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陆德明《毛诗释文》失校《韩诗·二雅》异文考

2017-12-10吕冠南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17年3期
关键词:毛诗释文文选

吕冠南

陆德明《毛诗释文》失校《韩诗·二雅》异文考

吕冠南

唐代学者陆德明《经典释文》是重要的经典音义之书。该书卷五至卷七为《毛诗释文》三卷,不仅对《毛诗》经文的读音及古训进行了考索,还著录了《韩诗》学派区别于《毛诗》的文本(即《韩诗》异文),在保留《韩诗》学派的文本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但通过与其他征引《韩诗》文本的典籍比勘,可以发现《毛诗释文》对《韩诗》异文的著录仍有不少遗漏。兹以《韩诗》的小雅、大雅两部分为中心,结合古籍征引,补出《毛诗释文》失校的含《韩诗》异文之诗句45则,涉及33首作品。

陆德明;《毛诗释文》;失校;《韩诗》

唐代学者陆德明所撰《经典释文》一书,在中国经学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该书以儒家经典的音义为考察重点,旁及《老子》《庄子》二书,为后世学者提供了重要的文字学、音韵学与训诂学材料。在《诗经》研究方面,《经典释文》因卷五至卷七的《毛诗释文》(下简称《释文》)而为人熟知,这三卷内容不仅对《毛诗》经文的读音及古训进行了深湛的考索,而且还著录了汉代另一重要《诗》学流派——韩婴所创《韩诗》的不少材料,集中保留了该学派有别于《毛诗》的经文(即《韩诗》异文)。《韩诗》学派在汉代曾盛极一时,但主要著作却渐次亡佚,唯有《韩诗外传》较为完整地保存至今。在这种《韩诗》文献不足征的困境下,《释文》所保存的《韩诗》异文便弥足珍贵,因为这是后世学者考察《韩诗》遗貌的重要来源。但在《释文》之外,还有不少古文献也对《韩诗》佚著进行过数量可观的征引,以之与《释文》比勘,可以发现有不少《韩诗》异文溢出《释文》的著录。换言之,《释文》对《韩诗》异文的著录存在失校的情形。这对于《韩诗》经文的整理与后续研究,均有不便之处。有鉴于此,兹结合古籍征引情况,以《韩诗·二雅》为考察中心,按《毛诗》篇目顺序①皮锡瑞认为《诗经》“世次、篇次三家亦不尽同于毛”,见皮锡瑞:《经学通论》,北京:中华书局,2017年版,第196-199页。但文献阙如,今天已无法考证《韩诗》篇次的详细顺序了。故本文于诗篇顺序暂依《毛诗》。,就《释文》失校的《韩诗》异文加以辑录。共得含异文之诗句45则,涉及33首作品。每则诗句之下,均附按语说明其来源,并附考证,借以比较《韩诗》异文与《毛诗》的异同。每则异文均加下划线,以使其更加醒目。

1.《小雅·四牡》:“周道威夷。 ”

按:见《六臣注文选·西征赋》李善注引《韩诗》②萧统选,李善等注:《六臣注文选》,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影印涵芬楼所藏宋刊本,第192页。,后附薛君曰:“威夷,险也。”《毛诗》“威夷”作“倭迟”,《毛传》:“倭迟,历远之貌。 ”按薛君所训之“险”,亦有“远”义。 如《淮南子·主术》:“幽野险途。”高诱注:“险犹远也。”③何宁:《淮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634页。大抵路途遥远,则艰险倍增,所以“远”含“险”义。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便以“险”、“远”并举。由此可知薛君训“险”与毛公训“历远”,其义相通。

2.《小雅·皇皇者华》:“莘莘征夫。 ”

按:见《韩诗外传》卷七“赵王使人于楚”章引诗④屈守元:《韩诗外传笺疏》,成都:巴蜀书社,1996年版,第591页。。《国语·晋语四》姜氏引《诗》亦作“莘莘征夫”,韦昭注:“莘莘,众多。 ”①徐元诰:《国语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324页。《毛诗》“莘莘”作“駪駪”,《毛传》:“駪駪,众多之貌。 ”与“莘莘”之义同。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谓:“莘莘、駪駪,皆侁侁之同声假借。”②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499页。其说可从。

3.《小雅·常棣》:“饮酒之醧。 ”

按:见《六臣注文选·魏都赋》刘良注引《韩诗》③萧统选,李善等注:《六臣注文选》,第131页。。 《玉篇》:“醧,私也。 ”④顾野王:《宋本玉篇》,北京:中国书店,1983年影印张氏泽存堂本,第532页。《毛诗》“醧”作“饫”,《毛传》:“饫,私也。 ”与《韩诗》作“醧”义同。

