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信息技术教学
2017-12-09焦洪亮
焦洪亮
摘 要: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活动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提高运用信息技术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信息技术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此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开展;策略;方式方法
一、激发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对学习材料产生兴趣,也就有了学习欲望,才能产生学习动机,以最佳的学习心态进入到学习中去,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捕捉机会,恰当的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在教学“WORD字处理软件的应用课程”时,如果单纯的对系统介绍、菜单功能的使用进行讲解,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失去兴趣。因此,我每一节课,我都带领学生共同完成一个用WORD字处理软件设计的小作品:个人简历、课程表、知识小报、月历等等。
每节课的开始,我先把这些小作品给学生进行展示,然后再带领着学生具体去完成它。这样,学生就像做游戏一样,听课全神贯注,操作专心致志,45分钟在紧张愉快的活动中一会儿就过去了,学生总觉得计算机课的时间过得太快了,下课后总要问一句,“老师,下节课我们做什么?”而且,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学会了WORD字处理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技巧,使它在学生的眼中變得简单而有趣。通过创设情境有效的激发了学生操作的兴趣,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而且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营造民主的学习氛围
信息技术课程的整个教学活动不光是学生个人对学习任务的完成,它离不开学生的共同参与。对于农村学生来说,合作表现得尤为重要。在课堂上,老师不可能对每一个学生都进行个别的辅导,一个班中往往只有几个学生水平较高,接受速度较快,很容易就掌握。这些学生往往会觉得“吃不饱”,打击其积极性。我们可以利用学生好为人师的特点,采取分组教学法。经过教学实践表明,分组教学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有利于优秀生的培养,也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合作学习、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三、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将是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之一。对于21世纪的学生来讲,我们应努力培养他们基本的“信息素养”。(1)信息获取的能力。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并能通过各种媒体,如互联网、书籍、报纸、电视等,或者自己亲自调查、参观等,收集到所需要的信息。(2)信息分析的能力。能够将丰富的获取到的信息进行筛选鉴别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判断它的可信度,然后对认为真实有用的信息进行分类。(3)信息加工的能力。将不同渠道获取的同一类信息进行综合,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重新整理组织、存储,并能够简洁明了地传递给他人。(4)信息利用的能力。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使用信息技术或其他手段,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教学的优势,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使学生将上述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等能力,内化为自身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而在所有形式的教育中,创设一个在实际生活学习中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例如:互联网,它为中小学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习途径,创造了一个不同于以往的学习环境。借助于互联网,他们可以获取在书上学不到的东西,利用这些信息来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
四、合理使用网络资源
从教学实际中我们注意到:互联网络的资源浩瀚无际,但是并非就一定可以给我们的教学带来有用的信息,反而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很大的随意性和不可预测性,给教师的备课也带来很多盲目性。另一个方面,互联网很大程度上已经是一个商业网络,所用的平台并非是为教育设计的,各种交流平台更是不便于学生们的专题交流。同时所有网站提供的免费主页空间也没有保障,因此,如果用它来构建学生作业的评估展示平台功能是无法得到保证的。就目前网络和互联网建设现状,我认为完全可以依托局域网的高速宽带,建立自己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授课平台,一方面由教师和学生课题研究小组引入互联网资源,另一方面,充分发挥资源库的作用,引入资源中心资源,同时也可以引入学校师生自己创建的信息资源,利用动态网页技术在自己的网络上开辟各种专题信息协作平台。
五、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改提出了要把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课堂的引导者与参与者,这并不是随口道来的,而是有一定目的: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与灌输者,学生是知识被动的接受者,这就造成了很多学生学习的被动性,学生甚至会把教师视为敌对势力,对学习没有激情,这就很难达到教学的效果。而如果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成为课堂的主人,那么他们就会有一种责任感,有一种使命感,他们知道应该只为自己而学习,这样以来,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不错的效果。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创设各种机会,鼓励学生去主动参与,把他们智慧的火花尽量激发出来。在课堂中,由于时间有限,倾向于训练基本功,掌握基本操作,而课外则可以让学生们自由发挥,教师要有意识的加以引导,把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延伸到课外,把课外这个第二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得课外成为课内所学知识有益的巩固、补充,从而促进课堂教与学,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吉庆.中小学计算机课程的沿革与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2000年1期.
[2]李镇西.新课标背景下的教学设计[J].语文教学通讯,2003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