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名家引路,让学生作文笔墨有味

2017-12-08柳燕珍��

考试周刊 2017年12期
关键词:写作教学

柳燕珍��

摘要:作文,乃学生之心灵伤疤,常常被视作洪水猛兽,听闻写作,便是头痛欲裂。解决学生怕作文,不愿写作文之难题,是摆在每一个语文教师面前无法回避的课题。教材中美文佳篇,自然是学生写作的模板,借鉴的范文,但对于中学生而言,这些篇目,只是杯水车薪,远远无法满足学生阅读的需要,成长的需求。在平时教学中,适当引入一些当代知名作家、学者的散文名篇,咀嚼语言、触发记忆、借鉴结构、拓宽思想,像一根根导火线,点燃写作欲望,让学生作文笔墨有味。

关键词:写作教学;咀嚼语言;借鉴结构

写作,是自我的审视,是对成长、对人生的感悟,是情感的宣泄,可学生常常视写作如洪水猛兽,躲之不及,避之而后快。每每写作之际,便可听到哀嚎之声不绝于耳,痛苦之情溢于言表。

究其原因,无非是无事可写,不知从何下笔,无米又如何“晨炊”;无非是情感枯竭,流淌不出涓涓细水,无感又如何“火花”飞扬?于是流水账式,千篇一律的作文应运而生,实是面目可憎,难为语文老师埋头改作,也是苦不堪言。

作文教学中,教师引入名家、学者的散文名篇佳作,以此为蓝本,学生模仿借鉴,或精美的语言,或精巧的结构,或深邃的思想,滋养学生的笔墨,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

一、 咀嚼语言,下笔有神

语言的积累非一日之功,教材中为数不多的几篇文章,远远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广泛阅读,厚积才能薄发,教师在课堂中引入与课文相关的作家、作品,引领学生去触碰当代名家、学者的文章,打下厚实的语言功底,才能在写作中“下笔如有神”。

那香,那甜,突然汹涌起来,奔腾起来,一浪一浪涌过来,把鼻子填满。又从鼻孔里钻进嘴里,钻进心里,霸道地攻城略池,所向披靡。

——丁立梅《天香云外飘》

在作者的笔下,桂花的香味,像海浪汹涌、奔腾;似威武的將军,攻城略池,丁立梅借助比喻,借用词语,大词小用,无形的香味,化身为具体可感的事物,将桂花的香写到极致。细细品味作家的用词、语言,内化为自己的文字功底,可以不断提升自我。

长期的熏陶、滋养,学生找到自己欣赏的作家,与自己气质相符的作家,零距离对话,用文字交流,也会让自己的文字沾染鲜活的气息,落笔之时,灵感必源源而至。

冯骥才,将天津方言特色运用得炉火纯青,独具匠心,他的文章随性、洒脱,令人着迷,不忍释手。

张晓风,有着极深厚的国学功底,她的文章恰到好处地将古语词、文言句式和典故融会贯通,文白水乳交融,韵味十足。

季羡林,国学大师,文字平白浅近,没有华丽的辞藻,读其文,可见其人,好像一位智者在娓娓道来,曾经的沧桑、曾经的苦难都蕴藏于他平实、诚挚的文字中。

……

无数的大家,在他们的作品中,我们会闻到时间的韵味,记忆的馨香,他们的文字值得我们用心去聆听,去咀嚼。作品语言精美,或清丽脱俗,或妙用修辞……无不是学生模仿的对象,多读、多品,一篇篇精美的文章足可以打磨学生的语言,让他们笔端含情,笔墨有味。

二、 触发记忆,找回痕迹

素材,犹如一个顽皮的孩子,东躲西藏,有心人才能发现他。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例文触发学生记忆,找回自己成长的痕迹,从美好的记忆之树中采撷朵朵美丽的鲜花,让自己的作文精彩纷呈。

李丹崖《陶炉近,风声暖》,叙写了自己年少冬天时关于一只陶炉的记忆,窗外的雪花一瓣一瓣飘落,天空苍白,冬景寥落,而房子里因为陶炉红彤彤的火舌,有了浓浓的暖意,有白菜、粉条的美味,有父亲关于白兔、山羊的故事,有生活全部的欢愉。一只陶炉,引发作者对童年的回忆。

学生的童年也必有自己独特的故事,独有的记忆。锅巴饭的记忆、折纸花的故事、摩托车的画面……记忆之门一旦开启,犹如汹涌的潮水奔腾而来,再不必为无事可写而愁眉苦脸。

我和表姐翻过客厅的柜子,搜过厨房的食物,曾在一只陶瓷做的缸里找到过一袋棉花糖,一小包饼干。孩子的灵感总是在最无意中油然而生的。表姐自告奋勇,偷偷拿了一个铲子,从火灶里铲出一堆灼灼闪烁的炭火,我们用竹筷插起棉花糖,在微火中烤,待它熔化,迅速用饼干夹住,便是一块自制的棉花糖夹心饼干。每每回想,那真是最有创意,味道最好的饼干。

冬日,天冷风寒,记忆中总有小小炭火给予的温热,片片棉花糖饼干赋予的香甜。

—— 学生作文《严冬的那块饼干》

自制的棉花夹心糖饼干,那是自己独特的童年记忆,这位学生平时作文,总是思路不畅,写作不尽如人意,但这次的作文,因为找到熟悉的素材,在记忆之海中遨游,作文也是如鱼得水,让人耳目一新。

名家散文引路,帮助学生打开记忆之门,有米可炊,写作自然不再是苦不堪言之事。肖复兴《荞麦皮枕头》,一个荞麦皮枕头连接的是几代人的故事,有母亲对孙子的疼惜,有儿子对枕头的依赖,也是一份对亲情的依恋,一个普通的枕头,却暗含深刻的意蕴:人生就是这样轮回着,一代人逝去,一代人老去,一代人长大。

是这把勺子吗?我能想象,我的眼睛里有它的倒影,微弱、曲折、渺小,曾几何,它伴着我的童年,我已记不清他何时当值,只知从我记事起,她就伴着我。它的身影在大大小小的筷子勺子中穿梭,我想它不会介意,一个无知幼儿嬉笑间流下的涎水吧!

