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色金融支持江西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现状与策略

2017-12-10■郭

金融与经济 2017年12期
关键词:江西文明绿色

■郭 苑

绿色金融支持江西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现状与策略

■郭 苑

绿色金融;政策机遇;存在问题;策略选择

绿色金融是指涵盖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碳金融等一系列金融工具的金融政策,它是破除绿色资金瓶颈的有效手段,也是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的正向激励制度安排。随着江西被列入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向纵深推进,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提升,但支持生态文明建设的资金缺口仍然较大,仅靠政府转移支付和省级专项资金尚显不足,亟需绿色金融撬动资金杠杆、弥补资金缺口。本文基于当前政策机遇、发展潜力和存在问题,提出绿色金融支持江西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四大策略,以期撬动金融杠杆,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助推生态文明试验区的强势建成。

一、江西发展绿色金融的政策机遇与发展潜力

(一)全国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绿色金融政策机遇

2016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环保部等七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紧接着各地尤其是生态文明试验区积极推进绿色金融实践。福建于2017年5月出台《福建省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现已建立排污权和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体系;贵州于2016年11月出台《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绿色金融发展的实施意见》,现已成立绿色金融交易中心、绿色资源投资公司、绿色硅谷资产管理公司等3家绿色金融平台和3家生态支行;安徽、青海、内蒙古等3省也已出台绿色金融实施意见或方案;2017年6月,广东省广州市,浙江省湖州市、衢州市,江西省赣江新区,贵州省贵安新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昌吉州和克拉玛依市均被列入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在各地绿色金融实践方兴未艾之时,如何快速准确地把握绿色金融政策机遇,将直接关系生态文明试验区建成的速度和成效,江西已然站在了绿色金融发展的风口浪尖。

(二)绿色金融支持江西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发展潜力

当前江西生态文明建设基础仍然不强、矛盾仍然突出、压力仍然较大。2017年2月,省发改委发布《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明确了大湖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模式,即通过流域生态补偿、生态修复、生态扶贫、绿色产业等方式来培育江西绿色发展的新动能,实现绿色富省、绿色惠民的“秀美江西梦”,而绿色发展新动能的培育离不开环保项目、环保产业和环保投资的跟进。以2016年为例,江西用于节能环保支出的预算安排资金为81.5亿元,同比增长41.9%,其中,用于生态保护项目的专项资金约25.8亿元,如果单靠省级财政支持还远远不够,需要借助大量社会资金的参与。当前江西生态文明建设的资金缺口较大,绿色金融发展的潜力巨大。

二、江西绿色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行业总体规模较小,金融产品开发不足

一是绿色信贷规模较小。目前江西绿色信贷的参与者主要为股份制商业银行,较为活跃的有江西银行和交通银行,信贷流向几乎覆盖所有绿色项目领域,尚未提炼重点支持领域,且总体规模尚小。2016年,江西绿色信贷余额1101亿元,占江西银行业总资产比例仅为3.03%,较中部地区的安徽和西部地区的青海分别低出21.36%和41.45%。

二是绿色债券起步较晚。由于国家2015年底开始批准绿色债券发行,时间较短、市场尚未起步,加之债券操作模式相对复杂、审核周期较长,难以满足企业融资的时效性需求,截至2016年底,江西仅有浦发银行、江西银行和兴业银行三家金融机构介入,总体规模不超过200亿元。

三是绿色基金发展缓慢。有不少省份出资成立绿色引导基金,用于募集社会资金支持生态建设和绿色发展,如云南为推进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设立了全国首只绿色发展基金,安徽为支持新安江保护设立了新安江绿色发展基金,湖南为支持两型城市发展建立了全国第一只两型城市发展基金,江西尚未设立绿色发展基金。

