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视角:安塞腰鼓静态保护与活态传承研究
2017-12-09杨学达王军棉
杨学达,王军棉
(延安大学体育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民俗文化视角:安塞腰鼓静态保护与活态传承研究
杨学达,王军棉
(延安大学体育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从民俗文化研究视角,探究安塞腰鼓静态保护与活态传承模式,对于推动民俗体育文化发展提供可借鉴的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文化价值。
安塞腰鼓;静态;活态;传承
一、民俗体育文化
民俗是一种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范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1]。民俗体育作为人类体育文化的组成部分,它以吸引、推动、渗透、融合、感染、凝聚、净化等多种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2]。安塞腰鼓是陕北的汉族民俗舞蹈,是陕北民俗体育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民俗之一,是民俗体育文化的一种,具有陕北浓郁地方特色的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又具有典型的具的地域文化和黄土高原文化的特性。既体现了陕北人在丰收后的喜悦心情,也是中华民族精神风貌的再现,同时也是黄河流域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安塞腰鼓的发展
(一)安塞腰鼓在民俗活动与学校体育中的发展
“咚咚咚、镲镲镲”震天动地的锣鼓声惊醒了熟睡的山川大底,鼓声、锣声回荡在乡村,沸腾着每个人的心。当地人们对此活动给予了极大重视,是过大年期间的重头戏。沿门子拜年的活动有三层意思:祈福、预祝来年事事如意和驱鬼避邪。现在的腰鼓队在传承中,有很大的改进,去掉了杂色丑角,鼓手都是清一色的男子。安塞腰鼓在重要的节日中进行表演,如过年、元宵节、中秋等节日中,甚至在农闲、饭后、锻炼的时候也会打起鼓来,跳起来,一直活跃在民俗文化的节日里,使之在活跃民俗节日气氛的同时,也将自身的文化一直延续传承。
2002年秋季,安塞县文化部门和教育部门创造性地在全县推行了民间艺术剪纸、民歌、绘画、安塞腰鼓进课堂。现在,陕北地区的中小学、大学把富有浓郁民族风情的安塞腰鼓引进校园特色课程中,利用舞蹈、体育选修课进行教学,既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同时使安塞腰鼓得到了静态保护与活态传承,安塞县的中学、职业教育学校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都开设了腰鼓课程[3]。
(二)安塞腰鼓在全民健身中的发展
全民健身是指全国人民,不分男女老少,全体人民增强力量和柔韧性、增加耐力、提高协调性、控制身体各部分的能力,从而使人民身体强健。旨在全面提高国民体质和健康水平,以青少年和儿童为重点,倡导全民做到每天参加一次以上的体育健身活动,学会两种以上健身方法,每年进行一次体质测定。安塞腰鼓是一项集体性群打,强调动作统一性,动作变化的规模性,气势阳光矫健,深受陕北人民的喜爱。在2015年,由国家体育总局社体中心创作出《全国第一套健身腰鼓》,以民族性、时代性融合、健身性与观赏性结合,独特性与多样性契合,适应性与蛮夷性综合的创编原则,更能反映陕北人憨厚气性运动,更加张弛有度、进退有序,气势磅礴,厚实有力。
三、安塞腰鼓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安塞腰鼓是一种陕北独具特色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在中国的首都北京,在香港,在中国的各地展现风采,并为世界瞩目。是陕北居民丰富的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黄土高原产生、发展并且成长壮大。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国际交流、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使古老的文化受到严重的冲击,大量优秀传统文化正在流失和消亡,当然安塞腰鼓的发展现状也不例外[4]。
(一)传统技艺渐失,对外推广困难
安塞腰鼓有完整的表演程式和活动习俗,一些年龄较大的老鼓手他们技术过硬,对陕北民俗非常了解,而年轻鼓手还不能很好地驾驭,在鼓手中享有威望的很少,尽管安塞腰鼓普及率很高,但能达到的难度和所展示出来的那种艺术性还远不够高,许多人对腰鼓中的套路、习俗动作不能完全理解掌握,特别是一些古老的传统打法。现在,有些人看到的只是安塞腰鼓的表演娱乐和经济价值,而对安塞腰鼓的健身健美价值理解不够,这些也会造成安塞腰鼓对外推广的困难。长此以往,安塞腰鼓将失去原有的技艺魅力,这些存在的问题,不利于腰鼓运动的静态保护和活态传承的发展。
(二)发展缺乏创新,经济利益较重
安塞腰鼓在国庆及国际上的展演,使得安塞腰鼓演变成了一棵“摇钱树”,缺乏创新、提高,使这个古老而又有生机的传统民间体育文化无法发挥它无尽的功效,禁锢了安塞腰鼓的发展。现在对安塞腰鼓这项运动看待存在偏差,人们只是重视它带来的经济效益,没有真正体会理解安塞腰鼓的内涵,没有对这项民俗文化体育活动正确地看待,难以传承和发展它的内涵及思想。
四、静态保护与活态传承模式构建的内容及措施
(一)静态保护与措施
1.整体性传统技艺,外来文化冲击。在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追求外来文化和思想价值观,浑然不觉自己的文化悄然消失。陕北传统技艺(包括腰鼓制作技艺、剪纸技艺、民间绘画技艺、吴起擀毡技艺、木雕刻技艺等)是构成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价值的重要内容之一,具有活态、无形、多元、传承等特点。这些技艺往往在生活中进行,具有较强的随机性,很难捕捉到随访随见的效果。而文字记录有一定的缺陷(语言文字表达的局限性),使无形的文化遗产不能够深切地传达出传统技艺真正的文化内涵。同时受社会发展影响,在认知度上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对传统技艺采取正确、合理的保护,从而忽略“整体性”保护,偏向倾斜式、单一式的保护。
