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校园贷的困境与突围

2017-12-08金惠怡

科技资讯 2017年30期
关键词:校园贷突围困境

金惠怡

DOI:10.16661/j.cnki.1672-3791.2017.30.157

摘 要:大学生校园贷以P2P、分期购物为主,呈现出借贷门槛低、消费人群基数大、诱惑放贷、利率高和违约代价大等特点,面临着法律制度不完善、借款者理性消费意识差又缺乏风险防范意识、各方教育缺位、软件后台监管不力等困境,亟需国家、社会、高校、家庭和大学生共同努力,以便实现关键环节的突围。

关键词:大学生 校园贷 困境 突围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10(c)-0157-03

根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16年中国大学生消费金融市场研究报告》,2016年我国大学生消费市场规模达4524亿元,同比增长4.7%;2017年预计达4743亿元,至2019年,预计突破5000亿元[1]。然而,从2016年3月发生的河南大学生郑某无力偿还数十万校园贷跳楼自杀事件,到今年4月厦门女大学生因巨额校园贷还债压力而烧炭自杀,“高利贷”形式存在的校园贷引发了一个又一个悲剧。对大学生校园借贷的内涵与特点进行分析,有助于应对大学生校园借贷的困境、实现关键环节的突围。

1 大学生校园贷的内涵与特点

校园贷,简单理解就是在校园内的借贷。校园贷是包括国家助学贷款、创业贷款等在内的与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按一定利率和必须归还等条件出借货币资金的一种信用活动形式。本文讨论的校园贷主要指以网贷平台为中介机构提供有借款需求的信息,出借人进行点对点投资并针对借贷双方收取中介服务费(P2P网络借贷),或以网贷平台为分期购物平台为大学生分期付款购买数码产品、品牌产品的借贷。

校园贷呈现出如下主要特点。

一是借贷门槛低。多数校园借贷公司网站上,在校大学生只需要向网贷平台提交身份证资料、学生证、学信网账号和密码、亲属舍友联系方式、班级、宿舍号、家庭住址、银行卡号、支付宝等个人信息,甚至有校园贷平台在注册环节就需要填写大学生的SIM卡的服务密码。通过信息审核后无需抵押即可借贷,一旦授信即可循环使用。由于各个校园贷平台是相互独立的,信息不共享,大学生可向多家校园贷平台借贷。

二是消费人群基数大。据国家统计局和教育部发布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共有在校大学生2682.3万人[2]。由于大学生群体信用度高和身份容易确认,且大学生对新产品的接受能力强、有较强的购买欲和一定的购买力,校园贷在庞大的大学生人群中迅速传播。

三是诱惑放贷。校园贷多以“零首付”“零利息”“零担保”“当日到账”等诱人广告吸引大学生的关注,又以“资助大学生”的噱头故意隐瞒高额的服务费、逾期违约金和中介费等。

四是利率高。多数校园贷平台收费业务不透明,既没有说明各种费用的收取比例,也没有尽相应的告知义务。种种服务费、手续费叠加起来,年利率高达百分之三四十甚至更高的不在少数。

五是违约代价大。如果逾期还款,各校园贷的罚息都非常高。大学生“1000元的贷款没几个月滚成了19万”,“3万校园贷滚成了70万”的案例频见于报端,校园贷逾期罚息之高可见一斑。还有一些校园贷通过致电贷款大学生本人及其家长师友、到法院起诉等途径要求借贷大学生偿还未结款项,给借贷大学生造成了沉重的心理负担,更有校园贷雇佣催收软件和催收人员进行暴力催收,采取各种骚扰、胁迫、跟踪、非法拘禁甚至更极端的手段,威胁了借款者的人身自由和安全。

2 大学生校园贷的困境

2016年4月13日,教育部办公厅联合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大不良网络借贷监管力度,建立校园不良网络借贷日常监测机制,密切关注网络借贷业务在校园内拓展情况;建立校园不良网络借贷实时预警机制;建立校园不良网络借贷应对处置机制。然而治理校园贷难点仍然存在,突出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法律制度不完善。

互联网金融借贷在我国已有近十年的发展,至今却仍缺乏专门的法律法规来规范该行业。不少校园贷涉嫌欺骗诱导、涉嫌非法经营、涉嫌暴力逼债,“裸条借贷”现象更是引发社会对校园贷的口诛笔伐。校园贷的身份到底合不合法,有什么样的准入资质要求,收费业务的合法性,资金来源是否合法,违法违规事件发生后惩罚的依据是什么,怎样实现“有进有出”,相关法律还是缺失的。除了立法缺失外,对这个复杂性、专业性强的领域司法救济程序基本未能发挥作用。违法高息、违法催收、虚假宣传等等行径,都让校园贷平台游走在违法犯罪的边缘。

