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对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

2017-12-08殷李松贾敬全

华东经济管理 2017年12期
关键词:居民收入内核经济带

殷李松,伯 娜,贾敬全,田 伟

(淮北师范大学 经济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对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

殷李松,伯 娜,贾敬全,田 伟

(淮北师范大学 经济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文章基于SDM模型研究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对居民收入差距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发现:城镇化是居民收入差距的首要原因,平均意义上的弹性系数在省内为0.80,省际为0.27。各省城镇化导致了本省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范围为0.77~0.84。城镇化还会影响近邻省际的居民收入差距,长江经济带下游省际的范围为0.09~0.12,中游省际的范围为-0.05~0.12,上游省际的范围为-0.06~0.14。

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居民收入差距;空间溢出效应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是城镇化决策的重要考量(何玉长,2017[1]),因为城镇化若能缩小差距,则推进城镇化就一举两得:既促进经济发展,又缩小收入差距,反之,就要考虑防止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然而,关于城镇化对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文献却存在争议。一是扩大论。这种文献众多,如肖尧(2013)用省际面板模型研究发现:2000-2010年城镇化是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首要因素[2]。陈小丽、王磊(2016)通过VAR模型研究显示:湖北省1991-2012年城镇化扩大了居民收入差距[3]。汪增洋、费金金(2014)用面板模型发现城镇化能加快落后地区的人口外出,引发居民收入差距扩大[4]。李拓和李斌(2015[5])、童玉芬和王莹莹(2015[6]用Logit模型发现:2002-2012年城镇化是通过就业机会、公共服务吸引人口流入发达地区,阻碍了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导致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二是复杂论。文献同样众多,如常文涛(2016)用面板模型研究得出:2000-2014年城镇化是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动力[7]。王小斌、李郁芳(2014[8])研究发现:1999-2011年31省的城镇化缩小了西部差距、扩大了东中部差距。欧阳金琼等(2015)用面板模研究表明:1982-2011年28省的城镇化拉大、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的情况都存在[9]。赵焘(2014[10])用VEC模型对西部的研究,以及王亚飞等(2014[11])用VAR模型对1979-2008年湖北的研究都发现:城镇化与居民收入差距间存在倒U型关系。另外,与传统视野不同,徐家鹏等(2015)在空间视角下发现:城镇化对居民收入差距存在平均意义上的正向溢出[12]。

纵观文献,大多是在二分法思维下,研究城镇化是扩大了居民收入差距,还是缩小了差距,难有定论,结论可能相反,实际上,文献已针锋相对:肖尧(2013)等认为城镇化是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首要因素,然而,以常文涛(2016)为代表的学者却认为城镇化是居民收入差距缩小的重要动力,这会引发决策困境:城镇化若是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就可以大力推进城镇化,反之就要防止城镇化进程的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实际上,地区经济紧密关联时,各地的城镇化对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不再局限本地,对外地也会产生冲击。然而,现有文献多是限于城镇化对本地的影响,并没有关注对外地的冲击。特别值得一提,徐家鹏等(2015)已涉足了地区间的影响,并得出了平均意义上的正向溢出效应,然而,研究者只到此为止,并没有给出各省间的具体溢出,这就无法判断各省间是否存在负向溢出,以及各省间的溢出是否存在近邻聚集现象。这个层次上的研究至关重要,因为这关乎城镇化政策中的区别对待、有的放矢和精准推进问题。

鉴于上述,本文以长江经济带为例,沿着徐家鹏等(2015)的空间视角,将平均意义上的溢出效应研究推进至各省间的具体溢出效应层面,关注:城镇化影响居民收入差距的机理路径是什么?总效应方面,城镇化是不是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首要因素?各省城镇化对本/外省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多大?各省居民收入差距方面,接收到的本/外省城镇化发射来的影响多大?各省间是否存在正负向溢出并存现象?以及近邻聚集现象?

