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阳化气法结合小针刀治疗跟骨骨刺35例
2017-12-08熊广明
熊广明
(湖北省赤壁市中医院·437300)
·针灸经络·
温阳化气法结合小针刀治疗跟骨骨刺35例
熊广明
(湖北省赤壁市中医院·437300)
探讨温阳化气法结合小针刀疗法治疗跟骨骨刺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0例跟骨骨刺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疗效,2周愈显率分别为60.0%和54.3%,24周有效率分别为65.7%和26.1%。结论:温阳化气法结合小针刀治疗足跟骨刺近期及远期疗效均较佳,临床疗效满意。
温阳化气法 温针灸 小针刀
足跟部是人体负重的最重要的部位,因长期站立、行走、跳跃等运动的摩擦或外伤等因素使足部肌肉、筋膜长期受到牵拉等刺激,导致局部产生无菌性炎症,局部组织渗出难以向四周扩散,逐渐出现以局部疼痛为主症的病症[1]。据临床观察,足跟痛多数存在骨刺,骨刺引起足跟痛的主要原因是当足趾背伸时跖筋膜遭受悬吊的应力重复的损伤、反复的牵张应力等综合因素在跖筋膜的起始点造成轻微的撕裂,跟骨结节前内侧跖骨部发生牵拉性骨刺[2]。治疗该疾病方法多样,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均取得一定疗效,但见效缓慢或复发性较高一直困扰着临床医师及患者。2012年12月—2017年01月期间,笔者运用温阳化气法结合小针刀治疗足跟骨刺取得一定疗效。
70例均为本院针灸科门诊及住院部病人,根据1995年1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与足跟骨刺患者的诊断标准进行筛选,“足跟骨刺针刀手术”适应症的病人筛选病例标准:(1)40岁以上中老年人无糖尿病的患者(2)足跟底部疼痛,患足落地行走呈锥刺痛者(3)患足跟骨结节处压痛明显者(4)跟骨X光侧位片示:患足跟骨结节处有骨刺形成者。
1 治疗方法
治疗组:温阳化气法包含针灸和小针刀疗法,针灸取穴:肝俞,肾俞,大杼,悬钟,阿是穴
操作方法:取穴参照石学敏院士主编的中医院校规划教材《针灸学》[4],穴位常规消毒后,采用1.5寸毫针(0.3mm×25-40mm,华佗牌一次性无菌不锈钢毫针)直刺或斜刺约1-1.2寸,快速进针,缓慢捻转提插得气,得气后肾俞穴用补法,余穴平补平泻法,各穴均留针30min,得气后肾俞,阿是穴加用温针灸器30min,待温针灸器渐凉后取下,然后去针,一天治疗1次,6次1疗程,6次后休息一天,共治疗2周。
小针刀疗法治疗同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俯卧位,足背垫枕,在足底寻找敏感压痛点,定位标记,常规消毒铺巾,用5%利多卡因皮下与骨膜下浸润麻醉,取适度型号的针刀,刀口与足纵轴平行于标志处进针至骨面,行纵行疏通,横行铲剥数针,拔出针刀。一般1次即可,如未治愈,有余痛,7天后再做1次,最多不超过2次
2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中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分为:治愈:治疗后跟痛消失,行走自如,足跟压痛消失。显效:治疗后足跟痛不甚明显,行走自如,足跟压痛基消失。好转:治疗后足跟痛有所缓解行走略有疼痛,足跟仍有轻微压痛。无效:治疗后足跟痛缓解不明显,行走疼痛,足跟压痛仍然存在。
3 两组疗效比较
表1 两组2周后疗效比较(例)
表3 两组治疗24周较(例)
4 讨论
足跟痛中医称为“骨痹“,骨刺病位虽在足跟,但病因却为肾阳虚弱,寒邪侵袭所致局部气血凝滞而引起该病症。《医宗金鉴》曰:“此症生于足跟,顽硬疼痛不能步履,始着地,更甚,由脚跟着冷或遇风侵袭于血脉,气血瘀滞而生成。”,《内经·阴阳应象大论》:“阳化气,阴成形”,由此认为骨刺乃有形的物,属于寒凝所致之赘生物,如寒冬之冰凝聚不散,而体阳气虚衰,温煦化气之功减退,无力气化该赘生物,久而经脉淤堵生痛。人体阳气主要是先天之肾气,肾主骨,主髓。《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精者养神,柔者养筋”,阳气充足乃能化气,才能壮骨柔筋,肢体才灵活矫健,阳气温煦之功能温通经气,经脉通,通则不痛。中医辨证论治及整体观念指导下,取穴以肝俞,肾俞,骨之会大杼,髓之会绝骨四穴为主,配合局部阿是穴,缘由四穴合用温肾柔肝,强筋壮骨生髓,结合艾灸更能加强温通之功,局部小针刀剔除骨刺治其标,标本同治,相得益彰。
单纯小针刀治疗,多数患者能短期内局部症状得到缓解,但针刀疗法无法调整阳虚之体,后期疗效往往欠佳,反复发作不在少数。而纯针灸治疗,近期疗效多数欠佳,大多数患者见疗效不佳,丧失信心,放弃治疗。于是寻找一种既能短期见效,疗效又能稳定的治疗方法越来越迫切。笔者试图运用针灸结合针刀疗法解决这一临床难题,临床取得一定疗效,该疗法是在中医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指导下,传统针灸结合现代针刀微创技术,在跟骨骨刺治疗中的一种尝试,近期及远期疗效均可,多数患者能接受该疗法,但观察案例有限,随访时间不够,均影响其疗效评定。增加病例,延长观察时间等在今后的研究中逐渐完善。
[1] 李世念、邱继明.跟痛症的中医治疗概况[J].中医临床研究,2011,3(19):113-115.
[2] Forman WM,Green MA.The role of intrinsic musculature in theformation of inferior calacaneal exostoses[J].Clin Podiatr Med Surg,1990,7(2):217-223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186.
[4] 石学敏.针灸学[M].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