四是绿色保险续保乏力。由于企业保险意识和风险防范认识不足,目前江西推出的环责险保费较高、保险内容不够丰富,加之省内还未实施全面的强制性环责险,导致投保企业数量少,续保积极性不强。江西环责险试点,自2013年12月开始,到2015年12月结束,2016年起没有一家企业续保;2015年底试点结束时,江西61家环责险试点企业只有31家企业投保环责险,投保率为57.4%,平均每家企业投保金额为1212.9万元,远低于周边的广东、湖北等省份。

五是碳金融产品发展缓慢。江西不属于全国七个碳交易试点地区,尚不具备碳排放权配额交易的市场基础。自2016年8月江西设立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以来,交易标的主要集中在林业碳汇方面,CDM和CCER交易几乎为零。而同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福建省,已建立排污权和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体系,截至2016年底,福建累计709家企业参与排污权交易,总成交金额3.98亿元。

(二)业务收益和激励不足,业务发展意愿不强烈

目前江西的绿色融资项目主要为环境保护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这类项目普遍前期投入较大,而投资回收期较长,加之银行调查评估、贷前审批和贷后管理的成本较高,不太受到以中短期投资收益为目标的金融机构的青睐,倘若这些项目没有足够的担保资源,那么银行信贷资金更难向这类项目倾斜。

(三)业务标准和市场运作不规范,行业缺乏正确指导

一是绿色项目认定标准和市场准则尚未统一。王琰(2016)指出由于金融机构对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业务标准认知不统一,较难客观准确地判定项目的绿色属性。目前江西绿色项目认定方面,仅能凭着自身理解来制定绿色金融的业务方向和制度流程,更缺乏官方科学的指导目录和风险评级指标,制约了绿色金融业务开展的可操作性和灵活性。如绿色信贷方面,江西仅有交通银行1家制定《交通银行江西省分行行业绿色信贷管理指引》。

二是专业的绿色投融资机构缺乏。江西参与绿色金融的金融机构主要是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均未设立绿色支行、生态支行等差异化、特色化的绿色信贷专营服务机构,因此省内绿色金融业务在风险防范等方面的专业性不足。相比之下,贵州已成立绿色金融交易中心、绿色资源投资公司、绿色硅谷资产管理公司等3家绿色金融平台和3家生态支行。

(四)信息披露和共享机制不健全,业务拓展面临信息瓶颈

一是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程度不高。自2013年国家环保部规定重点企业必须披露环境信息以后,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程度有所提升,目前国内披露环境信息的上市公司仅有26%左右,江西37家上市公司仅有5家披露了详细的环境信息,大部分未上市的企业环境信息更无从查取,甚至有些企业隐瞒或虚报环境信息,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的环境信息不对称性极大地阻碍了绿色金融业务的拓展。

二是企业环境信息共享机制尚未建立。目前全国范围内环保部门与金融机构还未实现信息共享,目前人民银行征信系统所提供“环保信息”的涉及企业极少,大部分企业环境污染信息还未纳入该系统,这进一步扩大了金融机构与融资需求方的信息不对称程度。

(五)专业性人才和绿色中介机构缺乏,行业发展缺乏技术支撑

一是绿色金融专业性人才匮乏。绿色金融对业务人员的要求较一般金融从业者更高,除了对金融项目的风险识别、风险评估等能力外,还要求从业者掌握绿色金融业务流程、交叉领域的绿色属性识别力和绿色融资方式。目前,江西商业银行、产权交易所等金融机构在上述领域的专业人才储备明显不足,比如碳金融业务方面的人才和技术尚无法满足CDM、CCER交易所需要的人才需求。

二是绿色金融中介平台缺乏。自环保部门与环评红顶中介脱钩以来,环境评估标准主要依赖于各级环保部门的外部评估,而市场化的环评机构对企业的环保领域的技术识别和风险评估能力有限。目前我省专事绿色发展相关业务的专业化中介服务机构,如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机构、环境风险评估机构、数据服务公司等还是空白。