4.《小雅·蓁蓁者莪》:“蓁蓁者莪。 ”

按:见《六臣注文选·东都赋》李善注引《韩诗》⑤萧统选,李善等注:《六臣注文选》,第43页。,后引薛君曰:“蓁蓁,盛貌也。 ”《毛诗》“蓁蓁”作“菁菁”,《毛传》:“菁菁,盛貌。 ”与薛君之训义同。

5.《小雅·车攻》:“东有圃草。 ”

按:见《后汉书·马融传》章怀太子注引《韩诗》⑥范晔撰,李贤注:《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957页。,并引薛君曰:“圃,博也。”《毛诗》“圃”作“甫”,《毛传》:“甫,大也。 ”薛君所训之“博”与《毛传》所训之“大”义同,如《鲁颂·泮水》:“戎车孔博。 ”《释文》:“博,大也。”再如《汉书·食货志》:“其为祸博矣。”颜师古注:“博,大也。”⑦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156页。均可证明。

6.《小雅·吉日》:“駓駓俟俟。 ”

按:见《后汉书·马融传》章怀太子注引《韩诗》⑧范晔撰,李贤注:《后汉书》,第1959页。。 《玉篇》:“駓駓,走貌。”⑨顾野王:《宋本玉篇》,第422页。《毛传》:“趋则儦儦。”与“駓駓”义近。又考《六臣注文选·西京赋》李善注引《韩诗章句》曰:“趋曰駓否,行曰騃。”⑩萧统选,李善等注:《六臣注文选》,第53页。“駓”、“駓否”相通,见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⑪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武汉:武汉市古籍书店,1983年影印临啸阁本,第205页。;“騃”或借作“俟”,见桂馥《说文解字义证》⑫桂馥:《说文解字义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连筠簃丛书本,第832页。,所以疑心此处《章句》即释《吉日》“駓駓俟俟”之文,若是,则《韩诗》此句亦作“駓否駓否騃騃”。

7.《小雅·祁父》:“有母之尸雍。 ”

按:见《韩诗外传》卷七“曾子曰往而不可还者亲也”章引诗⑬屈守元:《韩诗外传笺疏》,第609页。。 《毛诗》“雍”作“饔”。 《墨子·七患》:“雍食而不盛。”王念孙曰:“饔、雍古字通。”⑭吴毓江:《墨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41页。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谓:“雍,古‘饔’字。 ”⑮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儒藏》精华编第36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601页。均可证“雍”、“饔”两字存在通用关系。

8.《小雅·白驹》:“在彼穹谷。 ”

按:见《六臣注文选·苦寒行》李善注引《韩诗》⑯萧统选,李善等注:《六臣注文选》,第520页。,又见《西都赋》善注引《韩诗》,但经文引作“在彼空谷”⑰同上,第 27页。,按“空谷”为“穹谷”之讹,由该条后附薛君曰“穹谷,深谷也”可证。《毛诗》“穹谷”作“空谷”,《毛传》云:“空,大也。 ”则空谷为大谷,与薛君训为“深谷”义近。

9.《小雅·雨无正》:“勋胥以痡。”

按:《后汉书·蔡邕传》李贤注:“《诗·小雅》曰:‘若无此罪,勋胥以痡。’勋,帅也。胥,相也。痡,病也。言此无罪之人而使有罪者,相帅而并之,是其大甚。 见《韩诗》。 ”⑱范晔撰,李贤注:《后汉书》,第1986页。可知“勋胥以痡”系《韩诗》之文。 《毛诗》“勋”作“沦”,此句《毛传》谓:“沦,率也。”“率”、“帅”可通用,如《仪礼·聘礼》:“帅众介夕。”郑玄注:“古文帅皆作率。”①郑玄注,贾公彦疏:《仪礼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15页。再如《论语·颜渊》:“子帅以正。 ”陆德明《释文》谓“帅”字“与‘率’同。 ”刘宝楠《正义》:“经传省作‘率’,假借作‘帅’。”②黄怀信:《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118页。均为二字通用之证。据此,可知韩、毛用字异而训义通。 又,《毛诗》“痡”作“铺”,郑玄笺谓:“铺,遍也。”与《韩诗》“痡,病也”之训有别。

10.1.《小雅·小旻》:“翕翕訿訿。 ”

