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规约化委婉语和非规约化委婉语的辨识

2017-12-09王姝

现代商贸工业 2017年34期
关键词:语境

王姝

摘 要:委婉语的分类方式多样,规约化委婉语和非规约化委婉语只是其中的一种分类方式。探讨了忽略构造方式的对应一致及狭隘限定对于识别的干扰,对比了语用学的语境理论和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在辨识这两类委婉语方面的作用。并据此提醒了在辨识中出现的常见错误。

关键词:规约化委婉语;非规约化委婉语;辨识;语境;原型范畴理论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34.088

1 规约化委婉语与非规约化委婉语的定义与构造方式

规约化委婉语和非规约化委婉语是委婉语的一种分类方式,在国内的相关研究由徐海铭(1996)较早提及,下的定义是“规约化委婉语是指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业也被视为特定的甚至是标准化的委婉表达形式。”之后,邵军航(2002)从语义分类的角度将这种分类与其它有些不同名称的分类进行对比,根据其所指对象的相似特点,建议将一般委婉语、狭义委婉语、习语化委婉语、固定委婉语和规约化委婉语都统称为规约化委婉语,而临时性委婉语、广义委婉语、开放性委婉语和非规约化委婉语都可統称为非规约化委婉语。并指出规约化委婉语具有长期使用、特定和标准的特点。非规约化委婉语则具有非固定的和临时的特征。依据这两类委婉语的区别特征,李军华(2004)提出的规范委婉语,徐宜良(2007)、钟文(2008)和杨薇薇等(2012)提到的规约性委婉语当一并统称为规约化委婉语,与之相反的则是非规约化委婉语。

邵军航认为统一名称可以方便研究探讨,但笔者以为这并不代表这些不同分类名称的委婉语在各方面都趋于一致,如构成方式或手段并没有完全对应。委婉语研究普遍认为构成委婉语的语言手段主要有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非语言手段包括图案、颜色、表情和肢体动作等。此外,间接言语行为也被视为是构成委婉语的语用手段或话语手段。上述不同分类名称的委婉语在构造方式上存在差异:李国南(1989)讨论的临时委婉语和习语化委婉语都仅限于词、词语或个别句子层面,对这两类的构造方式未加区别。束定芳(1995)区分了狭义委婉语和广义委婉语的构造方式,前者是词和短语,后者是语言系统中的各种语言手段。蒋涛(1998)指出临时委婉语可以体现为词汇、语法、语用构造手段,也有用语义手段构成的。徐丽娜(2002)对规约化和非规约化委婉语的构建方式都笼统地概括为同义手段。杨薇薇等(2012)认为非规约性委婉语是运用语法修辞手段来表达具有委婉功能的语言现象,规约性委婉语是指词或短语。

虽然凭借“长期使用”、“特定”和“标准”等主要特征较易识别规约化委婉语,有些研究对于构造方式过于狭隘的规定或限定以及在这方面的观点分歧,也必然干扰对这两类委婉语的识别,难免会影响学者们得出不同的分类界定结论。例如:参见李军华提出的规范性委婉语的构成方式,句法形式构成的较稳定的委婉表达如“Would you……”,“Could you……”等实际也是规约化委婉语,这打破了有的学者将规约化委婉语限定为词和短语的局限。其它语音手段语法修辞手段其实都可用于规约化和非规约委婉语的构造。

2 规约化委婉语和非规约化委婉语辨识的理论依据

2.1 基于语用学的语境理论

“语用研究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把语言置于语境之中去研究。”何兆熊(1995)语境是语用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和研究对象。随着语用学的兴起和发展,对委婉语现象的研究也从语义学的静态解释发展到了以语用学的系列理论来指导进行,这期间涌现了许多以语境理论指导委婉语研究的论述,比较典型的如:王文忠(2000)的《委婉语信息及其语境解读》,张海燕(2002)的《试论委婉语对语境的依赖》,徐宜良(2007)的《委婉语的语境制约与解读》,孙玲玲(2010)的《语境与英语委婉语的使用》等。有些研究还结合不同种类的语境展开对委婉语的研究:从文化语境或情景语境的视角探讨委婉语的翻译策略的有方传余(2001),邹建玲(2012)等。

基于语境理论的委婉语研究拓宽了对委婉语的观察研究视角,使有些委婉表达的生成得到更好地解释。这些研究也表明不少学者认为委婉语的理解和选择离不开语境,尤其是非规约化委婉语的认定与理解取决于语境更是一个普遍的共识。“而就非规约性委婉语而言,它的含义完全依赖于话题和语境,离开特定语境,话语就只能停留在字面意义的层面上,不产生会话含义。”徐丽娜(2002)。非规约化委婉语是临时性的,或者可能就只偶尔一次使用;它也没有固定的形式去与所指对象特定对应;它短暂存在,一般无法在某一语言社团里得到普遍认可接受并广泛流行。因而对于非规约化委婉语的识别和理解常常只能依赖语境。

鉴于学术界已极为重视语境对于识别和理解非规约化委婉语的重要性及与此相关的众多论述,笔者在此不再赘述。

2.2 基于原型范畴理论

国内有部分研究者依据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来分析委婉语与禁忌语之间的关系,如王永忠(2003)、廖彦婷(2012)等,其基本观点如下:委婉语与禁忌语属于同一语义范畴,由于家族相似性程度不同,禁忌语成为典型成员或原型义项,而委婉语则是非典型原型成员,处于范畴边缘。从禁忌语到委婉语在范畴内呈由中心向外的放射状的过渡模式,范畴的边界模糊并可以无限延伸。

