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政治书院“从游”式教育初探

2017-12-09蔡毅钢

考试周刊 2017年28期
关键词:初中政治师生互动

蔡毅钢

摘 要:中学政治是一门涵盖知识范围很广的课程,也是我国义务教育期间学生素质教育培养计划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课程的内容从最基本的政治启蒙,道德培养到一定的法律知识,政治理念,国内外情况不一而足,具有很高的综合性,也因此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较大的学习难度。如何让思想尚且不甚成熟的中学生理解课程内容,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知识体系成为教师在教学中需要重点攻克的难关。本文将针对当下初中政治教学现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借鉴书院教育模式,提出“从游”式的初中教育方式,以期改善初中政治课堂中教与学分离的问题,对课堂质量的提升提出初探性的建议。

关键词:初中政治;书院教育;从游式教学;师生互动

陶行知先生在《陶行知文集》中写道:“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我相信这一个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教学相长的过程,因师生的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的人,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无时无刻都能感受到这一点,每每与学生相互切磋探讨,我都能体会到教师的“从游之乐”。然而这一点要贯彻课堂始终却并不是一件易事,多数中学课堂气氛沉闷,教师似乎是一个人在三尺讲台上作一场没有听众的演说,面对的只有学生游离的眼神。尤其是在中学政治课堂上,由于知识难度、跨度都较高,学生往往一知半解却不主动发问,教师与学生之间很难形成有效的互动,“从游之乐”更是无从谈起,政治课堂的授课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如何提升课堂的有效性,成为当下初中政治教育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以及借鉴书院教育的从游式教学尝试提出自己的建议,从而能够勉励自身,鼓励广大教育工作者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模式。

一、 当下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从教的这几年来,中学政治教材总是紧跟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步伐而进行内容的调整,理念的革新,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固化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尤其是在非一线城市的众多地级中学,课改的脚步严重滞后于课程内容的更新步伐,教学方法不能与时俱进,一些当下政治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显得必然了。笔者就自己所进行的调研和教学感悟提出以下几个目前存在的较为显著的问题。

(一)灌输式的政治教学体系固化。当前政治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思想的误区,将自己的任务定义为是在课堂规定的时间内讲授完预先安排好的内容,将知识呈现在学生眼前,依旧以灌输式教育为主,甚至将教学简化为圈画、强调书本中的知识要点,习题讲评的时候也仅仅重点分析答案而忽略了题干的文本信息。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往往导致课堂的主导地位由学生转移到老师手中,学生的接受程度也得不到保证。这显然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二)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低。和其他课程不同,政治课一直以来都存在着很大的认识误读,不仅是学生,甚至是老师都认为只要死记硬背就能够答出合格甚至优秀的卷面,因此针对这门课,学生往往一知半解,只重视记忆,也因此忽视了课堂的重要性。在课堂上产生问题但没有参与到提问和讨论中来,对课程的兴趣度也较低,课堂的重点无法掌握,初遇一种相对盲目的学习状态。

(三)无目的地进行所谓的“课程改革”。针对上述两种情况,部分学校的政治课堂也较为积极地实行了课改方案,但是却多数只是铆足了劲做表面工作,没有触及课改的根本。例如有些课堂教师将主动权完全交由学生,只扮演一个观众的角色,缺乏必要的引导和归纳,却片面地减少了授课内容,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实质性的收获,课堂也更为离散.