按:见《原本玉篇残卷》“訿”字条引《韩诗》③顾野王:《原本玉篇残卷》,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7页。,《尔雅·释训》:“翕翕訿訿,莫供职也。 ”郝懿行《义疏》:“翕翕者,小人党与之合。 ”④郝懿行:《尔雅义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影印郝氏家刻本,第573页。《毛诗》“翕翕”作“潝潝”,《毛传》:“潝潝然患其上。”孔颖达 《正义》:“潝潝为小人之势,是作威福也。”⑤孔颖达:《毛诗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863页。可见韩、毛两家之异文,均解为小人结党之气焰嚣张,用意相近。

10.2.《小雅·小旻》:“是用不就。 ”

按:见《韩诗外传》卷六“晋平公游于河而乐”章引诗⑥屈守元:《韩诗外传笺疏》,第585页。。 《毛诗》“就” 作 “集”,《毛传》:“集,就也。 ”王先谦《集疏》谓:“集、就双声字,故韩‘集’为‘就’。”⑦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第645页。仅就双声的层面探讨二字之义同,尚存待发之覆。 按“集”、“就”二字均训为“成”,故得通用。《小旻》:“是用不集。”朱熹《诗集传》:“集,成也。 ”⑧朱熹:《诗集传》,北京:中华书局,2017年版,第213页。此为“集”训“成”之例。 《周礼·春官·巾车》:“十有再就。”郑玄注:“就,成也。”⑨孙诒让:《周礼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2142页。此为“就”训“成”之例。以《小旻》此句而论,作“集”与作“就”,俱为“成”义,故得互训。

11.《小雅·小宛》:“翰飞厉天。 ”

按:见《六臣注文选·西都赋》李善注引《韩诗》⑩萧统选,李善等注:《六臣注文选》,第34页。,后附薛君曰:“厉,附也。 ”“附”有“近”义,《孙子兵法·行军》:“无附于水而迎客。”曹操注:“附,近也。 ”杜佑注同⑪杨丙安:《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85页。。 则《韩诗》解“厉(附)天”为近于天空之义。《毛诗》“厉”作“戾”,《毛传》:“戾,至也。 ”则《毛诗》解“戾(至)天”为到达天空之义,与薛君所训相近。

12.《小雅·小弁》:“雚苇淠淠。 ”

按:见《韩诗外传》卷七“楚庄王赐其群臣酒”章引诗⑫屈守元:《韩诗外传笺疏》,第628页。。 《毛诗》“雚”作“萑”,二字同义。见屈原《天问》:“莆雚是营。 ”洪兴祖注:“雚,薍也,音丸,与萑同。 ”⑬游国恩:《天问纂义》,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34页。

13.《小雅·巧言》:“趯趯毚兔。”

按:《史记·春申君列传》裴骃《集解》引《韩诗章句》:“趯趯,往来貌。获,得也,言趯趯之毚兔。谓狡兔数往来逃匿其迹,有时遇犬得之。”⑭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3105页。《韩诗章句》原作“韩婴《章句》”,有误。具体辨析见吕冠南:《〈史记〉三家注的〈诗经〉文献学价值》,《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第1期,第67页。所释即“趯趯毚兔,遇犬获之”之句,可知《韩诗》作“趯趯毚兔”。 《毛诗》“趯趯”作“跃跃”。 “趯”与“跃”同,例如《召南·草虫》:“趯趯阜螽。 ”《毛传》:“趯趯,跃也。 ”再如《汉书·李寻传》:“涌趯邪阴。 ”颜师古注:“趯字与跃同。 ”⑮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第3183页。

14.1.《小雅·巷伯》:“缉缉缤缤,谋欲谮言。 ”

按:见《原本玉篇残卷》“缤”字条引《韩诗》⑯顾野王:《原本玉篇残卷》,第177页。,云:“缤缤,往来貌也。 ”《毛诗》“缤缤”作“翩翩”,《毛传》:“翩翩,往来貌。 ”与《韩诗》之训同义。 又,《毛诗》“谮言”作“谮人”。 考《小雅·雨无正》:“谮言则退。 ”郑玄笺:“有谮毁之言。 ”《巷伯》:“彼谮人者。”孔颖达《正义》:“彼谗谮人者。”可知一指谗毁之言,一指谗人之人,词义有所差别。

14.2《小雅·巷伯》:“慎尔言矣。”

按:见《韩诗外传》卷三“受命之士”章引《巷伯》(345),《毛诗》“矣”作“也”,二字俱语辞。

15.1.《小雅·四月》:“百卉俱腓。 ”

