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外敷预防静脉输注高渗性药物所致静脉炎的效果观察

2017-12-09

当代医药论丛 2017年15期
关键词:性药物静脉炎局部

尚 月

(山东省德州市人民医院,山东 德州 253014)

中药外敷预防静脉输注高渗性药物所致静脉炎的效果观察

尚 月

(山东省德州市人民医院,山东 德州 253014)

目的:探讨用中药外敷法预防静脉输注高渗性药物所致静脉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5年4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在山东省德州市人民医院静脉输注高渗性药物的16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83例患者。对对照组患者未采取预防静脉炎的护理措施。对观察组患者采用该院自制的中药进行局部外敷。护理结束后,对比两组患者静脉炎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静脉炎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中药外敷预防静脉输注高渗性药物所致静脉炎的效果显著。

中药外敷;高渗性药物;静脉炎

在临床上,静脉输注浓度高、刺激性强的高渗性药物及在静脉内长时间放置刺激性强的塑料管等,都可诱发静脉炎。高渗性药物是指输注渗透压超过450 mOsm/L(正常人体的血浆渗透压为240~340 mOsm/L)的高浓度药物。临床上常见的高渗性药物包括脱水药、高渗糖、电解质、扩容剂及造影剂等,如浓度为20%的甘露醇、甘油果糖氯化钠注射液、浓度为10%的氯化钾及浓度为50%的葡萄糖等。由于高渗性药物对血管的损伤较大,故患者在快速、大量地静脉输注这类药物时,药物就会与其血管内的炎症细胞及坏死的内皮细胞发生堆积作用,从而使患者发生静脉炎。静脉炎可导致患者出现局部发红、肿胀、灼热、疼痛的症状,甚至出现硬结及皮肤组织坏死,大大地增加其痛苦。因此,对静脉输注高渗性药物的患者进行有计划、有预见性的护理具有重要的意义[1]。中医认为,静脉炎的发生与进行静脉输注部位的脉络不通、血行不畅、淤血凝聚肌肤、蕴久化热有关,故采用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疏通气血功效的中药对静脉输注高渗性药物的患者进行局部外敷,可有效预防静脉炎的发生。为了进一步探讨用中药外敷预防静脉炎的效果,本文对2015年4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在山东省德州市人民医院静脉输注高渗性药物的83例患者使用自制的中药进行局部外敷。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标准

1)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2)未合并严重的心、脑、肾、肝等脏器受损的现象。3)未处于哺乳期。4)不存在严重的电解质紊乱的现象。5)不存在凝血功能障碍。6)未患有精神、神经系统的疾病。7)不存在对所使用的高渗性药物过敏的现象。

1.2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4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在山东省德州市人民医院静脉输注高渗性药物的166例患者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83例患者。在观察组患者中,有男47例、女36例;其年龄范围为25~75岁,平均年龄为(49±6.5)岁;其中,有35例静脉输注浓度为20%的甘露醇的患者,有28例静脉输注高浓度电解质的患者,有17例静脉输注甘油果糖氯化钠注射液的患者,有3例静脉输注其他高渗性药物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中,有男46例、女37例;其年龄范围为26~74岁,平均年龄为(51±7.5)岁;其中,有36例静脉输注浓度为20%的甘露醇的患者,有26例静脉输注高浓度电解质的患者,有19例静脉输注甘油果糖氯化钠注射液的患者,有2例静脉输注其他高渗性药物的患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静脉输注高渗性药物的种类等一般资料方面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

1.3 方法

在两组患者的手背或前臂选择弹性良好、走行粗直、利于固定、方便健侧上肢活动的血管进行穿刺(均为左右手臂交替穿刺)。采用0.9×25 mm 的留置针一次性穿刺成功,在回血良好后对穿刺针进行妥善的固定。对对照组患者未采取预防静脉炎的护理措施。对观察组患者用自制的中药进行局部外敷。该中药方的组成及制用法为:生黄柏、冰片、硼砂、生黄芪各9 g、玄参、金银花各8 g、甘草2 g。将上述药物研成细末后加入5 ml的温开水,调成糊状,将该药糊均匀地涂抹在患者穿刺点上方5 cm处,然后用保鲜膜覆盖住药糊。在静脉输液结束后,用温水洗干净药糊。