本文于理论上给出了城镇化影响居民收入差距的机理与路径,于实践层面上有助于城镇化决策:根据省际的具体溢出效应采取区别对待、有的放矢和精准推进策略。

二、理论模型架构与空间累积效应

(一)理论模型架构

(1)系统思想。无论多么复杂,影响居民收入差距的因素最终可归为人口状况、产业状况、公共品供给(North and Thomas,1998[13])以及所有遗漏因素(人口、产业、公共品之外的所有因素),其中,人口状况除了空间分布结构,即城镇化外,还有年龄结构、知识结构。

(2)系统构成。居民收入差距是复杂系统,人口状况、产业状况、公共品供给是内核,所有遗漏因素是外核,外核不能独立发挥作用,会渗透至内核与之一起作用于居民收入差距,并且外核与内核中的所有因素在省际或多或少存在空间依赖。依据系统思想与系统构成,可按常识并结合开放式空间建模技术架构实证模型,分为三步:

第一步:概念模型。居民收入差距y由异质α、本地效应 xβ1(x为内核节点矩阵)、外地效应Wxβ2(W经纬度空间权重矩阵)、外核效应zθ(z为所有遗漏因素)构成,即

第二步:基准模型。外核z使式(1)无法估计,不过,常识告知z有空间外部性,即

对式(4),外核会渗透至内核,并分散地内生于内核,比如友好氛围(外核)利于人口间的包容协作(渗透),这会改变地区居民收入差距的状况,设为线性渗透,即

式(6)显示:外核去外部性与渗透后只剩ε,视为正态随机冲击通常逼近现实,若仍存微弱规律,则贝叶斯估计就能处理。式(6)已隐藏了可估计模型,因为,对式(6)有:

则式(7)可表示为:

式(9)是空间杜宾模型SDM,实证时常用双对数形式,遵循传统,基准模型为:

第三步:备选模型。按式(10)中参数显著性不同,可衍生出回归模型OLS,空间滞后模型SLX,空间自回归模型SAR,一并作为备选模型,各自的形式为:

(二)模型的空间累积效应

虽然实证常用截面数据,但参数代表长期均衡(Lesage,2014[14]),因为对式(10)有:

式(15)中 (In+ρW+ρ2W2+ ) 为长期均衡,且Sr(W )中有3种效应:本地效应(主对角线上各地x对本地地影响)、接收效应(横行为各地接收的外地x发射的影响,对角线除外)、发射效应(纵列为各地x发向外地的影响,对角线除外)。

三、城镇化影响地区居收入差距的机理与路径

(一)城镇化影响地区居民收入差距的机理模型

模型推导中 α1=β1+γ 、α2=-ρβ1-ρWβ2隐含了机理与路径。设内核节点矩阵x中的第i个自变量为城镇化,记为xi,则按式(14)可得城镇化对地区收入差距的效应为:

鉴于式(16)中机理复杂,按模型推导过程,将符号换成语言:(In+ρW+…) In(β1i+γ ) 为“城镇化为载体的直接效应”,(In+ρW+…) W(- ρβ1i-ρWβ2i) 为“城镇化为载体的间接效应”。其中In为“本地”,W为“近邻”,ρ为“遗漏因素的外部性”,γ为“遗漏因素的渗透性”,β1i为“本地城镇化效应”,β2i为“外地城镇化效应”。

阐述机理前强调两点:第一,城镇化的直接或间接效应是指城镇化为载体的直接或间接效应。尽管研究本地城镇化效应 β1i和外地城镇化效应 β2i很有吸引力,但做不到。这是因为实证只能获得参数α1i(=β1i+γ),其中渗透γ是衡量各地隔绝时,遗漏因素构成的“综合体”通过内核x,作用于居民收入差距的参数,这与城乡人口和“综合体”的融合度有关,而后者的轨迹无法确定,所以γ不能假设,这样就得不到 β1i和 β2i(注:α2i=-ρβ1i-ρWβ2i)。第二,“遗漏因素”是指“内核之外的所有因素”(它们是“绑”在一起发挥他用,所以后述常用“综合体”替代“遗漏因素”)。“遗漏因素”通过外部性和渗透性会传导至内核,与之一起作用于居民收入差距。所以,讨论地区居民收入差距的关键在于选准“内核”,即可研究“以内核节点为载体的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