按:见《六臣注文选·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诗》李善注引《韩诗》①萧统选,李善等注:《六臣注文选》,第376页。,《吕氏春秋·荡兵》:“于始有民俱。 ”高诱注:“俱,皆也。 ”②陈奇猷:《吕氏春秋新校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390页。毛诗》“俱”作“具”,郑玄笺:“具,犹皆也。 ”与《韩诗》作“俱”之义同。

15.2.《小雅·四月》:“乱离斯莫。 ”

按:见《六臣注文选·关中诗》李善注引《韩诗》③萧统选,李善等注:《六臣注文选》,第368页。,并附薛君曰:“莫,散也。 ”《毛诗》“斯莫”作“瘼矣”,《毛传》:“瘼,病也。 ”与薛君的训释不同。考《大雅·板》“民之莫矣”,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莫,朱彬读为‘瘼’,训病。 ”④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第926页。可知“莫”与“瘼”存在通假的现象。但此处薛君明训“莫”为“散也”,当不可通假为“瘼”。 《韩诗》训“莫”为“散”,与句中“乱离”相照应,类似于白居易《自河南经乱……》所谓“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⑤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781页。;《毛传》以“病”训“瘼”,则颇有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的意味⑥胡之骥:《江文通集汇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5页。。薛叙分别之实情,毛叙乱离之心病,各有胜处。

16.1.《小雅·小明》:“眷眷怀顾。 ”

按:见《六臣注文选·答张士然》李善注引《韩诗》⑦萧统选,李善等注:《六臣注文选》,第465页。,刘良注:“眷眷,顾之将深也。”《楚辞·九叹·离世》:“魂眷眷而独逝。 ”王逸注:“眷眷,顾貌。 ”⑧洪兴祖:《楚辞补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288页。《六臣注文选·为石仲容与孙皓书》:“然主上眷眷。 ”张铣注:“眷眷,回顾貌。 ”⑨萧统选,李善等注:《六臣注文选》,第807页。均可证“眷眷”的核心词义为“顾”。《毛诗》“眷眷”作“睠睠”,郑玄笺:“睠睠,有往仕之志也。”与“眷眷”有所不同。

16.2.《小雅·小明》:“静恭尔位。 ”

按:见《韩诗外传》卷四“齐桓公伐山戎”章引诗⑩屈守元:《韩诗外传笺疏》,第369页。,《毛诗》“静恭”作“靖共”。 “靖”为“静”之古字,故得通用。如《汉书·叙传上》:“靖潜处以永思兮。 ”颜师古注:“靖,古静字也。 ”⑪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第4215页。再如《文选·思玄赋》:“既防溢而靖志兮。”张衡自注:“靖,静也。 ”⑫萧统选,李善等注:《六臣注文选》,第285页。“共”为“恭”之古字,故得通用。 如《大雅·韩奕》:“虔共尔位。”郑玄笺:“古之恭字或作共。”另如《汉书·叙传上》:“委命共己。 ”颜师古注:“共读曰恭。 ”⑬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第4232页。故《毛诗》作“静共”,为古文;《韩诗》作“静恭”,为今文。

17.《小雅·鼓钟》“淮有三州,忧心且陶。 ”

按:见《原本玉篇残卷》“陶”字条引《韩诗》,云:“陶,畅。 感其乐声,陶□其人。 ”⑭顾野王:《原本玉篇残卷》,第501页。《毛诗》“陶”作“妯”,《毛传》:“妯,动也。 ”郑玄笺:“妯之言悼也。”与《韩诗》之义均不同。又,《毛诗》“州”作“洲”。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州”字条:“俗作洲。 ”⑮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影印经韵楼刻本,第569页。则作“州”者为正字,作“洲”为俗字。

18.1.《小雅·楚茨》:“礼义卒度。 ”

按:见王应麟《诗考·韩诗》引《韩诗外传》①王应麟:《诗考;诗地理考》,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45页。今本《外传》卷四“礼者治辩之极也”章作“礼仪卒度”,见屈守元:《韩诗外传笺疏》,第374页。“仪”与《毛诗》同文,或为后人顺《毛诗》而改。故今以王应麟所见本为准。。《毛诗》“义”作“仪”,二字为古今字,可以通用。 参看《周礼·地官·大司徒》:“五曰以仪辨等。”郑玄注:“故书‘仪’或为‘义’。 ”孙诒让《正义》:“凡威仪字,古正作义,汉以后假仪度之仪为之。”②孙诒让:《周礼正义》,第705-710页。

18.2.《小雅·楚茨》:“馥芬孝祀。 ”

