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何立强:跨文化教育不是选择,而是必经之路

2017-12-10何立强

国际人才交流 2017年6期
关键词:杰出青年燕京学堂

卷 首UPFRONT

何立强:跨文化教育不是选择,而是必经之路

跨文化教育在当今社会并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条必经之路。当今许多全球化问题,比如网络信息问题、气候变化问题,都不是单独一个国家能够解决的,不通过全球合作是解决不了的。

我最近注意到,人工智能的伦理道德问题引发了大讨论。人工智能可以做到什么程度呢?图灵测试已经验证过电脑可以像人一样思考。最近我的一个学生告诉我,她的妈妈是一名从事高科技研究的科技人员,她曾经创建了一个系统,想让它做ABCD,过了一段时间她发现那个系统学会了做ABCD,还能做EFGHIJK等,于是她开始困惑这个系统到底能解决哪些问题,因为它不但遵循了人类的设计,甚至还有自学的能力。人工智能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很难说,因为我们有能力做出超越人类智能的机器。机器思考得到的结论有没有可能是“人类不可靠,需要消灭掉”?

人工智能已经不是一个科技问题,是牵涉到哲学、伦理学、社会学、政治的事关人类存亡的问题。如果我们现在不进行跨学科研究,不接受跨文化教育,又将如何处理人类有可能面临的重大挑战呢?

人类从出生就有一种求学和理解的精神,因为我们要理解世界,理解我们周围的环境和社会。我发现一些词汇很有意思,中文里表达“理解”含义的词汇特别多,比如理解、了解、理会、知道、认识、领悟、领略、领会、明了、看透、洞悉、通晓、通解、知晓……这么多词汇诠释了一种概念,就说明这个概念是多么重要和复杂。

我们总是试图了解周遭万物的意义,所以理解至关重要。一方面可以由老师教你,从书本学习知识,但是,更好的是从经验中自己体会。燕京学堂是北大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实验,它的意义在于沿着历史的脉络,开启一种跨文化、跨学科的集体实践,这一实验到目前为止很成功。100多名外国的优秀学生到北大来,和一部分中国同学住在一起,一起学习,通过这种交流和沟通促进他们对彼此和国际文化的了解。

燕京学堂的一些国际学生因为对中国文化不理解会产生困惑。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欧美来的学生下课之后想出去玩,他们去哪儿玩呢?通常是去酒吧喝酒,边喝边聊。但是通常中国学生聚会是以聚餐为主,并没有去酒吧这个习惯,这种现象怎么让外国学生理解?外国学生说中国学生不善于交际,其实是他们不理解,这只是生活习惯不一样。

如何获取知识?如何深入了解?你可以读万卷书,也可以行万里路,两者都好,两者都要做到,因为很多道理没有经验是体会不到的。从很早开始,我就对国际交流和理解进行研究。2002年,我担任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会长,那时我发现中美有一些问题,根源在于两国对生存意义是有误解的。于是我创办了杰出青年论坛,让中国各行各业优秀的年轻人和美国各行各业的年轻人坐在一起,每年针对不同的题目进行探讨和交流,通过这种方式加强两国年轻人之间的互动、了解和友谊。我相信,为两国青年提供一个有效的交流渠道,对于美中关系的未来必定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在杰出青年论坛的构想过程中,也有一个关于文化差异的非常有意思的例子。关于这个论坛的名字,最初我们是用英文设想的,叫作US-China Young Leaders Forum。但在翻译成中文时遇到了问题,如果直译叫领导论坛并不合适,因为这些参会的嘉宾并不能算是领导;由于论坛涉及的领域比较广,如果翻译成领导力论坛也不确切。最终我们选择用更直接的方法来表述它,参加的人是杰出青年,于是就叫杰出青年论坛。这是两国习惯不一样,又是英文和中文在表述上的差别,我们要针对这些有意思的跨文化差异和现象进行更深入的研究,通过相互沟通、彼此理解,尽量避免产生误解。

综上所述,我想要说,我们现在的教育,包括燕京学堂的创办,就是在培养有跨文化、跨学科交流能力的青年,只有这样,在全球化不断推进的今天和未来,各国之间才能更容易相互理解、共同合作和发展。(本文整理自何立强在第五届国际化人才之路论坛上的主旨演讲)

何立强(John L.Holden,美)

北京大学燕京学堂副院长

2016“外教中国”年度人物获得者

猜你喜欢

杰出青年燕京学堂
青春答卷人
“杰出青年”梦断贪欲
燕京针灸名家于书庄“临证五明”理论的应用经验与体会
浅解三字经 (之八十五)
行走华夏 青春筑梦——海外华裔杰出青年感受魅力江苏
森林学堂
宝宝国学堂
宝宝国学堂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燕京杯」海内外征联大赛启事
历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寄语(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