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策略
2017-12-08卢建兵
卢建兵
【关键词】 语文教学;探究性学习;情境;
设疑;交流;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
21—0090—01
随着时代脚步的前进,在新课改理念倡导下,语文教材更生活化、人文化、科学化,并对探究性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学中,采用探究性学习,不仅能够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积极探索文本知识,更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探究性学习呢?笔者认为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
著名学者布鲁纳指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研究的东西有着内在的兴趣,学生一旦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就会产生愉悦的情绪,从而集中注意力,积极思维。”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思索,努力探究问题的欲望。例如,在学习古诗《泊秦淮》时,通过创设多种有效情境来探究诗歌的主题思想。情境一:通过文字简明介绍作者——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爱国主义作家;情境二:多媒体演示南朝陈后主奢侈生活的画面;情境三:播放录音《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情境四:播放当朝官僚豪绅听歌饮酒作乐的录像;情境五:呈现诗人在船头忧愁悲愤的画面。通过设置有效的情境,学生学习的热情在涌动,探究主题的思维被激活,从而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二、設悬造疑,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主动性
认知心理学认为:当个体原有的认识结构与来自外界的新奇对象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时,个体就会表现出惊讶、困惑。初中学生生理、心理趋渐成熟,但在认知与感悟能力方面还有不足。因此,他们在新事物面前常常显得陌生、新奇。抓住学生这一特征,在语文教学中,合理激发疑问,努力诱导学生思考,不仅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好奇心,更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通过鼓励他们大胆质疑,让他们在探究学习中勇于发问,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如,在教学《孔乙己》一文时,笔者设置了“‘多乎哉,不多也是什么意思”,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去探究问题,从而还课堂于学生积极探究的天地,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知识。
三、教学相长,构建探究交流的和谐磁场
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良好的师生关系能有效地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想象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分析,找出学生中的亮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与学生交流,在探讨性学习中,要注重每个学生的发展,给每个学生展示的机会,尊重他们探究的结果,让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氛围里呈现自己的观点。在和谐的课堂氛围里,通过师生探讨交流,不仅有效地解决问题,更让学生从中得到感悟,加强参与合作的精神。
四、多元评价,激励学生探究创新的精神
合理的评价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动力,在语文探究性学习中,要注重每个学生探究的过程,抓住过程中点滴的亮点,及时给予评价。教师要善于归纳总结,鼓励他们创新,促进他们个性的张扬与发展,从而实现自我的飞跃。在语文探究性学习中,从诗歌的意境到戏剧的冲突;从散文形神构思到小说人物塑造,笔者都关注他们探究中的细节,肯定他们探究的过程,重视他们探究的结果。在作文写作探究中,笔者经常鼓励学生从所选话题、采用手法、文章构思中大胆创新,哪怕是一个到位的句子,甚至是一个精练的词,笔者都以赞赏的眼光给予评价。在语文探究性学习中,通过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的评价,不仅让他们掌握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促进了他们知识、技能的过程与方法掌握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中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实际语文教学中要积极创造有效的学习氛围,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加强师生交流合作,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探讨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精神。
编辑:马德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