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中“等待”问题的研究

2017-12-09王佳英

考试周刊 2017年29期
关键词:沉默等待

王佳英

摘要:我们习惯于追求教学的一致性,然而,多元化时代的到来,迫使我们摒弃这种不合时宜的教育方式,教育开始向“使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的方向发展,注重人性化,尊重个体的差异。在课堂中给予学生思考时间即所谓的等待时间,这样更有助于学生提高知识深度,拓宽思维的广度。

关键词:等待;沉默;思维深度;思想宽度

在传统的教学中,当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一些与教材、与老师不同的看法时,就会被视为对课堂的一种破坏,视为对教育的一种对抗。然而,多元化时代的到来,“以人为本”的新型教育理念也因此诞生,教育开始注重人性化,尊重个体的差异,等待问题的研究就是体现这种教育理念。

一、 课堂中“等待”问题的提出

为了体现这一新型的理念,我在《海陆变迁》的公开教学中,设计了这么一个环节:模拟当时科学家魏格纳提出“大陆飘移说”时科学界的反应。应该说在设计和初衷上这一环节是非常不错的,充分体现了新课程“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然而在具体的教学中,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对此问题的反应很平淡,都觉得魏格纳的观点就是正确的,不需要质疑,也没有不同的意见和见解,教学过程没有一丝波澜,变成了一潭死水。

课后,我针对堂课的这个环节找了几位学生了解情况,同时请教了听课的一些老师,发现问题的根源在于学生不习惯思维。为什么学生会不习惯思维呢?因为在我们的课堂中缺少了“等待”。如我们让几名学生在黑板上做题,一个学生迟迟没有做完,我们就让他赶快下去,觉得他严重浪费了课堂时间,降低了教学效率,而实际上这个时候学生可能刚刚思考成熟,却失去了一次成功的机会。我们匆匆忙忙,风风火火,表面看似课堂非常紧凑,教学设计非常到位,实际上带给学生的是惰性思维的养成!所以,我们的课堂需要“等待”!

二、 课堂中成功“等待”的策略

1. 从思想上明确等待的意义

“等待时间”这一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罗伊在1974年提出的。她在研究课堂提问时发现,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如果学生没能立即回答,那么一般教师都会组织语言加以引导,在提问与引导学生回答之间的平均等待时间约为0.9秒。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学生是不可能进行充分思考并构思答案的,他们的回答只能是长期学习积累下来的一种本能反应,或是从记忆库中调取知识片断进行应付。罗伊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如果增加“等待时间”,课堂会发生以下变化:(1) 学生的回答变长;(2) 学生不回答的次数减少;(3) 学生回答问题时更有信心;(4) 学生对其他同学的回答敢于进行挑战或加以改进;(5) 学生会提出更多其他的解释。

2. 从行动上实践等待

(1) 第一等待时:提问后的等待——加深思维的深度

“第一等待时”是指教师提出问题后,要等待足够的时间,不要马上重复问题或指定别的同学来回答问题,其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时间来考虑问题。很多老师认为课堂的“高密度”就是好课的标准,就是教学高质量的保证,以至于一些学生在疲于追赶教师的思维,没有自己思考的余地;一些学生,则由于思维速度较慢,不能与老师同步,失去了思考的时间,慢慢地就造成了思维的惰性;还有些学生甚至因为听不懂而开始讲话和放弃。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平常的教学中给予学生充分“第一等待时间”,在等待中我试着巡视全体学生,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神色来判断这个问题的价值,在学生的神情中判断学生对此问题的喜欢程度、思考程度、甚至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由此判断是否应该再给学生一些时间,甚至判断由哪一个层次的学生来回答。

所以,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不要惧怕课堂的“沉默”,也不要觉得“等待”是一种浪费,因为课堂恰当“沉默”、适时的“等待”带给教学的是成功的收获,学生不仅理解了知识,更体验了知识的产生过程!

(2) 第二等待时:评价中的等待——拓展思想的宽度

“第二等待时”是指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也要等待足够的时间,才能评价学生的答案或者再提出另一个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有时间详细说明、斟酌、补充或者修改他的回答,从而使他们的回答更加系统,又不至于打断他的思路。“第二等待时”是基于美国创造心理学家奥斯本所提出的“迟延评价原理”。他认为在孩子们解决某一问题时,教师不必过早给予孩子的设想进行评价,以便使他们能够在从容自由的氛围中积极思考,畅所欲言,在有限的时间里提出更多的设想。所以,在课堂上,当学生出现差错时,教师不要急于更正,而要迟延评价,使学生开放自我评价的空间,让他们在第二等待时中通过不同思维的撞击不断完善自己的回答、修正自己的想法,从而达到进步的目的,真正做到“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

如在学生学习完“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相关知识后,教师提出“为什么鸡蛋碰石头,鸡蛋破而石头无恙”。学生往往会说,那是因为石头给鸡蛋的力比鸡蛋给石头的力大。这个时候,老师千万不要急于对学生作出判断和评价,而要引导课堂中出现不同的声音,让学生学会互相评价,相互质疑,彼此学习,收获知识,从而对自己的回答作出修正或补充。在不同思想的撞击的那一刻,学生自然会发现问题,产生疑惑,激起进一步研究、探索问题的热情,从而自觉地去修正原先那个错误。学生自己发现所获得的知识远比教师直接告诉有价值的多。

在平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增加“等待时间”后,师生彼此之间也在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教师会更加注重高质量问题的设计和提炼,充分地挖掘学生的潜力和拓宽思维,学生更加勤于思考,参与各种问题的讨论,更加主动自觉地学习,并且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金鈞.冯锋勇《等待时间——给学生一个构思的空间》.

[2]马菁《让语文课堂绽放个性》.endprint

猜你喜欢

沉默等待
浅谈英语专业大学生课堂沉默现象
语文课堂应拒绝“沉默”
如何走出高中英语课堂沉默的困境
安静的教学,是一个不错的等待
安静的等待——观《归来》有感
在希望与绝望的旋律中交织
陶行知“沉默”教女孩改错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
“等待”让学生拥有更多的出彩机会
慢养习惯 守望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