(2)借款者理性消费意识差。

大学生虽已成年并开始独立管理个人事务,但生活经验和消费观念仍不够成熟。受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影响,不少大学生在攀比心、虚荣心与现实资金发生冲突的情况下,借助校园贷进行信用消费、超前消费、冲动消费攀比消费。大学生消费大有从依赖家庭、依靠勤工助学、依据社会兼职走向面向社会借贷的发展趋势。由于借贷门槛低,校园贷纵容了一些缺乏理性消费意识的大学生过度消费,“培养”了大学生的不良消费行为。而不良消费行为导致大学生理想失落和人格缺陷,滋生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引发大学生道德滑坡和法纪淡漠[3]。

(3)借款者缺乏风险防范意识。

风险管控意识对大学生是否会选择校园贷有负影响且影响显著[4]。由于社会经验不足,缺乏基本的风险防范意识,大学生在面对物质诱惑时抵抗力往往不足、容易被短期利益蒙蔽。不少校园贷抓住大学生单纯、风险防范意识差、易被引诱的弱点,打着“零首付”“零利息”“即刻到账”的幌子吸引、蛊惑大学生申请贷款。据《全国大学生信用认知调研报告》调查,逾八成的大学生没听说过或不了解个人信用报告,超过三成的人不知道个人信用报告中的逾期记录会影响未来的金融生活;使用过贷款的大学生中,有四成大学生曾逾期还款[5]。还有很多大学生不知道也無法预料校园贷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需要父母代为偿还、毕不了业等问题。endprint

(4)各方教育缺位。

在分期付款的消费诱惑以及攀比消费行为的刺激下,不少大学生选择校园贷透支自己的生活费,并认不清理想与现实的美其名曰“许自己一个浪漫旅行”、“人生就应该活的奢侈”。由于大部分高校现有师资很难监控并完全掌握大学生的生活情况和消费状况,对于层出不穷的大学生网络借贷案例,不少高校的管理者并没有“别人感冒我吃药”的及时处理,导致对本校学生异常的表现后知后觉。此外,还有不少家长认为“孩子已成年,无需多过问”,缺乏消费观教育的过度放手,使大学生在面对各种消费诱惑时过于随心所欲。

(5)软件后台监管不力。

由表1可见,自2012年起,我国网贷进入爆发式增长期,当前我国网络借贷平台之多,但问题平台数也可谓触目惊心,整体呈现出“污名化”的趋势。校园贷平台把市场瞄准大学生,通过建立中介QQ群、招用校园代理等方式不断吸引大学生加入校园贷,无序的竞争很难自发形成一个良性的竞争环境。校园贷向大学生收取的标准模糊的贷款利息、逾期罚息、逾期管理费、充值费、提现费、借款服务费、借款手续费、代理费等名目繁多的费用是否在有效监管之中,令人质疑。再加上全国网贷借款信息共享机制尚未建立,不少大学生同时在多个校园贷平台重复借款,用“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解决暂时的还贷困难,最终形成“无底洞”。校园贷平台自身风控能力不足,导致无法追回借款,坏账只能由平台和出借人承担,增加了校园贷平台倒闭的风险,也给借贷大学生未来的信用造成负面影响。[6]由于校园贷平台审核不严、后台监管不力,身份信息被冒用、盗用的案例也不在少数。

3 大学生校园借贷的突围

3.1 国家层面

为进一步加大校园贷风险整治力度,从源头上治理乱象,银监会联合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今年5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鼓励银行进入校园,强制网贷机构全面退出的原则,并要求各高校对学生“正观念、补教育”,以维护和稳定校园秩序。金融法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证金融安全[7],所以,首先国家立法部门应对当下和过往校园贷发展的经验教训进行分析和总结,完善信贷立法工作,尤其是要完善良性校园贷主体资格的相关立法,对借贷类的格式条款要划好红线,明确无效和可撤销的借贷情形。其次,明确平台监管主体,监管主体应在法律框架内不断完善监管细则,通过划定监管区域来落实监管责任,通过加大对当前还在运营的校园贷平台资质的审查、各方权责利及风险告知等来方法来强化监管反馈,通过明确司法救济的途径和方式来加强对大学生这类最为脆弱的消费群体的保护。最后,相关行政部门应加强对违法违规校园贷平台的处罚力度,提高违法违规成本,打击非法高利贷,提高校园贷平台的自律意识,在规范催收市场的同时,坚决取缔暴力催收。

3.2 社会层面

2016年8月24日,银监会明确提出用“停、移、整、教、引”五字方针,整改校园贷问题。根據盈灿咨询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6月下旬,全国共有62家互联网金融平台开展校园贷业务,已有59家校园贷平台选择退出校园贷市场。其中37家选择关闭业务,占总数的63%;有22家选择放弃校园贷业务转战其他业务,占比为37%。同时,5月以来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等多家“正规军”的回归,也让人们看到了校园贷安全、规范、合理的未来前景。可见,合法的行业规范是诸多校园贷平台分大学生市场一杯羹的前提。所以,应发挥行业自律组织的作用,推动信息共享机制建设,倡导校园贷平台自律、守法、有底线。还应加快我国金融信息化建设进程,确保网络金融业安全、稳定和可持续性发展[8]。由银监会等监管机构推动,鼓励、支持一些行业协会,尤其是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互联网金融千人会或北京市网贷行业协会等行业自律组织发出自律倡导,可率先会同各校园贷平台制定行业规则,督促校园贷走上健康发展之路,在行业规则成熟之后,择机将一些规范纳人国家的监管办法中。同时,应加快社会征信体系建设,建立诚信档案,小惩大诫,提高大学生、校园贷平台诚信缺失行为成本。

