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设疑引思,让小学数学课堂回归本真

2017-12-09杨红��

考试周刊 2017年14期
关键词:设疑小学数学教学

杨红��

摘 要:问题是思维的试金石。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通过设置疑问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就疑问引发思考,并积极的体验学习的过程。本文围绕四个方面阐述如何设疑引思,旨在激活学生的思维。

关键词:小学数学;设疑;引思;教学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总是从惊奇与疑问开始的”。还有人说数学是问题垒成的思维之山。确实如此,数学中问题是无处不在的。因此,在小学数学中要注重把握有效的设疑时机,通过科学的设疑方法让教学形式活泼多样。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愿学、乐学、会学,从而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以达到发展开发儿童智力的目的。

一、 设置疑问引思,激发学生探求问题习惯

著名的德国思想家歌德说:“想要得到聪明的回答,就要提出聪明的问题。”数学课堂是智慧的发源地。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通过设置疑问引发学生思考。数学课堂教学中利用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可以培养出勤思考、多提问的良好习惯。随着引思活动的增多,学生自己总结问题的经验越来越多,思维品质越来越得到提高。例如:在教学“毫米、厘米、分米、米的认识”这一内容时,就设置了这样的疑问引发学生思考:“假如现在用我们学过的米、分米、厘米、毫米来测量南京到上海的路程有多远,你觉得怎么样?”学生一致认为:“这怎么好量,太长了。”此时,继续抛出这样的悬念问题:“测量较长的路程有没有更合适的计量单位呢?下一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这样,在学习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利用矛盾认知来制造一个悬念,刺激学生的思维认知,从而引发产生探求新知的欲望。所以,数学课堂中的设疑,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培养探求问题的良好习惯。

二、 设置悬念引思,激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心理学研究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悬念性的材料。悬念是探究未知的动力因素,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从而积极地参与课堂。然而,引思活动需要教师的精心筹划。在传输知识的过程中,我们忽略引思活动所需要的牵引因素。个体的思维在没有发生形成性刺激时,往往处于休眠状态,而悬而未决的问题可以让思维兴起。通过制造悬而未决的活动可以激活思维,从而产生不同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例如:在学习“体积的意义”这一内容时,就运用小学生语文中学过的“乌鸦喝水”故事来设置悬念问题:“为什么瓶中的水没有增加,而丢进石子后水面就升高了呢?”这个问题一下子让课堂沸腾起来。因为学生大脑中原有的认知结构被激活了,水面升高是因为长度、体积、大小、宽度、面积等因素吗?就在这样的悬念问题中教师及时把新课推了出来“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体积的意义!”对于悬而未决的问题,需要通过教师的“激疑”来刺激学生的认知,从而打破了学生头脑中原有认知结构,要保持认知的平衡,就会充满热情地投入到思考中。

三、 设置易错引思,启迪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心理学家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学习理论告诉我们,个体的学习是在不断的错误尝试中得出正确的结论。数学中容易混淆的概念与定义较多,利用易错的问题引思,可以使学生“跳一跳、摘桃子”。因此,教师要起着点拨、启迪作用,从而让问题化难为易。这样,就可以培養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例如:在教学“比较质数与奇数、合数与偶数、质数与互质数这些既有联系又容易混淆的问题”时,就设置了这样的易错引思问题:①我们知道,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那么所有的合数都是偶数吗?为什么?②是互质数的两个数就一定是质数吗?为什么?这样,就启发学生必须从概念上加以区别,进一步来理解这些容易混淆的知识。再如:在学习分数的大小比较时,学生往往因为分母不一样而出错。如“写出大于3/5而小于5/8的数”。因为这两个数的分母不一样,不好直接比较大小,所以就这样的提示学生:比3/5大而又比5/8小的数就是这两个数之间的数。如何找出这两个数之间的数呢?那就必须通过通分后把分数化成相同分母的办法进行。也可以化成小数的方法来解决。

四、 设置过程引思,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意识

我们知道,数学知识是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数学知识前后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生学习数学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应该了解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才能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因此,利用过程引思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就开展了直观操作活动,把一纸片圆剪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然后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来推导圆面积公式。此时,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圆拼成的长方形面积与原来的圆面积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其中的长方形的长与宽是圆的什么呢?为了进行这样的设疑,先引导学生开展操作活动,把圆平均分成8份、16份,剪拼成一个近似于长方形再设下疑问:在拼摆的过程中,要注意拼成的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宽变成了圆的什么呢?我们知道长方形的面积是长乘宽,那么圆的面积就是半圆周长×半径,即2πr/2×r=πr·r=πr2。利用这样的过程设问,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综合上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采用设疑引思教学模式可以发展小学生的数学思维。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积极的创设引思策略来引导学生思考。这样,不仅可以充分的发挥学生的课堂主导地位,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发展数学思维能力,从而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林碧云.以疑启思,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培养[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4,(14).

[2]林传楼.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提问模式分析[J].新课程(教师),2015,(04).

[3]倪江涛.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J].学周刊,2015,(30).

猜你喜欢

设疑小学数学教学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方法浅探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