二、 书院“从游式”教学在政治课堂的运用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分析,我们很容易就能发现在目前的初中政治课堂上存在着一对最显著的矛盾关系——教与学。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效果平平,而相反完全放任式的所谓“课改”也容易导致课堂效果不增反减,可见如果无法处理好这对关系,那么课堂的效率就无法提高,课堂氛围也往往不能尽如人意。课堂的主导地位应该放置到哪一方?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应当充当怎样的角色? 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不妨参考在我国古代书院教育中,古代的教师们对于教与学问题的探索。

我国的书院教育可谓历史悠久,西方的书院教育以牛津大学的“博雅”模式为典型,而我国的书院教育则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创办私学就已经初具雏形。从汉朝的精舍到北宋遍布南北大地的书院,我国的书院教育一直是古代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集人才培育,技术学术创新,和文化的传播功能于一身。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些历代之中最具活力的私学书院,一旦受到政府的资助转化为官学就常常在不久之后由盛转衰,趋于落寞。这种现象不得不让人反思作为私学的书院因何维持她的生命力?其实如果稍微深入了解书院的精神内核就能对此作出解答。书院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立自主、创新博学、开放包容等宝贵的精神,在管理上也有许多时至今日仍然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书院式教育的优点教育界的学者前辈们已多有阐述,在此笔者也就不再多加赘述,仅列举其中对我在政治教学中影响最大的一点在本文呈现。

这一点即书院的启发式教学。在古代知名的书院,如麓山书院、白鹿洞书院等都留存下当时教师的“教案”,在古时候称其为“讲义”,取讲明义理之意,这也揭示出当时的教师主要是起到引导作用,针对不同的学生也会因材施教,因而有各种师生对谈“语录”集存世。观之当下,教师在初中政治课堂中同样应当扮演着这样的启迪者,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们积极自学,并能从旁輔以必要的引导,提纲挈领,对于学生在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更应当从内容的理解上加以点化,启发自悟。

在我的教学过程中,将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式运用到课堂辩论之中,从而让学生能够针对课堂重点参与到课程内容的讨论,得到学生积极有效的反馈,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从而能够更有主动性和选择性地进行教学引导。

当然,我们在前文中所探讨的教与学的问题,至此仍旧只解决了其中一部分,如果说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起到启迪者的角色,那么要将教与学有效地结合,还不能够忽视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师生的相处模式也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孔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此处所指出的游于艺恰恰是一种值得借鉴的师生关系,也是我国书院教育中教师所一直秉承的宗旨,这使他们能够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兴趣,“每有闲暇即赴书院留居,与生徒游泉石山水林木之间,寓讲说、启迪、点化于游乐之中。”

在当下的政治课堂中,若是师生之间也能够建立起“从游”的教学关系,相携问津学习,那么就能够打破教与学之间的屏障,实现施教与受教之间角色的共鸣,对于教师和学生都大有裨益。这种“从游式”的教学曾为前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所大为提倡,指出“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若实能如此,那么当下初中政治教学中教与学何愁不能成为一种自在的畅游,也能将教师从漠然的课堂中解放,重获教师的施教之乐,学生也能够在教师的引领下掌握必要的知识,同时浸润涵养其人格特质。不能不称之为双向的展示和认同。

三、 总结

面对当下初中政治教学中存在的教与学分离,课堂效率低下,学生积极性不高的问题,教学者应当有意识地改变现状,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探索更为恰当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借鉴我国书院教育中启发式的教学模式,让教师在课堂上成为一个提纲挈领,循循善诱的启迪者,从而在归还学生课堂主导地位的同时能够起到引领和指导的作用,避免课堂知识内容出现缺漏。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时候,更应当将“从游”精神一以贯之,师生之间建立起教学相长的平等关系,相携从游,从而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涵养其人格,同时使教师的人格特质得到学生的认可,建立起良好的教学关系。由此,才能打造一个更为积极有效的政治课堂,并真正达到政治课程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推广素质教育的课改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林凌.古代书院教育对于现今课改的启示[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3.

[2] 梅贻琦.大学一解[J].清华学报,1941,13.

[3] 梅贻琦.中国人的教育[M].中国工人出版社,2013:15.

[4] 摘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年6月8日中国教育部印发.

[5] 陶行知.创造宣言(1943).

[6] 陶行知.陶行知文集(下)[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891.endprint

猜你喜欢

初中政治师生互动
浅析初中政治教学现状与创新途径
新媒体技术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初中政治课的“激趣”研究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初中政治教学中的导学策略研究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