(二)城镇化影响地区居民收入差距的机理路径

1.城镇化为载体的直接效应

居民收入差距上,公式(In+ρW+…) In(β1i+γ ) 显示城镇化为载体的直接效应路径为:

(1)本地城镇化发射的直接本源效应(Inβ1i) 。理论高度,这是完全封闭的孤岛,其中只有一个城镇,乡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在排除“综合体”的外部性后,引发的居民收入差距。由于 β1i不可得,所以实证中分解出直接本源效应不现实,从而只能将城镇化对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解释为城镇化为载体的影响。

(2)本地城镇化发射的直接回波效应(( ρ W+…)Inβ1i)。它属于孤岛上的城镇化引发的居民收入差距,不过背景是“综合体”具有外部性(ρ W+…) 。这是模型空间累积效应的路径依赖,所以Lesage(2014)指出虽然实证常用截面数据,但模型参数却是长期均衡。

(3)本地城镇化附载的直接本源效应(Inγ ) 。它不能独立发挥作用,是依附在城镇化上的附载效应,代表的是渗透引发的附加作用,也就是在“综合体”没有外部性时,个体对“综合体”的融合度γ(如是否遵守传统,是否接受科技等)作用下的直接本源效应。

(4)本地城镇化附载的直接回波效应(( ρ W+…)Inγ)。它同样依附于城镇化,属于附载效应,相比附载的直接本源效应(Inγ ),它是“综合体”具有外部性时的附加效应,即社会群体对“综合体”的认同度或融合度的相互影响(ρ W+…) 时,对地区居收入差距的影响。

2.城镇化为载体的间接效应

城镇化为载体的间接效应方面,公式(In+ρW+…) W(- ρβ1i-ρWβ2i)显示路径为:

(1)本地城镇化发射的间接本源效应(- InWρβ1i)。与本地城镇化发射的直接本源效应(Inβ1i)不同,现在不再是“孤岛”城镇化,而是本地城镇化(β1i)在“综合体”的外部性(ρ),以及近邻城镇化(W)的影响下,引发的居民收入差距变化。

(2)本地城镇化发射的间接回波效应(-(ρ W+…)Wρβ1i)。它是从本地城镇化发射的间接本源效应(- Wρβ1i)出发,向外扩散至近邻即返回,或本地至近邻,再至近邻的近邻后返回,或是多轮近邻间影响后返回,引发的居民收入差距。

(3)本地城镇化附载的间接本源效应(- InWρWβ2i)。它是近邻城镇化在“综合体”外部性作用下(ρ Wβ2i)引发的本地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 InWρWβ2i),它具有依附性,即若没有本地城镇化(β1i)载体的存在,它就不能发挥作用。

(4)本地城镇化附载的间接回波效应(-(ρ W+…)WρWβ2i)。这是近邻城镇化引发本地居收入差距(- InWρWβ2i),对外扩散至近邻即返回,或扩散至近邻后,再进一步扩散至其近邻后返回,或扩散至多轮近邻间影响后返回,引发居民收入差距回波效应。

四、指标说明、数据来源、模型选择

(一)指标说明与数据来源

第一,居民收入差距用各省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最低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来表示。第二,正如机理与路径所示,“遗漏因素”不会独立发挥作用,会渗透并依附于内核发挥作用。由于“遗漏因素”是以“综合体”形式存在、“综合体”的渗透性无从获得、内核附载了“综合体”的外部性和渗透性,并且无法“分离”,所以试图寻找“遗漏因素”的替代指标没有意义。对此,在实证中只能将内核的效应理解为以内核为载体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第三,研究城镇化对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最为关键的是寻找引发居民收入差距的内核,可按North and Thomas(1998)的指引,从人口、产业、公共品三个方向定位内核。本研究考虑的有关指标及数据来源见表1所列,经纬度数据来自于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