3.3 高校层面

2016年4月,教育部与银监会联合发布《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各高校建立校园不良网络借贷日常监测机制和实时预警机制,同时,建立校园不良网络借贷应对处置机制。首先,高校可结合大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调查,开展在校生日常消费情况的摸排调研,重点监测消费畸高或者短期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注重短期资金帮扶机制建设,防患于未然。其次,通过利用宣传条幅和展板、微信、QQ群、学校公众号等多种方式开展理财教育和反诈骗、反传销专项宣传教育,抓住“双十一”“双十二”“618”等购物狂欢日和重要节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向大学生推送不良校园贷的典型案例,强化学生借贷的利弊和可能存在的风险认知,以及个人失信行为可能产生的法律后果和个人须承担的责任,帮助学生增强金融、网络安全防范意识,引导大学生做有经济头脑的消费者。再次,做好已陷入校园贷巨额资金偿还债务的学生的应急处置工作,提高其在消费中的维权意识,了解权益受到侵害时应如何妥善应对与处理、如何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身权益。最后,要加强与学生父母之间的联系,及时跟家长通报学生在校的动态。

3.4 家长层面

由于大学生消费费用来源单一,家庭依附性强,家庭教育在大学生消费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在面对大学生消费需求变化、逐渐提高的消费层次、花样翻新的消费内容时,应引导大学生认清自身家庭的经济状况,明白与同学之间的消费差距,先满足生存型消费,在家庭经济状况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再满足发展型消费需求。还可以鼓励打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开展勤工俭学,通过诚实合法劳动创造财富,培养节俭自立意识。在面对校园贷问题时,家长应学会倾听大学生的心声,关注大学生的消费习惯、提高对其消费状况的知晓度,发现异象及时制止,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不虚荣、不攀比,帮助大学生结合实际科学制定消费计划,远离校园贷的陷阱;当大学生在家长原先不知情的情况下早已使用校园贷却无力偿还时,应给大学生最大的安慰和包容,共同积极面对,防止大学生心理压力过大以防导致悲剧发生。同时,家长还应走出“孩子已成人,无须多管”的误区,除了跟大学生进行沟通外,还应经常与大学生就读的学校、辅导员、任课教师等进行交流,了解大学生身心成长状况,积极参与不良校园贷的防范工作。

3.5 学生层面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不良校园贷引发的悲剧频频发生,这也与在校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个人保护意识差密不可分。大学生首先应正确认识到消费行为应与自身条件和实际需求相适应,学会对自身的财务收支有合理的安排和规划,对心仪的消费品,可以通过兼职赚钱来买,开源节流,避免过分追求物质消费、贪图享受、胡乱攀比和肆意挥霍,养成勤俭节约的美德。其次,应加强网络学习和法律知识学习,提高信息安全、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强化风险意识,严格自律, 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价值观,懂得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再次,应当加强自我诚信方面的教育,不断提升消费诚信方面的认识,自觉抵御校园贷,有效判断自己的消费行为风险和影响,主动成为诚信、理性的消费者。最后,大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期间,要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学好专业知识上,为自己的未来发展、积累财富创造更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http://finance.china.com/jykx/news/11179727/20170124/23998675.html.

[2] 教育部.201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moe.edu.cn/jyb_sjzl/sjzl_fztjgb/201707/t20170710_309042.html.

[3] 赵志毅,王淳.高校消费道德教育论[J].江苏高教, 2004(1):69-71.

[4] 陈倩.基于Logistic模型的大学生校园贷研究[J].商洛学院学报,2017,31(2):80-82.

[5] 代顺洪.“校园贷”产业链是如何运转的[J].知识经济,2017(14):54-55.

[6] 邓建鹏,孙朋磊,李晔.校园网络借贷的法律争议及其监管路径[J].金融监管研究,2016(9):71-81.

[7] 张倩.浅议金融安全与我国金融法体系的完善[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4):26-29.

[8] 戚爽.计算机网络环境下金融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4):78-81.endprint

猜你喜欢

校园贷突围困境
跟踪导练(一)
极速突围战
从众心理对大学生“校园贷”的影响浅析
厘清“校园贷”潜在风险:大学生当心跌入人生陷阱
古诗词教学的几点突围
论我国“校园消费信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大二学生被“校园贷”夺命
安吉拉·默克尔能否解救欧洲的困境
A Boy and His Tr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