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路上
2017-12-09三三妈
三三妈
陪女儿上学的路上,遇见这样一件事儿:一个骑单车的女中学生不小心车把稍微蹭了一下一位老太太的胳膊,女生忙不迭说对不起。老太太却破口大骂,不依不饶,还试图上去拉扯她,吓得女生赶紧骑上单车一溜烟跑了。老太太觉得不解气,边走边骂个不停。
这事让我们想起坐公车时遇见的另外一件事:公交车司机忽然一脚急刹,原来是被忽然窜出的电单车别了一下。一位坐在前排的大叔忽然开始大声责骂骑电单车的人,直到旁边的乘客投过来诧异的眼神,他才自言自语解释说前几天走路差点被电单车撞了。
三三觉得奇怪,这些人干嘛这么激动,这点事至于吗?
我就势向她介绍起“垃圾人”的概念。“垃圾人” 指的并非职业或者人品,而是指不良情绪积累已久的特定人群。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并不鼓励大家表达较为激烈的情绪,尤其是负面情绪,倡导的是和谐、中庸以及节制。《论语·八佾》中写道:“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就是开心或者不开心都要有个度,不能太过张扬。但在现实生活中,如果对负面情绪一直“引而不发”,很多人会一味压抑自己,甚至否定自己的不良情绪,而这些怨气与怒火不会憑空消失,如果没有合适的渠道纾解,一直积累在心里,总有一天会像火山爆发似的宣泄出来,一发不可收拾。
比如那位老太太,在狭窄的通道与赶着上课的少女无意间的擦碰,本无大事,孩子也表达了歉意,她的怒火可能并非是针对少女,也许是之前在家里或者跟别的人就已经积累了怨气,正愁没地方发泄,被刮到胳膊只是一个发泄的借口罢了。再比如那个大叔,公交车上无特定对象地破口大骂,其实是在发泄无名邪火,这把邪火这里不烧,在那里也会烧起来。孩子或者女性等相对弱势的群体,常常会成为垃圾情绪发泄的对象。
“以后遇到这种人,千万别跟他讲理。”我嘱咐三三,“赶紧有多远躲多远,那个女生赶紧离开是对的。”我进一步跟她解释:因为对这种人来说,是否有道理并不是重点,重点是他要把积压已久的情绪发泄出来,宣泄在某个“倒霉蛋”身上。这样的“垃圾情绪”常常会导致不理性的后果,甚至在遇到对抗时会以极端形式表现出来。在上海就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事件,因为协管员不让一个大叔闯红灯穿马路,那个大叔把手里的长柄雨伞戳进了协管员的眼睛里。万一暂时没办法摆脱“垃圾人”怎么办?三三问我:“如果刚才那个女生被老奶奶拉住不让走咋办?”“那就报警。”我告诉她,“用手机拨打110,或者拽住路过的成年人帮忙。”
大人们往往忽视教给孩子们遇到麻烦时,如何寻求帮助的办法。因为我们习惯性想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却忘记了不讲道理的成年人和缺少社会经验的孩子是不对等的两个个体。所以为人父母者要记得教会孩子在与成年人发生冲突时,一定要寻求其他成年人的帮助,尤其是向有公正立场又象征着权威的警察求助。
“垃圾人”之所以积累了大量的情绪垃圾没能疏解出去,很多是由于性格软弱,而性格软弱的垃圾人会在面对弱者时,表现出极端强势。在遇到这样“不讲理的大人”时,千万不要让孩子跟他们讲道理,寻求有能力控制他们的成年人的帮助是当务之急。
“好情绪,坏情绪,都是我们自己的情绪。无论哪种都应该接受它。没有哪个正常人会每天只开心不难过。”最后,我告诉女儿。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正视自己的情绪,学会正确疏导情绪的方法。“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风雨过后,让我们享受那道彩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