表1 变量与数据来源

(二)估计方法与模型选择

编程并用MATLAB2014A运行程序,结果见表2,可见SDM为最合宜模型,因为:第一,SAR忽视了内核的空间依赖、SLX忽视了外核的空间依赖、OLS忽视了内核与外核的空间依赖,不符合各省相互影响的现实,无法确定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第二,SDM关注了内外核的空间依赖,符合现实,且调整的拟合优度为0.984 2,所以为最合宜模型。

表2 模型选择

五、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对居民收入差距的空间溢出分析

(一)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对居民收入差距总的空间效应

对表2的SDM参数,按公式(15)编程并用MAT⁃LABR2014a运行程序,获得长江经济带居民收入差距影响因素的空间效应(表3),证实城镇化是引发居民收入差距的首要因素。

表3 长江经济带居民收入差距影响因素的空间总效应

表3显示,正如肖尧(2013)的研究结论所示,从总的空间效应层面上,城镇化的确是省内居民收入差距的首要因素(1.08),其后依次为公共支出、房地产业、专业化等,其他的如工业、批发和零售、老龄化、金融业等则是缩小居民差距的主要因素。

关于城镇化是居民收入差距的首要因素的溯源方面,汪增洋、费金金(2014)、李拓和李斌(2015)、童玉芬和王莹莹(2015)等学者已给出了解释,在此结合长江经济带情况,表述为:长江经济带的省际经济失衡严重,各省城镇化不在同一层次上,这样吸引力存在差异,无论是发达省份,还是落后省份,人口首先在省内流向省会或相对发达地市,另外对整体落后的省份,如中部的安徽、江西、湖北、湖南,以及西部省份都会流向上海、江苏与浙江,这样城镇化导致的省内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为主要方面(0.80),同时也会引发外省居民收入差距扩大(0.27),对长江经济带以外的省份则存在些微影响(0.01)。

(二)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对居民收入差距的本地效应

同样,也可对表2的SDM参数,按公式(15)编程并用MATLABR2014a运行程序得到长江经济带各省城镇化对居民收入差距的本地效应,见表4所列。

表4 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对居民收入差距的本地效应

很明显,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导致了本省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范围为0.77~0.84,究其深刻根源在于:尽管已排除了老龄化、少子化、专业化、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与仓储邮电业、批发和零售、住宿和餐饮、金融业、房地产业、公共品引发的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但从模型的推导可知:城镇化接受到了来自于海量遗漏因素的渗透,由于县镇、地市、省会接受渗透的能力不同(越往上渗透越明显),这样即便是城镇化水平提升幅度相同,也会导致居民收入差距的不同。对此,尽管肖尧(2013)等学者都发现了城镇化是扩大居民收入差距的首要因素,但学者们并没有明确地从海量遗漏因素的渗透视角去展开解释。

(三)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对居民收入差距的发射/接收效应

同样,也可以编程获得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对居民收入差距的发射效应,见表5所列。

表5 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对居民收入差距的发射效应/接收效应

表5中从上往下看是发射效应,比如上海城镇化提升1%,会引发自身居民收入差距扩大0.82%,江苏0.12%,浙江0.12%,安徽-0.05%(负号为缩小差距),江西0.01%、湖北0.01%,对湖南、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的影响都在-0.01%~0.01%间,对长江经济带以外省份平均意义上为0.01%。总的说来,上海城镇化引发居民收入差距总效应的弹性系数为1.02。

纵观表5可知:第一,长江经济带下游省份(上海、江苏、浙江)的城镇化除引发本省居收入差距外,相互间的影响为0.09~0.12,同时对中游省份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范围为-0.05~0.12,扩大与缩小收入差距的情况都存在。第二,中游省份(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的城镇化除导致本省居民收入差距外,相互间影响也很明显,范围为-0.05~0.12,其中,安徽、湖北对下游省份(上海、江苏、浙江)也存在影响,范围为-0.10~0.02。第三,上游省份(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的城镇化除影响本省居民收入差距外,相互间影响也明显,范围为-0.06~0.14,对中游、下游省份的影响则很微弱。

