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模式分析
2017-12-08何彪��
何彪��
摘要:启发式教学是课改后《新课标课程标准》提出的重要教学方式,启发式教学方式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更贴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征,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教师的引导教学为辅,综合了先进的教育理念,是一种符合现代教育体系的先进的教学方式。对于注重学生能力培养,思维形成的生物学科来说,启发式教学在课堂中的应用必不可少。
关键词:高中生物;启发式教学;模式分析
一、 利用情景导入,将课堂兴趣化
生物作为是一门研究生物的活动现象以及生物变化规律的学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习的知识繁多,内容复杂,学习中容易失去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征,利用情景化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内容的引导,使学生能够在兴趣中学习,在爱好中学习,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学习。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才能够提高学习生物的热情,才能实现生物课堂的全身心投入,实现生物学科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为了提高更好的应用启发性课堂教学的教学模式,教师要注意设置生动的情景将学生引入到生物课堂中。例如,在进行《降低反应活化能的酶》的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酶的本质,教师可以在课前进行“实验引导”,高中生的好奇心理和动手能力很强,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通过实验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投入到生物课堂的教学中来。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好新鲜肝脏研磨液、三氯化铁催化剂和过氧化氢溶液,然后分两个试管分别装入过氧化氢溶液,再分别加入新鲜肝脏研磨液和三氯化铁催化剂,让学生观察过氧化氢的分解速度。学生可以观察到含有新鲜肝脏研磨液的过氧化氢分解的更快,然后学生就会有疑问,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呢?学生会迫切地想要知道其中的原理。这样,利用情景化的课堂导入,将学生吸引到生物课堂的教学中来,为生物学科实施启发性教学奠定了教学基础。
二、 进行知识处理,将深奥浅显化
生物学科的知识由于具有严谨性和科学性,所以生物课本的知识语言一般比较单调,枯燥,学生在进行理解时也会比较难以理解。所以,在进行生物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要讲解的知识进行由难到易的转换,将学生难以理解的科学性的知识变成学生易于理解的语言,让学生能够减少理解课本知识的时间,从而更好地进行课外知识的思索与拓展。当教学内容经过教师的浅显化转换后,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就会更加容易,就可以更好地实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
教学知识的浅显化需要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足够强,教师对要讲解的知识能够充分的了解和掌握,才能在不改变原有知识的重点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浅显化转换。例如,在进行《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教学时,这一节的知识分散并且繁多,需要学生理解并且背诵的内容较多,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不好,为了方便学生进行理解,进行自主的学习,教师可以将课本科学化的语言转变为生动形象的语言,教师在进行讲解时,可以把细胞形容为一个小型的“制造工厂”,而细胞器就是细胞内的相互合作的“车间”,其中,为生物体提供生命活动能量的线粒体可以被称为“动力车间”,而进行光合作用的叶绿体则可以被称为“养料制造车间”,溶酶体可以被称为“消化车间”等。这样,教师将原本枯燥,单一的科学性语言转变为了生动形象的语言,方便学生接受和理解,同时也实现了知识系统性的整合,方便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
三、 加入科学技术,将抽象具体化
学生仅仅通过课本是不能对生物知识进行徹底的理解。生物课本中的一些概念性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都是较为抽象的,仅仅是教师的言传身教和课本上的文字性概念是无法实现生物教学中的启发性教学的,学生对于基本的知识和概念不能理解,就不能对知识进行拓展性的思考,学生也就无法有所启发,启发性的教学课堂也就无法实现。目前,互联网时代正在来临,网络教学逐渐渗透到现代化的教育当中,教师可以充分地利用网络的教学资源和网络技术,实现生物概念由抽象向具体的转换。这样可以在生物课堂上帮助学生进行知识概念的充分理解,学生在进行习题的练习或者课外的阅读时也就更加容易进行思维的拓展。
例如,在进行《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的教学中,学生要知道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这一过程是怎样进行的,其中要注意的问题有哪些,进行拓展后的习题应该怎么做。课本上的文字描述学生可能无法深刻地进行理解,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蛋白质的合成过程制作成简短的影片,这样生动形象的动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蛋白质的合成过程,学生对此也会有深刻的印象,在进行习题的练习时也会较少的出现错误。于是,通过网络资源和电子技术实现了课堂由抽象向具体的转化,有利于启发式教学模式的实施。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更新,教育也要跟上发展的脚步,课堂教学更要实行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并且及时地进行变革。启发式的教学方式是目前最适合生物学科的教学方式之一,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积极的应用,实现学生生物素养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