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新课改下高中数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7-12-09杨华
杨华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实行,高中数学的教学工作也做出了很大的整改。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还是发现了一些问题的,对于这些问题的出现,制定一些有效的解决策略是非常的重要的。为此,本文将对新课改下的高中数学存在的问题谈谈我的看法。
关键词:高中数学;问题;对策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高中教学中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及目的都需要更新。由于新课改和传统教学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高中教学中,要适应时代发展要求,落实新课改规定,逐步提高教学水平。数学教学一直是高中教学中的难点,尤其是在新课改教学改革时期,高中数学教学方法和教学质量值得深入研究。当前,高中数学教学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数学教学质量及教学效果不佳。
一、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容易厌学。
新课改中强调学生的自主性,规定在教学中要将学生作为教学中心,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于教學体制存在的诟病,以至于新课改开始后,高中数学教师开教学中开始给予学生较为自由的发挥空间。而学生自认为是自我地位的提升,便开始对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提出疑问。部分学生无法配合教师的合理教学,认为教师对新课改教学手段的控制就是约束自己,长此以往,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导致学习积极性下降。
2.教材存在问题。
新版教材存在着以下问题:第一,知识编排顺序不合理。由于近年来,高中数学教材有一些删减变化,一些知识内容的顺序被调整的很不合理;第二,不科学的知识删减。课改后的教材添加了大量的现代数学基础知识,尤其是“研究性问题”的增加,存在着一定的漏洞;第三,没有协调好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我国高中数学教育的出发点是使广大高中生的数学基础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但是在西方数学因素的影响下,我国的高中数学教育更偏重于对思维的训练,而忽视了数学的应用价值。与此同时,与其他学科的脱节与不协调现象也随之而来;第四,习题内容与教材内容搭配不合理;第五,函数的应用难度设置过高。
3.忽视初高中的衔接问题。
初教高一时,深感高中教材跨度大,知识难度、广度、深度的要求大幅度提高,这种巨大的差异,使刚从初中升到高中的学生一下子无从适应,数学成绩出现严重的滑坡,总感觉数学难学,信心不足。由于大部分学生不适应这样的变化,又没有为此做好充分的准备仍然按照初中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方法来学习高中数学知识,不能适应高中的数学教学,于是在学习能力有差异的情况下而出现了成绩分化,学习情绪急降。
二、提高高中数学教学的策略
1.转变思想,改变教学策略,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学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要让学生成为教学主体。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知识引路人的作用,引导学生迈入数学知识的殿堂。通过对课堂关键知识点的指导,引导学生开展深入分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挖掘,通过教学目标的达成来不断提升自己的数学素质,让高中生的个性化特点充分提高学习效率。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由教师引入课堂主题,由学生开展探索,而在课后布置生活中的数学探索活动,让学生在无形中提升自己自主学习能力。
2.创设轻松的教学环境,针对性提高学生数学素质。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按照新课改要求,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就是课堂的掌握者。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创设轻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消除数学学习的枯燥无味,积极配合教师开展数学学习。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互帮互助,共同提升数学素质,提高数学知识水平。
3.在数学课堂上合理运用多媒体。
由于数学教材难度的加深以及数学课堂设置的减少,导致数学教学出现课时不足的情况,依目前的大多数高中学校的数学教学课程来看,增加数学课时是难以实现的。多媒体直观形象并且知识容量比较大,应用起来很方便,所以,可以把多媒体引入数学课堂,提高数学的课堂教学效率。高中数学比较抽象、枯燥,很多学生对一些数学概念和法则难以理解,一部分学生因此丧失了数学学习的信心。把多媒体引进高中数学教学能够将抽象的数学概念生动形象化,使学生能够轻松而准确地理解数学概念,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热情,树立学生数学学习的信心。在把多媒体技术引进数学课堂的同时要注意,教师一定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制作出学生喜闻乐见的课件,并能够保障课件的演示能够在课堂上顺利地完成,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紧密地结合起来,提高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效率。
总结:
总而言之,随着新课改的推行,对高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以便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和数学课堂教学效率。面对新课改的要求,高中数学教师要通过提高自身素质来积极应对。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已经难以适应新课改提出的新要求,教师要不断引进新的教学方法,对教学经验进行归纳总结,一切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出发点。
参考文献:
[1]李英.论发展性教学的体验成功教学策略[J].湖南教育,2002(6).
[2]张奠宙.数学教育学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