类似地,在表5中从横向看则为:各地居民收入差距接收到的外地城镇的溢出效应,从数据方面,长江经济带下游、中游、上游省份间的关系与发射效应情况类同,在此不再复述。

在省际城镇化对居民收入差距影响的解释上,同样要注意不能用老龄化、专业化、公共品等视角去展开解释,因为这些在模型中已单列出来,需要从人口空间分布与渗透接受能力上给予解释,由于人口在空间分布上的层次不同,渗透接受能力就不同,从而作用不同,主要是在省内发挥作用,但也会跨越省界起作用,越界越远,影响力就越小。

六、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结合以上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第一,长江经济带城镇化是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首要原因,平均意义上的弹性系数在省内为0.80,省际间为0.27,这是源于:无论哪个省份,人口对经济失衡的响应(即从落后地区流向相对发达地区)首要都是在省内起作用,由此导致城镇化引发的居民收入差距主要体现在省内,且是第一要因。第二,长江经济带各省的城镇化都导致了本省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范围为0.77~0.84,其深层次根源是遗漏因素(如科技、创新、观念等)对人口的渗透,从县镇至地市,再到省会越发明显,从而即便是城镇化水平的提升程度相同,也会导致省内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第三,长江经济带各省的城镇化还会影响外省,尤其是近邻省份的居民收入差距,下游省际的范围为0.09~0.12,中游省际的范围为-0.05~0.12,上游省际的范围为-0.06~0.14。基于这些结论,提出如下建议:

(1)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第一,突出县域城镇化以实现均衡发展。第二,促进城镇中就业稳定的农业人口举家进城的落户制度,并保证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权利和义务。第三,实施居住证制度,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常住人口全覆盖。第四,重点做好流动人口的稳定市民化和市民化后的生计问题,保护农村居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流动人口的市民化过程存在流出地与接纳的住房、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接轨问题,容易形成断档期,对此要将流动人口的市民化接轨服务纳入各级行政事业单位的重要量化考核范畴。

(2)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突出教育机会均等化。第一,重点突出师资力量、教育经费、软硬件设施等为核心的教育资源配置均等化。第二,近年来,通过义务教育的标准化建设,其教育资源配置均等化已取得重大进展,当前比较突出的是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失衡,对此,高等教育资金投入要更多地向普通院校倾斜。第三,针对低收入家庭的教育投资不足,应持续加大困难家庭子女的就学扶助力度,考虑将义务教育扩展至高中阶段。

(3)突出可居性就业,实施产业支撑的城镇化。第一,注意公共服务业的均等化,突出房地产业的居住功能,遏制房地产投机。第二,注意劳动力就业群体的职业技能提升机会的均等化,可通过政府部门买单,各级高等学校或职业技能院校提供服务,就业群体免费获得职业技能提升机会的全民职业技能提升战略。第三,深化金融改革,促进金融服务业水平提升。发展金融业可一举两得:即有助于经济发展,又能自发实现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对此,要坚持去杠杆政策导向,遏制金融市场的投机,建立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服务机构,推进面向中低收入阶层的便捷、公平的金融融资服务渠道。

(4)协同城镇化,注重省际城镇化的协同发展步伐。第一,深化市场化改革,以通过市场机制产业布局、人口分布状况、自然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城镇结构的多元化。第二,协调城镇发展与环境之间的承载关系,提升城镇化与自然资源的亲和力。第三,政府通过财政税收的区位定向诱导,促进产业分工,防止产业趋同并引导特色产业发展等,促进城镇化的多元化发展。第四,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协调城镇化的关键位置。生态环境保护和城镇化推进长期处于冲突状态,为使二者关系由冲突变为相辅相成,西方出现

“花园城市”、“新城市主义”等规划理论与实践,但他们的重心是在大城市的地域空间展开实验,只是缓解大城市病的方式,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花园城市或新城市,有鉴于此,中国应将生态文明和城镇发展置于广阔的自然地理空间上,防止城市过大,保护自然生态,重点发展县域城镇。

[1]何玉长.当前我国居民财富基尼系数分析[J].社会科学辑刊,2017(1):50-57.