2.保护传统制作工艺,延续艺术特性。材料是传统制作技艺(腰鼓、剪纸、民间绘画、擀毡技艺、木雕雕刻技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最基础的物质要素,就地取材、便捷、省力的传统生产方式,能够充分展现出人类与自然环境共存共生的和谐共处,同时为构成陕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丰厚的物质条件。传承和延续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审美理念、丰富的造型等是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真性”体现的重要条件之一。根据人丰富的想象力加上与工具的“交谈”,才能够完成一件物品从简单材料到精致的形态,使制作艺人通过精密的切割,保证每一个部件都组合得完美。例如在腰鼓的制作技艺过程中,木头与木头之间的弯曲、黏合等。
3.加强保护机制建设,加大馆藏保护力度。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加快各级场馆建设步伐,把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传统体育文物、绘图、拓片和照片加以收藏,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设立专门展厅,建设民族文化生态博物馆,依附于其中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展示绚丽多彩的体育文化,以鲜活的、日常生活形态来重复和展示,当然也包括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器具和仪式,腰鼓表演形式的名称有“过街鼓”“路鼓”等,是结合道路空间环境因素命名的。可见,传统村落道路对腰鼓的影响具有特殊的价值,通过展示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得以传承。
(二)活态传承与措施
1.改变单一形式传承,加大主体参与。从主体参与的角度看,安塞腰鼓的文化精髓主要存在于特定群体和特定地域的杰出艺人手里,它的保护与传承必须靠传承主体的实际参与。从表现形式上来看,安塞腰鼓发展的本质,就是民俗体育文化现代化的一种表现,已经融合了现代文化的方方面面,并与当代其他地域民俗体育活动进行了有效结合和互动[5]。从内涵角度看,安塞腰鼓的产生与传承是特定区域的群体在长期文化积累和生活创造中凝聚提炼而成的区域文化信仰和价值追求。
民俗体育文化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传承人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发展的主体,也是持有者和传播者[6]。传承人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也是构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本原性”延续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7]。一个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素养”需要对传统技艺有一定的了解,这不仅保护了传统制作技艺的本身,同时通过对安塞腰鼓的整体性保护,使其传承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展示和弘扬的作用。
2.改变传承空间模式,强化生活传承。传统民俗活动以行为、表演、技艺等方式呈现,它作为一种动态的文化活动需要在其传统的文化空间中进行。采取民俗生活中传承方式,充分利用基层乡镇文化站对干部群众进行民俗文化教育,开展民俗文化技能传承培训等活动,发挥文化部门职能作用,形成一种文化,一种体制[8]。真正把陕北地区民俗体育文化建设成为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新的载体和动力。
[1]刘杨洋.“鄂西圈”民俗体育的传承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武汉:长江大学,2013.
[2]佘静芳.西藏民俗体育的内涵、特点与发展[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59-129.
[3]康靖华.安塞腰鼓的风格特征及文化价值的研究[D].西安:西安体育学院,2009
[4]杨春华,杨占明.论安塞腰鼓的历史渊源与发展现状[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114-117.
[5]林宇.新农村建设中我国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J].继续教育研究,2012,(6):4-7.
[6]王娜.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赣南客家民俗体育的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4.
[7]章文儒.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电子资料管理[J].群文天地(下半月),2012,(4):12.
[8]肖谋远,韦晓康.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教育路径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7):218-221.
[责任编辑 史丽丽]
G122
A
1673-291X(2017)10-0174-02
2016-12-08
2016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课题部分成果(16JK1833);2015延安大学校级科研项目(YDK2015-19);2014延安大学校级科研项目(YDQ2014-20)
杨学达(1976-),男,辽宁喀左人,讲师,硕士,从事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