然而,不只是我曾拥有它,回想起那更遥远的年代,它,曾是妈妈和舅舅拥有的。他们曾抢夺勺子,引发家庭大战,大打出手,以拥有它为荣。当然,姐弟俩也曾用勺子,一起品尝美味。自然界轮番站岗,一些物品早已遗失在记忆的长河,这把勺子却还是一如既往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我在时间的阶梯上,向我人生最单纯、最完美的时光挥手告别。我再也无法与童年相会。那把铁勺,也将与自己的职业生涯告一段落。

它,安然地躺在那里。为什么不用还放在橱柜?妈妈笑而不语,她的眼睛里,那把勺子在舞动,神情如见故人。没有完整的回答,但我得到最正确的答案,这把铁勺子,它的细细的纹路,它黯淡的花纹,它的每一部分,都包含了我们,恋念的往年。endprint

——学生作文《一把铁勺》

一把普普通通,毫不起眼的勺子,承载了几代人的记忆,几代人的故事。谁说学生的记忆空缺?谁说学生的生活贫乏?找到写作的突破口,作文何以还是苦差事!

元好问言:“眼处心生句自神”,有素材打底,有范文可依,学生在铺纸动笔的时候也会很自然地流淌在笔端,如行云流水。

三、 学习模仿,借鉴结构

作文结构,是文章组织安排内容的具体方式。一篇作文,主题是灵魂,题材是血肉,而结构则是骨髓。漂亮的素材,就是盖房子的原材料;而没有好的结构,不能有序地安排内容,美观的房子自然无法拔地而起。

解决了有“米”可炊的难题,学生便会纠结该如何安排好这些素材,而名家作品正是为学生写作提供了很好的蓝本。

丁立梅《书香作伴》,以时间为序,以“爱书”为线索,叙述了自己年少、小学、高中、现在,这几个年龄阶段对书的渴求,对书的痴迷。结构清晰,详略有度,是学生写作“线索类”作文很好的范文。

贾平凹《丑石》,一块其貌不扬,黑黝黝的丑石,不能做墙,做台阶,不能去雕饰,捶布,它似乎一无是处,遭人嫌弃,可一位天文学家的到来,彻底改变了它的命运,原来它是一块陨石,曾经在天上发过光,闪过热,作者深深折服于它不屈于误解、寂寞生存的伟大。文章运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写尽丑石之丑,却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丑石品格之不凡。学生写作“对比”结构、“先抑后扬”的手法,是极好的借鉴。

丁立梅《满架秋风扁豆花》由物及人的结构,乔叶《刀爱》比喻手法的运用……品读他们的作品,借鉴这些优秀篇目的结构,可以解学生写作中如何安排素材的烦恼。

张志公先生说:“不仅初入学的孩子爱模仿,中学生、大学生以至工作的成年人,也在有意无意间模仿自己认为好的事物。”模仿、借鉴,让他们脱胎换骨,让学生的作文便能更酷、更炫!

四、 领会思想,触碰生活

大家们往往能从平凡的小事中挖掘中深意,体会到一般人无法领悟的生活真谛。作家的人文关怀,也会在他的作品中得到淋漓尽致地体现。

季羡林《神奇的丝瓜》,写的不过是我们日常所见,习以为常的丝瓜,但老先生却透过丝瓜如何安放自己,悄然成长的经历中,觉得丝瓜有思想,它能考虑问题,而且有行动。丝瓜能在无法承受重量时,停止生长;能给找到有利地形的大瓜特殊的待遇;能让悬垂的瓜平身躺下……这仅仅是几个丝瓜?这分明是智者,是思想者!这哪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這是一位童心未泯的大师,别人眼中的熟视无睹,在他的心中却是波澜起伏。再平常不过的事物,也是“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

迟子建《山水豆花》,两份豆花,两种截然不同的食物体验,西贡山中的豆花,沾染了山中草木的气息,清香别致;大屿山的一个小海岛,豆花有着微微的咸腥气,它裹挟着海水的气息。作者觉得这是“浸润着山水精华的食物”,这样的食物无疑是有魂灵的。普通的豆花,极平常的食物,在作家的心目中,却仿佛又了灵性,透过食物,作者解读到的是当地人的淳朴,忍耐,作家的眼界值得我们膜拜、学习。

学生的生活圈子比较狭窄,两点一线、三点一线的生活,让他们在写作文时抓耳挠腮,下笔似有千斤重。用名家的美文引路,引领他们能从平凡小事、日常琐事中,去挖掘素材,触碰生活的真谛,何愁作文没有质的飞跃!

作家,有着非凡的构思能力,出色的驾驭文字的才能,不同于常人的杰出的洞察力,令人拍案叫绝!他们用心血凝聚的精品,表达出我们大多数人心中皆有而口中皆无的意思。

多看多记多练,就是我们敬重他们独特的方式,借鉴写作方法,品味文字的精粹,领会文章的意蕴,取大家之长,补自己所短,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endprint

猜你喜欢

写作教学
浅谈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自主合作学习策略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实践
刍议农村中学写作教学
民族预科生写作教学的对策探究
职高语文写作教学研究
试议如何提高高中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