按:见《六臣注文选·苏武诗四首》李善注引《韩诗》③萧统选,李善等注:《六臣注文选》,第545页。,后附薛君曰:“馥,香貌也。 ”《毛诗》“馥”作“苾”,《毛传》于“苾”字无训,考《说文》:“苾,馨香也。”④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影印陈昌治刻本,第24页。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四“苾芬”条注引《埤苍》曰:“苾,大香也。”⑤徐时仪:《一切经音义三种校本合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87页。可证“苾”为“香”义,与《韩诗》之训义同。

19.《小雅·大田》:“有弇凄凄,兴云祁祁。 ”

按:见王应麟《诗考·韩诗》据《韩诗外传》引诗⑥王应麟:《诗考;诗地理考》,第45页。今本《外传》卷八“夫贤君之治也”章引作“有渰凄凄,兴云祁祁”,见屈守元:《韩诗外传笺疏》,第721页。作“渰”者与《毛诗》同,或为后人据《毛诗》而改。故今以王应麟所见本为准。。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八十“淹云”条引《说文》:“弇,云雨貌也。 ”⑦徐时仪:《一切经音义三种校本合刊》,第1922页。《毛诗》“弇”作“渰”,《毛传》:“渰,云兴貌。 ”可知“弇”、“渰”义通。 又,《毛诗》“凄凄”作“萋萋”,《毛传》:“萋萋,云行貌。 ”考《六臣注文选·敬亭山》:“多雨亦凄凄。”吕向注:“凄凄,雨落貌。”与《毛传》“云行”之义大致相通,因为“云行”往往为“雨落”的征兆,如陶渊明《停云》:“霭霭停云,濛濛时雨。 ”⑧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1页。或杜甫《雨》:“行云递崇高,飞雨蔼而至。 ”⑨仇兆鳌:《杜诗详注》,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325页。另,《毛诗》“兴云”作“兴雨”,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引段玉裁曰:“古人止言‘降雨’、‘下雨’,无言‘兴雨’者。 ”⑩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第714页。言下之义,是以《韩诗》作“兴云”者为是。

20.《小雅·角弓》:“雨雪麃麃。 ”

按:见王应麟《诗考·韩诗》据《韩诗外传》引诗⑪王应麟:《诗考;诗地理考》,第45页。今本《外传》卷四“夫当世之愚”章及卷七“孔子游于景山之上”章引此诗俱作“雨雪瀌瀌”,见屈守元:《韩诗外传笺疏》,第403,656页。“瀌瀌”与《毛诗》同文,或为后人顺《毛诗》而改。故今以王应麟所见本为准。。 《汉书·刘向传》:“雨雪麃麃。 ”颜师古注:“麃麃,盛貌。 ”⑫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第1944页。《毛诗》“麃麃”作“瀌瀌”,郑玄笺:“雨雪之盛瀌瀌然。”与师古注“麃麃”为“盛貌”义同。

21.《小雅·菀柳》:“上帝甚陶(一作慆)。 ”

按:作“陶”者见《原本玉篇残卷》“陶”字条引《韩诗》,云:“陶,变也。 ”⑬顾野王:《原本玉篇残卷》,第501页。《玉篇》引《韩诗》原作“上帝具心陶”,《诗三家义集疏》引皮嘉祐曰:“《玉篇》‘甚’讹作‘具心’,今据《毛诗》订正作‘甚陶’,即《毛诗》之‘甚蹈’。 ”见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第 744 页。 本文从皮嘉祐说,定《韩诗》文为“上帝甚陶。”作“慆”者当为《韩诗》之异文,见《韩诗外传》卷四“客有说春申君者”章引诗⑭屈守元:《韩诗外传笺疏》,第413页。。 《毛诗》“陶”、“慆”作“蹈”。 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引皮嘉祐曰:“《外传》作‘甚慆’,‘慆’与‘蹈’形近,与‘陶’声近,故三字通作。 ”⑮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第744页。此说可从。

22.《大雅·文王》:“陈锡载周。 ”

按:见《原本玉篇残卷》“陈”字条引《韩诗》⑯顾野王:《原本玉篇残卷》,第500页。 《玉篇》引《韩诗》原作“陈堂锡载周”,“堂”字衍,当删。,《毛诗》“载”作“哉”,《毛传》:“哉,载。 ”郑玄笺:“载,始也。”孔颖达《正义》:“哉与载古字通用。”①孔颖达:《毛诗正义》,第1122-1123页。陈奂《诗毛氏传疏》:“哉为载,载又为始,此一义之申。”②陈奂:《诗毛氏传疏》第5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第76页。可知韩作“载”与毛作“哉”,其义相同,均训为“始也”。

