
(3)在有必要的大问题下设计例题和变式练习(或变式练习题组)(例题练习不要单列)
(4)设计完成每个问题教学的师生活动,主要以小問题串(小下降,或换一种提问方式)的形式呈现
7.本课小结
以问题或习题让学生回过头来反思。
8.目标检测
以题目的形式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要求题量适中,与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例题)有区别。
9.配餐作业
配餐作业的研制,一定要重基础、重本质、重联系,做到低起点、多循环、匀加速。设计形式:
A组题:
1.2.3.4.
B组题:
1.2.3.4.5.6.7.
C组题:
1.2.3.4.
10教后反思
对这节课的目标达成情况、教学设计使用后的情况做出反思,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参考文献:
[1]王红革.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0,(03).
[2]肖金枝.新课程改革下高中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15).
[3]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2003年7月 人民教育出版社
(作者单位:云南省临沧市沧源民族中学 6774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