按照这种理论提供的解释,假如再将委婉语分类为规约化委婉语与非规约化,那么在同一语义范畴内规约化委婉语跟禁忌语的距离较近,具有一些明显的家族相似特征,可较为轻易地识别;而非规约化委婉语可能处于向外延伸的最边缘。然而非规约化委婉语表现形式多样,有些并没有可以记忆的固定的具体形式,比如间接言语行为等语用手段,或者通过语篇上下文实现的委婉表述。如下例所示:

例1:“到最后埃阿斯用双手紧紧抓住的岩石也从根上被震翻,它连同埃阿斯都被甩进海中。波塞冬还投向他一个被扯掉的山丘,于是埃阿斯失败了,被大海和陆地所征服。”endprint

这段描述里没有出现“死亡”的字眼或替换它的常见规约性委婉语。从单个来看,“大海”、“陆地”与“征服”等词语都不具跟“死亡”这一典型原型义项形成在同一語义范畴的相似家族特点。但借助上下文构成的语境,获取的明确语篇信息为这正是叙述了埃阿斯葬身大海的死亡结局。

某些固定词或词语不一定与被婉指对象具有家族相似性的特点,像it, this, the problem这类模糊词语依靠语境构建也能成为一种委婉表达。

综上所述,这些情况导致某一禁忌语与委婉语的范畴边界更趋向于无限延伸,可纳入范畴的委婉表达也变得无穷尽。在涉及非规约化委婉语的辨析时,家族相似性特点的凭借作用呈现弱化甚至无用的状态,而语境的制约和决定作用加强。由此可见,用原型范畴理论来辨别和解释非规约化委婉语有一定的局限。相比而言,从语用学的角度以语境作为依据来辨识非规约化委婉语要灵活有效得多。

2.3 辨识规约化和非规约化委婉语的常见失误

尽管研究者意识到语境对于识别非规约化委婉语的重要作用,但在实际分析应用过程中,仍然会出现混淆这两类委婉语的错误。常见的有直接忽略语境的制约而将一些非规约委婉表达直接错误归类为规约化委婉语。对此,笔者举例予以进一步的解释说明:

徐海铭(1996)在谈及非规约性委婉语的语境效果与相关成正比的关系时,引用了奥斯卡.王尔德创作的An Ideal Husband 里的一段对白,其中一句是~Mr. Chilten: If you allow me, I will call your carriage for you. 对此,他解释在当时的语境中,“I will call your carriage for you.”是逐客令的委婉表达,是借用了乘坐到达的交通工具来婉转表达了要切弗莱夫人离开的意思。当属于典型的依赖语境来解读和约束生成的非规约化委婉语。笔者分析从上文切弗莱夫人的话语判断,构成了一个惹恼对方导致被逐的情景语境。与此相反,梁红梅(2000)在分析间接言语行为是一种委婉的语用手段时,也写道:“‘May I call your carriage for you实际上是在下逐客令(ask you to go)。” 但直接给出的仅这一个孤立句子,没有出现构成上下文语境的对话或篇章。因而,在缺乏相应语境提示时很难确定“May I call your carriage for you”是婉言逐客。换另外语境下,理解为是门童替客人叫车也未尝不可。两相对比,显然后者犯了撇开语境去界定非规约化委婉语的疏忽错误。

3 结语

研究者根据委婉语的某些特征,依据一定的标准将委婉语分类为规约化和非规约化两类。在这种分类之下,规约化委婉语较易辨识,对于非规约化委婉语的辨识和理解则更多依赖语境,脱离了语境就无法认定,这是研究者和语言学习者应当注意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徐海铭.委婉语的语用学研究[J].外语研究,1996,(3):21.

[2]邵军航.委婉语的分类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1):61.

[3]李军华.规范委婉语的特征与构成方式——委婉语构成系统研究之一[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4,(2):95.

[4]徐宜良.委婉语的语境制约与解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7):200.

[5]钟文.英语委婉语新解[J].学术界,2008,(1):219.

[6]杨薇薇,李淑平,田昆.英语委婉语的演变规律[J].大家,2012,(5):

[7]李国南.英语中的委婉语[J].外国语,1989,(3):23.

[8]束定芳,徐金元.委婉语研究:回顾与前瞻[J].外国语,1995,(5):17.

[9]蒋涛.浅谈规定委婉语和临时委婉语[J].鄂州大学学报,1998,(4):59.

[10]徐丽娜.跨文化交际中的委婉语解读策略[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9):6.

[11]何兆熊.语用-语言研究的一个视角[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5,(1):1.

[12]方传余.文化语境与委婉语翻译选词[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1,(2):84.

[13]邹建玲.委婉语的语用解读及翻译策略研究[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12,(3):187.

[14]王永忠.范畴理论和委婉语的认知理据[J].外国语言文学,2003,(2):3.

[15]廖彦婷.从原型范畴理论看委婉语和禁忌语[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12,(4):137.

[16]梁红梅.委婉语的语用分析[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1):30.endprint

猜你喜欢

语境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多维语境顺应与法律文本翻译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老区发展进入更高语境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马克思三种语境下的自由概念
跟踪导练(三)2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试论当代语境下段维的旧体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