23.《大雅·大明》:“天难訦斯。”

按:见王应麟《诗考·韩诗》据《韩诗外传》引诗③王应麟:《诗考;诗地理考》,第49页。今本《韩诗外传》卷十“传曰言为王之不易也”章引诗作“天难忱斯”,见屈守元:《韩诗外传笺疏》,第826页。“忱”与《毛诗》同文,或为后人顺《毛诗》而改。故今以王应麟所见本为准。。 扬雄《方言》卷一:“訦,信也。 燕、代、东齐曰訦。 ”④戴震:《方言疏证》,《戴震全集》第5册,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313页。《毛诗》“訦”作“忱”,《毛传》:“忱,信也。 ”用字与《韩诗》虽有不同,但表义则完全相通。

24.《大雅·绵》:“周原腜腜。 ”

按:见《文选·魏都赋》李善注引《韩诗》⑤萧统选,李善注:《文选》,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影印胡克家刻本,第101页。《六臣注文选》未收此条李善注。。 张载注:“腜腜,美也。 ”《毛诗》“腜腜”作“膴膴”,《毛传》:“膴膴,美也。”可知二家字异而义同。

25.《大雅·旱麓》:“延于条枚。 ”

按:见王应麟《诗考·韩诗》引《韩诗外传》⑥王应麟:《诗考;诗地理考》,第50页。,“延”为延展之义,参《六臣注文选·魏都赋》:“延阁胤宇以经营。”李善注:“延,相连延也。”⑦萧统选,李善等注:《六臣注文选》,第125页。李白《大猎赋》:“方将延荣光于后昆。 ”王琦注:“延,施及也。 ”⑧王琦注:《李太白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83页。《毛诗》“延”作“施”,郑玄笺以“施”为“延蔓”,与“延”之义相通。

26.《大雅·公刘》:“芮阳尻之即。 ”

按:见《汉书·地理志》颜师古注,“言公刘止其军旅,欲使安静,乃就芮阳尻之间耳。”⑨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第1548页。《毛诗》“阳尻”作“鞫”,《毛传》云:“鞫,究也。 ”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引陈奂曰:“传训‘鞫’为‘究’,究之为言曲也。 《说文》:‘氿,水厓枯土也。 ’‘究’即‘氿’之叚借,‘氿’即‘阳尻’、‘堌尻’之异文。 ”⑩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第838页。依陈氏之说,则韩、毛用字虽有不同,但表义则无差别,二家异文之本字均为“氿”,训为“水厓枯土”。

27.《大雅·泂酌》:“恺悌君子。 ”

按:见《韩诗外传》卷六“诗曰恺悌君子”章引诗⑪屈守元:《韩诗外传笺疏》,第569页。。 《毛诗》“恺悌”作“岂弟”,二词同义,《尔雅·释言》:“恺悌,发也。 ”郝懿行《义疏》:“恺悌,即岂弟。 ”⑫郝懿行:《尔雅义疏》,第403页。均训和乐平易。

28.1.《大雅·板》:“下民瘁瘅。 ”

按:见芙蓉泉书屋本《韩诗外传》卷五“登高而临深”章引《诗》⑬屈守元:《韩诗外传笺疏》,注四,第471页。,《毛诗》“瘁”作“卒”。 《小雅·节南山》:“卒劳百姓。”马瑞辰云:“卒者,瘁之假借。 卒亦劳也,犹言贤劳、劬劳。 ”⑭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第598页。《毛诗》此句之“卒”,亦当为“瘁”之假借字。 结合《毛传》“瘅,病也”之训,则《毛诗》“卒瘅”意为既劳且病。

28.2.《大雅·板》:“诱民孔易。 ”

按:王应麟《诗考·韩诗》据《韩诗外传》引诗⑮王应麟:《诗考;诗地理考》,第52页。今本《外传》卷五“天设其高”章引诗作“牖民孔易”,见屈守元:《韩诗外传笺疏》,第474页。“牖”与《毛诗》同文,或为后人顺《毛诗》而改。故今以王应麟所见本为准。,《毛诗》“诱”作“牖”。 《板》:“天之牖民。”《毛传》:“牖,道也。 ”孔颖达《正义》:“牖与诱古字通用,故以为导也。 ”⑯孔颖达:《毛诗正义》,第1352页。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谓:“‘诱’正字,‘牖’借字。 ”⑰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第853页。

29.1.《大雅·荡》:“其命匪訦。 ”

