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也有缺钱“囧事”
2017-12-09李小巧
文/李小巧
唐朝也有缺钱“囧事”
文/李小巧
唐朝素称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名的盛期,创造了很多让后人景仰的功绩,实际上,统治了290年的唐王朝有很多细节让人难以捉摸,比如唐朝从始至终,总不同程度地处于“缺钱”状态。
唐代的流通货币是铜钱。如此,“需铜铸钱极为需要,当时每岁铸钱l8000贯以应急”(钱穆讲授《中国经济史》)。而且,在唐朝最缺铜钱的时期,曾多次严禁民间私铸铜器。最极端的是在贞元十年(794年),为保障造铜钱,政府下令禁止在江淮地区百姓铸造任何铜器,除了铸造正衣冠照面容的铜镜。
唐朝为什么会缺钱?
唐朝缺铜钱,主要是在当时技术条件下,铜矿的开采量赶不上当时社会、经济、生活发展对于铜的需求所致。
同时,唐代的商业活跃兴盛,物价上涨,许多投机商人将铜钱私自销毁铸成铜器销售也是当时市面缺少铜钱的一个重要原因。
千钱百两,史料记载,唐代1000枚开元通宝钱能熔成铜6斤多,而铜器价格曾上涨到每斤600钱,也就是说1000个铜钱熔铸的铜器能卖出3600多枚钱,利润是260%多。于是,为谋取暴利,“而销铸(铜钱)者多,而钱益耗”,使得有唐一代常常缺钱。
为了维系帝国的正常运转,唐王朝解决缺钱危机的措施可谓花样百出。
控制民间铸造铜器。为了增加市面铜钱的供应量,在扩大开采铜矿、多采铜铸造货币的同时,唐朝政府还将主意打到了佛像上。政府一再严禁民间或寺庙将铜钱销毁用以铸造铜佛。大和三年(829年),政府规定:全国佛像材质用铅、锡、土、木建造,少数法器才允许用铜制造,否则处以极刑。到了唐武宗年间,政府打击佛寺,将所有的铜佛像以及钟、磬、炉、铎等铜器都收缴,这样为各地铸钱提供了大量的铜材。于是,不仅中央可以铸造铜钱了,还允许各地开铸铜钱。
唐朝政府控制铜器物价,稳定市场。贞元十年(794年),政府在下令禁止百姓铸造任何铜器的同时,还规定,民间铸造的铜器,每斤铜器售价“其值不得过百六十钱”,照此,1000钱有铜6斤多,即便熔铸铜器销售,价格不过960多钱,这就保证了6斤多铜器的售价在1000钱内,此外熔铸铜器还有其它开销,如此,商人毁钱铸器无利可图,稍稍缓解了民间销毁铜钱铸造铜器的情形。
铸造大额货币。铜实在不够造钱用,唐朝曾经发行大额货币。乾元二年(759年),朝廷铸造“乾元重宝”,每枚当50枚“开元通宝”使用。大历年间,负责唐帝国的财政官员“判度支赵赞采连州白铜铸大钱,一当十,以权轻重。”
尽管唐朝出台了种种招数,但是市面一直是不同程度的缺铜钱状态,甚至缺到只允许民间造铜镜,这也是很奇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