1.4 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两组患者静脉炎的发生率。静脉炎的分级及诊断标准为:1)0级:指患者的穿刺部位轻微发红。I级:指患者的穿刺部位发红,但无痛感。Ⅱ级:指患者的穿刺部位发红或出现水肿,且存在触摸痛。Ⅲ级:指患者的穿刺部位发红或出现水肿,且可触及条索状静脉,但穿刺部位无硬结。Ⅳ级:指患者的穿刺部位发红或出现水肿,可触及条索状静脉,且该部位有硬结,甚至有脓性液体渗出。

1.5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本文中的数据进行分析,患者的平均年龄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用t进行检验,患者静脉炎的发生率用百分比(%)表示,用χ²进行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静脉炎的发生率为9.6%,对照组患者静脉炎的发生率为25.3%。观察组患者静脉炎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情况见下表:

表1 两组患者静脉炎发生率的对比

3 讨论

静脉炎是由长期输注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或在静脉内长时间放置刺激性强的塑胶管所引起的血管壁化学性或机械性损伤。经静脉输注的药物或液体的PH值及渗透压过高,或在进行静脉输注的过程中未严格实施无菌操作,也可导致静脉炎发生。静脉炎的临床表现包括沿穿刺部位出现条索状的红线、局部皮肤出现红肿、灼热、疼痛等刺激性症状。甘露醇与甘油果糖氯化钠注射液都是临床上常用的高渗性药物。近年来,随着这两种药物在临床上的广泛使用,静脉炎的发病率也逐年升高。其原因在于,临床上对浓度为20%的甘露醇的使用要求为在30 min内快速静脉滴注完,以便起到良好的脱水效果。然而,该药在气温较低时易结晶,使大量微粒在短时间内进入患者的静脉,导致其局部静脉发生堵塞,从而引发静脉炎。同理,临床上对容量为250 ml的甘油果糖氯化钠注射液的使用要求为必须在1.5 h内静脉滴注完毕。然而,该药的高渗透性和刺激性可导致患者血管的通透性增大、血管内皮细胞脱水,使血浆进入其血管组织间隙,从而导致其发生局部血小板聚集、静脉压升高、组织炎性渗出等现象,最终使其出现局部疼痛、肿胀等血管反应及局部皮肤红、肿、痛等症状。

中医认为,静脉炎是由反复多次进行静脉穿刺、进行静脉输液时的消毒不严格、静脉输注药物的浓度过高,导致气血淤滞、脉络阻塞、郁邪化热所引发的穿刺部位红、热、肿、痛的症状。因此,应选择具有清热、化瘀、散结及通脉作用的药物对这类患者进行治疗。在本次研究中,山东省德州市人民医院采用该院自制的中药方对观察组的患者进行局部外敷。该药的主要成分为生黄柏、玄参、冰片、金银花、硼砂、甘草及生黄芪等药物。其中,生黄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玄参可清热凉血、解毒散结、养阴生津、降火润燥。冰片具有清热、镇痛、抗菌、抗炎、防腐的功效。金银花可清热凉血、疏风散热、散邪止痢。硼砂具有清热解毒、抗菌、保护黏膜、防腐生肌的功效。生黄芪可补气益气、镇痛抗炎、升阳固表、化毒生肌、抗菌、抗病毒[2]。甘草具有调和诸药的功效。将上述药物合用,可共同发挥清热解毒、散结镇痛、消肿止痛、疏通气血的功效,从而促进穿刺部位血管组织的修复,预防静脉炎的发生。

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静脉炎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用中药外敷预防静脉输注高渗性药物所致静脉炎的效果显著。需要注意的是,临床上在用该中药方对静脉输注高渗性药物的患者进行局部外敷期间,应密切监测其皮肤的状况。一旦患者出现皮肤过敏的现象,应立即停止用药。

[1]何燕,王国平,邓小春.中药敷料预防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后机械性静脉炎的效果研究[J].河北中医,2016,38(2):296-297.

[2]许建红,林丽君,陈莹.新癀片外敷用于预防化疗性静脉炎的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2014,35(25):5674-5675.

R473.6

B

2095-7629-(2017)15-0254-02

猜你喜欢

性药物静脉炎局部
人源性药物代谢及其介导的药源性毒性研究——上海中医药大学系统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中心发展历程简介
局部分解 巧妙求值
爨体兰亭集序(局部)
非局部AB-NLS方程的双线性Bäcklund和Darboux变换与非线性波
高渗性药物导致静脉炎的研究现状
六合丹防治输液性静脉炎的Meta分析
“腰突”可以治愈
手性药物液相色谱分析的概念、技术与发展
局部遮光器
聚维酮碘治疗药物性静脉炎1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