三、绿色金融助力江西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策略选择

(一)坚持顶层联动、政策激励与考评监管机制并举,打通绿色金融薄弱环节

一是建立绿色金融顶层联动机制。根据七部委的《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围绕江西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目标,依托赣江新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实验区,尽快制定促进江西绿色金融发展的实施意见或方案,明确江西绿色金融的重点支持方向和主要金融产品,编制绿色金融支持项目清单,制定相应的监管扶持政策。建立部门联席制度,加强省金融办与发改、环保、人民银行、银监等部门的联动协作,加强部门信息共享,提供配套服务能力。

二是健全绿色金融政策激励机制。以政府财政为主导,注入风投、创投、保险等社会资金,构建以风险补偿基金、绿色担保基金、贷款贴息、税收优惠、费用补贴为主的绿色金融激励机制,根据绿色金融支持项目清单,实施差别化奖励补贴政策,专项补贴激励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环保高风险业务。

三是完善绿色金融考评监管机制。抓紧研究制定江西绿色项目评估指标体系,完善项目在节能减排、清洁生产、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评估依据,实行重大环保风险企业名单管理和绿色资金流向的监测管理,切实提高绿色资金的专项使用效率。对金融机构统一监管标准,实施差异化监管政策,适当提高对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产品的风险容忍度,营造宽松健康的绿色金融发展环境。

(二)以信贷、债券、基金、保险、碳金融为突破口,完善江西绿色金融体系

一是积极发展绿色信贷。立足江西生态和产业特色,按照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原则,加强江西商业银行授信机制、产品开发、业务流程等领域创新。以风险可控为前提,积极探索采矿权、林权和排污权等抵(质)押贷款。以商业可持续为前提,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评价考核体系,指导和推动商业银行高管层制定绿色信贷工作目标。建立完善绿色信贷专业化经营体系,增强金融机构自觉开展绿色金融业务的主动性(蔡玉平等,2014)。

二是加快发行绿色债券。依托江西生态资源优势,重点围绕能源清洁高效利用、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循环化改造、生态农林业、低碳经济试点示范等绿色项目发行绿色债券。鼓励项目通过资金注入、风险缓释基金、担保补贴、债券贴息等方式扩大直接融资比重,以碳排放权、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知识产权为担保优化债券增信结构(张成,2016)。

三是积极设立绿色基金。以财政划拨专项资金、征收环境税、收取企业排污费等方式筹集绿色产业基金,鼓励银行、证券、保险等社会资本注资,设立PPP绿色发展基金,专门用于鄱阳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公益性项目。同时鼓励省内外绿色龙头企业发起设立绿色产业基金,采取收益和成本风险共担机制,专项支持节能环保等产业发展。

四是强制推行绿色保险。根据江西省重化工业突出、环境潜在污染危险性大、农林业有优势的特点,鼓励大型保险公司江西分公司结合江西生态和产业实际,开发森林保险、湿地林地、生态保护区等特色绿色险种。继续推进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试点,要求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强制购买环境污染责任险。

五是加强碳金融交易。抓住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即将启动的契机(钟静婧,2015),依托江西省碳排放权交易中心,鼓励钢铁、煤炭、化工、建材、有色、造纸等重点排放行业积极参与碳排放权交易,推进江西碳排放权配额和CCER跨行政区域交易。同时,结合江西森林资源丰富的优势,鼓励林业碳汇自愿交易项目作为抵消项目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建立林业碳汇交易市场。

(三)创新融资模式和担保方式,释放绿色杠杆资金活力

一是加强融资工具创新。以依法合规、风险适度为前提,鼓励省内金融机构加强与PE(私募股权投资)和VC(风险投资)等创投机构合作,探索PPP项目、“债贷结合”、“债基结合”、“债股结合”、债券承销等多种融资工具,重点鼓励金融机构将环保项目与其他高收益项目打包捆绑,鼓励商业银行实行债贷统一授信、债基组合融资。支持绿色发展基金参股PPP项目,丰富绿色项目融资方式(许文,2016)。