按:见王应麟《诗考·韩诗》据《韩诗外传》引诗①王应麟:《诗考;诗地理考》,第52页。今本《外传》卷五 “茧之性为丝”章引诗作“其命匪谌”,见屈守元:《韩诗外传笺疏》,第476页。“谌”与《毛诗》同文,或为后人顺《毛诗》而改。故今以王应麟所见本为准。,“訦”训“信”,已见本文第23条按语。 《毛诗》“訦”作“谌”,《毛传》:“谌,诚也。 ”按“诚”与“信”同义,参看《礼记·郊特牲》:“幣必诚。”郑玄注:“诚,信也。 ”②孔颖达:《礼记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949页。《论语·子路》:“诚哉是言也!”皇侃《义疏》:“诚,信也。 ”③黄怀信:《论语汇校集释》,第1177页。可知《韩诗》与《毛诗》虽用字不同,但表义相通。

29.2.《大雅·荡》:“以无倍无卿。 ”

按:见《韩诗外传》卷五“智如泉源”章引诗④屈守元:《韩诗外传笺疏》,第479页。,《毛诗》“倍”作“陪”,二字通用。如《左传·定公四年》:“分之土田陪敦。 ”《释文》:“陪,本亦作倍。 ”⑤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779页。再如《穆天子传》卷六:“周室父兄子孙倍之。”洪颐煊校:“倍,古陪字。 ”⑥王贻樑,陈建敏:《穆天子传汇校集释》,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注三五,第339页。均为“倍”、“陪”通用之证。《毛传》解“以无陪无卿”为“无陪贰也,无卿士也”,可知其以“陪”为“陪贰”之义,孔颖达《正义》:“陪贰,谓副贰王者,则三公也。”⑦孔颖达:《毛诗正义》,第1361页。

30.1.《大雅·抑》:“荒愖于酒。 ”

按:见元本《韩诗外传》卷十“齐桓公置酒”章引诗⑧屈守元:《韩诗外传笺疏》,注四,第860页。。 《毛诗》“愖”作“湛”,二字通用,见《大戴礼记·少闲》:“优以继愖。 ”孔广森《补注》:“愖,湛也。”⑨孔广森:《大戴礼记补注》,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218页。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引陈乔枞曰:“愖、沈与湛,皆‘酖’之叚借。《说文》:‘酖,乐酒也。’”⑩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第865页。此说可从。

30.2.《大雅·抑》:“灑扫庭内。 ”

按:见《韩诗外传》卷六“子路治蒲三年”章引诗⑪屈守元:《韩诗外传笺疏》,第523页。,《毛诗》“灑”作“洒”,《毛传》:“洒,灑也。 ”(《唐风·山有枢》“弗洒弗扫”之《毛传》同)按此二字为古今字,故得通用。参看《说文》:“洒,涤也。从水,西声。 古文为‘灑扫’字。 ”⑫许慎:《说文解字》,第236页。《论语·子张》:“洒扫应对。 ”《释文》:“洒,正作灑。 ”⑬黄怀信:《论语汇校集释》,第1678页。

30.3.《大雅·抑》:“告尔人民。 ”

按:见《韩诗外传》卷六“古者有命民”章引诗⑭屈守元:《韩诗外传笺疏》,第524页。,“告”当为“诰”之省。 《毛诗》“告”作“质”,《诗三家义集疏》引马瑞辰曰:“‘质’与‘诰’不相通,‘诰’当为‘诘’之讹。 ……质、诘叠韵,古并通用。 ”⑮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第866页。依马说,则韩、毛二家字异而义同。

30.4.《大雅·抑》:“无言不酬。 ”

按:王应麟《诗考·韩诗》引《外传》⑯王应麟:《诗考;诗地理考》,第53页。今本《外传》卷十“齐桓公遣晏子南使楚”章引诗作“无言不雠”,见屈守元:《韩诗外传笺疏》,第861页。“雠”与《毛诗》同文,或为后人顺《毛诗》而改。故今以王应麟所见本为准。。 “酬”为答报之义,《易·系辞上》:“是故可与酬酢。”李鼎祚《集解》:“答报为酬。 ”⑰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587页。《尔雅·释诂下》:“酬,报也。 ”郭璞注:“酬,此通谓相报答。 ”⑱邢昺:《尔雅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63页。《毛诗》“酬”作“雠”,《毛传》:“酬,用也。”孔颖达《正义》:“相对谓之雠。雠者相与用言语,故以雠为用。”⑲孔颖达:《毛诗正义》,第1373页。此说出于回护《毛传》,过于迂曲。考《礼记·表记》亦引“无言不雠”之句,郑玄注:“雠,犹答也。”①孔颖达:《礼记正义》,第1717页。诗义遂转为醒豁。 朱熹《诗集传》亦训“雠”为“答”,谓“天下之理,无有言而不雠(答)”②朱熹:《诗集传》,第313页。,与郑注同训,与“酬”义亦相通。