[2]肖尧.城镇化、房地产业价格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我国省区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财经科学,2013(9):100-107.

[3]陈小丽,王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新型城镇化推进的关联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6(19):126-129.

[4]汪增洋,费金金.人口迁移的空间抉择:本地城镇化抑或异地城镇化[J].财贸研究,2014(6):61-67.

[5]李拓,李斌.中国跨地区人口流动的影响因素——基于286个城市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检验[J].中国人口科学,2015(2):73-83.

[6]童玉芬,王莹莹.中国流动人口的选择:为何北上广如此受青睐?——基于个体成本收益分析[J].人口研究,2015(4):49-56.

[7]常文涛.区域城镇化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关系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6(15):146-149.

[8]王小斌,李郁芳.土地财政、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1999-2011年省级面板联立方程的实证研究[J].产经评论,2014(5):127-138.

[9]欧阳金琼,朱晓玲,王雅鹏.城镇化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时空差异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5(4):108-111.

[10]赵焘.西部地区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4(16):132-135.

[11]王亚飞,黄勇,唐爽.城镇化、产业结构与城乡收入差距[J].现代管理科学,2014(9):45-47.

[12]徐家鹏,夏显力,张琛.城镇化、空间溢出与省域城乡收入差距——基于空间杜宾模型偏微分方法及中国的实证[J].农村经济,2015(11):41-49.

[13]North D C,Thomas R P.The rise of the Western world :a new economic history[J].The Journal of Modern Histo⁃ry,1975,27(1):38-38.

[14]Lesage J P.What Regional Scientists Need to Know About Spatial Econometrics[J].Ssrn Electronic Journal,2014,44(1):13-32.

A Study on the Influence of Urbanization on Resident Income Gap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YIN Li-song,BO Na,JIA Jing-quan,TIAN Wei
(School of Economics,Huaibei Normal University,Huaibei 235000,China)

Based on the SDM model,this paper studies the spatial spillover effect of urbanization on resident income gap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The results show that urbanization is the primary reason for resident income gap,the average elastic coefficient with⁃in the province is 0.80,the inter-province is 0.27.The urbanization of each province has led to the expansion of resident income gap in it⁃self with range of 0.77 to 0.84.The urbanization also affects resident income gap in neighboring provinces,the downstream inter-provin⁃cial range is 0.09 to 0.12,the midstream inter-provincial range is-0.05 to 0.12,and the upstream inter-provincial range is-0.06 to 0.14.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urbanization;resident income gap;spatial spillover effect

F061.5

A

1007-5097(2017)12-0076-06

10.3969/j.issn.1007-5097.2017.12.010

2017-06-15

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AHSKY2016D104);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点项目(SK2016A0824;SK2017A0347;SK2017A0353)

殷李松(1972-),男,安徽安庆人,副教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

伯 娜(1978-),女,安徽宿州人,教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市场经济理论;

贾敬全(1971-),男,安徽宿州人,教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财政学;

田 伟(1971-),男,安徽淮北人,讲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

[责任编辑:张 青]

猜你喜欢

居民收入内核经济带
万物皆可IP的时代,我们当夯实的IP内核是什么?
强化『高新』内核 打造农业『硅谷』
一条江的嬗变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之路
居民收入快速增长——“数说陕西70年”之居民收入
基于嵌入式Linux内核的自恢复设计
Linux内核mmap保护机制研究
陕西呼应长江经济带
2018年一季度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情况
长江经济带与汉江生态经济带如何协调融合
国有经济对居民收入差距的非线性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