二是加强担保方式创新。支持江西担保质押机构积极开展应收账款、股权、知识产权、林权和农村土地“两权”抵押方式,探索使用碳排放权、CCER、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等环境权益作为担保增信方式,加紧研究确定抵质押物的价值测算方法,构建环境抵质押登记系统,建立专业化绿色担保机制。

(四)强化金融机构、信息共享与专业人才支撑,构建绿色金融保障体系

一是推进金融机构绿色化发展。鼓励农业银行、邮储银行等商业银行率先在赣江新区金融创新试验区内设立绿色支行或组建绿色投资银行,完善绿色信贷体制机制,开发绿色消费贷款、低碳信用卡、绿色理财产品等绿色金融产品。支持互联网金融机构、PE、VC机构参与融资,设立节能环保产业基金、生态文明建设PPP基金。鼓励江西联合股权交易中心、江西产权交易所和江西碳排放权交易中心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CCER交易。

二是建立绿色信息共享机制。积极响应环境信息披露机制,要求上市公司、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定期发布企业环境报告,并主动公布污染排放、环境治理和环保投入相关信息。构建环保部门与人民银行、银监会、商业银行等机构的信息共享平台,及时登载企业重大环境事故、安全生产违规事件、贷款还款信息,为金融机构提示企业潜在的融资风险。鼓励高等院校或第三方机构积极对接IPE公众环境研究中心等环境信息平台,建立省级企业绿色信息数据库,绘制江西绿色地图,采集、统计和发布全省企业排污费、绿化费、环境罚款、环保投资、环责险费用以及污染物排放等环境信息,为绿色金融业务开展提供依据。

三是培养绿色金融专业人才。围绕碳排放权交易、绿色发展基金、绿色资产证券化等业务发展需要,鼓励省内事业单位、高等院校、国有企业和商业银行引进和培养一批绿色金融高端人才,紧跟全国绿色金融业务发展趋势,研究制定支撑江西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金融政策、措施和产品。支持江西财经大学、南昌大学等高等学校,联合环保部门和人民银行,创建绿色金融人才培养平台,加强金融学科建设,开展绿色金融人才培养和绿色金融业务培训,为江西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金融业务的开展培养和输送人才。

[1]蔡玉平,张元鹏.绿色金融体系的构建:问题及解决途径[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4,(9):66~70.

[2]王佳佳,赵慧娥.循环经济发展的绿色金融支持研究[J].农业经济,2015,(10):69~70.

[3]王琰.关于我国绿色债券市场发展的探讨[J].债券,2016,(10):24~27.

[4]许文.促进绿色金融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J].财政科学,2016,(4):128~135.

[5]张成.绿色债券:再生资源行业融资新途径[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16,(3):13~14.

[6]钟静婧.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典型定价理论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价格月刊,2015,(1):8~11.

绿色金融是破除绿色资金瓶颈的有效手段,更是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的正向激励制度安排。本文从国内和省内两个层面分别探究了绿色金融支持江西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政策机遇与发展潜力。结合发展现状分析了当前江西绿色金融存在的五个主要问题,即总体规模尚小、收益激励不足、缺乏行业指导、面临信息瓶颈、缺乏技术支撑。从健全机制建设、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创新开发模式、完善保障体系四个方面提出了江西绿色金融发展的主要策略,以期破解江西生态文明建设的资金瓶颈,助推江西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成为美丽中国的“江西样板”。

F832.4

A

1006-169X(2017)12-0080-04

10.19622/j.cnki.cn36-1005/f.2017.12.012

江西省研究生创新专项资金项目“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融资约束与环保投资研究”(YC2016-B055);江西省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协同创新中心课题“支持江西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绿色金融政策研究”。

郭苑(1989-),江西瑞金人,江西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博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原江西省发展改革研究院产业经济研究室副主任,研究方向为绿色金融。(江西南昌 330036)

猜你喜欢

江西文明绿色
绿色低碳
江西银行
请文明演绎
江西完成老旧小区改造367个
漫说文明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我爱江西奶奶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江西是个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