30.5.《大雅·抑》:“子孙承承。”

按:见《韩诗外传》卷六“吾语子”章引诗③屈守元:《韩诗外传笺疏》,第530页。。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曰:“韩作‘承承’,盖取子孙似续相承之义。 ”④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第953页。《毛诗》“承承”作“绳绳”,郑玄笺:“绳绳,戒也。”与“承承”之义有别。

31.《大雅·桑柔》:“菿彼云汉”。

按:见《北堂书钞》卷一五〇引《韩诗》云:“对彼云汉。”⑤虞世南撰,孔广陶注:《北堂书钞》,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影印三十三万卷堂刊本,第682页。王引之《经义述闻》卷七引王念孙曰:“‘对’当为‘菿’,‘菿’、‘倬’古字通。 《小雅·甫田篇》‘倬彼甫田’,释文:‘倬,《韩诗》作菿,云:菿,卓也。 ’是《毛诗》‘倬’字,《韩诗》皆作‘菿’,则‘对’为‘菿’字之讹无疑。”⑥王引之:《经义述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第394-395页。此说可从,故依其说而定 《韩诗》文作 “菿彼云汉”。《毛诗》“菿”作“倬”,二字通用,已见上引王念孙说。

32.1.《大雅·蒸民》:“天生蒸民。 ”

按:见《韩诗外传》卷五“茧之性为丝”章引诗⑦屈守元:《韩诗外传笺疏》,第476页。。 《毛诗》“蒸”作“烝”,二字在古籍中通用。 参看《尔雅·释诂上》:“烝,君也。 ”《释文》:“烝,本又作蒸。 ”⑧邢昺:《尔雅注疏》,第13页。《说文》“烝”字条,段玉裁注:“经典多假‘蒸’字为之。 ”⑨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第481页。

32.2.《大雅·蒸民》:“夙夜匪懈。 ”

按:见《韩诗外传》卷八“吴人伐楚”章引诗⑩屈守元:《韩诗外传笺疏》,第670页。。《毛诗》“懈”作“解”,二字通用,如《周礼·地官·大司徒》:“则民不怠。”郑玄注:“忧之则民不解怠。”孙诒让《正义》:“解,懈之借字。 ”⑪孙诒让:《周礼正义》,第709页。《战国策·秦策三》:“悉忠而不解。 ”鲍彪注:“解、懈同。 ”⑫范祥雍:《战国策笺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注三七,第365页。

33.《大雅·召旻》:“我居御卒荒。 ”

按:见《韩诗外传》卷八“一谷不升谓之?”章引诗⑬屈守元:《韩诗外传笺疏》,第705页。。《毛诗》“御”作“圉”,《毛传》:“圉,垂也。 ”郑玄笺:“国中至边竟以此故尽空虚。”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解《韩诗》曰:“言大荒之年,所居所御尽为之变。”⑭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第923页。与《毛传》和郑笺均不同。

以上四十余条《韩诗》异文均保存在《释文》之外的十余种古籍中。对这些 《释文》失校的《韩诗》异文进行整理,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意义:首先,可以为深入研究《韩诗》学派提供更为丰富的文本基础;其次,古籍在著录《韩诗》经文的同时,往往还附带记录了该学派的训诂材料(以《原本玉篇残卷》和《六臣注文选》最为典型),从而为后世学者提供了《毛传》以外的汉儒解《诗》资料,这些遗说无论在学术史还是《诗》学史中,都具有参考意义;最后,这些训诂材料与《毛传》各有异同,对这些异同进行辨析与讨论,不仅可以明晰汉儒解《诗》的和合与分殊,还可以为更加正确地解读《诗经》之本义提供有利的条件。

【责任编辑 王宏林】

吕冠南,山东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秦汉文学与文献。

猜你喜欢

毛诗释文文选
安大简《诗经》虚词异文考略
画与理
画与理
苦读千年史,笑吟万家诗。
画与理
画与理
《肩水金关汉简(贰)》释文订补
敦煌写本《文选》李善注引《毛诗》考异
《毛诗》与三家《诗》异同研究综述
王国维《汉魏博士考》补正两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