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班主任构建班级自主管理模式的策略
2017-12-09丰勇韩国强胡宾
丰勇++韩国强++胡宾
摘 要:新课程改革下,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弊端逐渐显现,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掌舵人”,通过加强理论学习,提升管理理念;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构建民主的班级氛围;注重学生主体意志,师生共建班级规章制度;创新管理模式,人人参与班级管理;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重视“柔性”管理政策,能够有效的引导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实现班级的自主管理。
关键词:高中;班主任;班级自主管理
班级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场所,新课改背景下,班级管理需适应新课改的要求,确保班级管理目标与新课改目标相一致。班主任作为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直接承担者,应打破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实现班级的自主管理。通过学生管理班级的实践,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同时也为自主学习创造良好的班级环境。笔者经过长期调查研究和实践反思,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 加强理论学习,提升管理理念
班级管理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包含的学科领域非常广泛,涉及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以及多种交叉边缘学科,需要科学的、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只有一流的教育理念才能支撑起一流的教育。当今社会发展迅速,一系列的新形势、新问题不断给学校教育带来冲击和挑战,班主任仅靠已有的知识难以胜任长期的教学和管理工作。班主任应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加强对管理理论的学习,掌握科学的管理方法,提升管理理念;将理论用于工作实践,进行教育研究,通过检验、对比、总结,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不断完善、发展班级管理方式。
二、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构建民主的班级氛围
传统以班主任为中心的班级管理模式,班主任权威性突出,班主任重在“管控”,学生重在“服从”,学生缺少话语权,参与程度不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新课程改革下,班主任必须摒弃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淡化权威,充分尊重、理解学生,以平等、民主的方式去开展工作,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建设人文的班级氛围。班主任的工作内容由“管理”变为“指导”,充分信任学生,积极引导学生去管理班级事务,将班级交给学生处理,使学生由原来的“监管对象”变为“管理主体”,在班级管理中拥有更多的决策权、管理权、监督权,班主任和学生都属于班级管理的成员,服从班级规章制度,形成民主的管理环境。
三、 注重学生主体意志,师生共建班级规章制度
传统的班级管理制度更多体现的是制约功能,有很大的局限性,很难保障班级自主管理模式的良性运作。要确保班级管理取得更好的成效,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大家认可的、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在班级规章制度建设上,班主任必须考虑全体学生的广泛利益,切实突出全体学生的主体意志,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结合校规校纪和班级实情,经过商议辩论、试行总结,制定出全体同学一致认可的班级管理制度。规章制度力求科学、严谨、全面,常规制度、责任制度、考核奖惩制度面面俱到,确保班级管理中人人、事事“有章可循”。
四、 创新管理模式,人人参与班级管理
改变过去自上而下层层管控的管理模式,消除班级管理中存在的特权问题,建立平行、平等的管理机构,岗位之间没有权力的高低,只存在职责的不同,相互管理,相互监督。平行的管理机构能够拉近班主任和学生的距离,增加师生间的交流,老师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学生能够得到更多的尊重,增加学生的归属感。改变过去少数班委管理班级的模式,将管理权交给全体学生,全员参与班级管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让学生在管理工作中锻炼、提升自己的能力,体验自身在班集体中的作用和价值,树立主人翁意识。班主任要了解每位学生的特点和优势以及需求,将每位学生的特长都运用到班级建设中,将这种差异当做是一种管理多样性的资源,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班级管理中发展自己的优势和个性特点。
五、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
传统班级管理中,以成绩为指标的考核评价机制使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习上,缺少参与管理的意识;权力过于集中,多数学生不能够参与到班级管理中,缺少责任感;管理手段僵化,以压代管,学生缺少归属感。多种原因导致学生对班级管理的理念出现偏差,班主任需要对学生参与管理的认识进行纠正和培养。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突出综合素养的重要性,提升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励、引导学生全面、深入的参与班级管理;给予学生更多的信任和肯定,让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獲得更多的成就感,提升学生的责任感,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自己在班集体中的价值;扩展学生的管理手段,提升学生的服务意识,让学生深刻体会参与班级管理的过程是为大家服务的过程、相互帮助的过程、共同努力的过程。
六、 重视“柔性”管理政策,刚柔相济
严格的班级规章制度、管理机构,能有效地规范学生的行为,能保证班级各项活动有序进行,是实现学生自主管理的重要保障。由于高中生心理、性格特征的多样性、复杂性,“由外而内”的“刚性”政策在管理过程中缺少对学生尊严和情感的考虑,有可能导致他们情绪的波动,产生抵触的情绪,影响管理的质量和效果。“柔性”管理是“由内而外”的管理方式,是通过心理的疏导、情感的交流、道德的约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引导学生自觉形成良好的学习及生活习惯,其本质就是人性化教育,是“刚性”管理的必要补充。班主任要重视“柔性”管理的重要性,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循循善诱,从内心去帮助学生消除困惑和障碍,激发学生内在的潜力和对成功的渴望,促使这些内在的因素成为学生规范自我行为的动力。
班级管理作为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方式对新课改的顺利进行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班主任应尊重、信任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实现班级自主管理,促进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