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德育
2017-12-07覃群裕
覃群裕
【摘要】本文从教材内容、社会热点问题、行为细节三方面探讨了如何将德育渗透到思想品德教学中。
【关键词】思想品德 德育 道德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9A-0114-01
德育工作是教育工作的基础。思想品德课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学科,如何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发挥德育的功能,确保初中生在学习路上不脱离正轨?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就如何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德育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容,在教学内容中渗透德育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教学,就失去了手段和目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是集德育与智育于一体的课程,本质上是一门德育课,利用思想品德教学内容进行德育渗透,是充分发挥其德育功能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利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内涵、理解教材,把教材中能够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内容发掘出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德育目标,实施德育,在尊重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让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使其在教材理论的指导下,用亲身实践得出结论。例如,《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课中讲到健康、合理、文明的生活消费,既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发展,又关系到社会和集体的利益,对于这一教育内容,我们要把它与现实生活中的绿色消费联系起来,让学生明白自己的消费行为不仅是个人的私事,也会对整个社会环境产生影响。对教学内容进行挖掘并科学施教,可以改变教学内容的枯燥单一,有效渗透德育知识,提高教学效率。
二、正确把握道德热点问题,提高道德认识
步入初中以后,大多数学生的是非感并不是很清晰,道德观念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还需要教师的诸多指导。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多留意社会上发生的道德热点问题,同时利用正面素材从正面激励学生重视道德修养,利用负面新闻警示学生不要做道德沦落的社会危害分子。每个人都应该从小养成弘扬道德传统的习惯,课堂教学时间是给初中生普及德育常识的最佳时机。在学生知晓德育重要性的基础上,教师须趁热打铁,在学生心中播下德育的种子。例如,在教学《做诚信的人》时,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诚信的含义,在生活中做一个讲诚信的人,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分辨力。课堂导入时,可以引用社会热点问题“碰瓷现象”,让学生理解一些不诚信的社会现象可能与当事人的个人利益有关;随后探讨“老人摔倒后扶还是不扶”,分析个别老人的不诚信会让很多真正需要帮助的老人得不到帮助,让学生懂得不诚信会因小失大。然后让学生讨论,善意的谎言是不是就是不讲诚信呢?教师可结合当前比较猖獗的“電话诈骗”现象,分析为什么骗子会知道我们的真实信息,让学生讨论上网是否要完整填写自己的真实资料,对不认识的人能否告知自己的家庭信息,由此培养学生的分辨能力以及结合具体情境做出合理应对的能力,在提高学生道德认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三、加强行为督促,结合日常行为规范渗透德育
初中是学生从幼稚转向成熟的重要阶段,他们的自制力还不够强,行为规范需要家长和教师的双重监督。学生在课堂上一般都表现得比较正常,教师应该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不规范行为或者家校交流中家长反馈的学生在家的一些不良习惯,在教学中进行德育。如教学《彼此尊重才能赢得尊重》一课时,可以结合初中生常见的“起外号”行为,这种行为虽小,小到几乎成了学校的日常,超过80%的学生都有绰号;但也可大,大到云南某中学有学生因为被起外号自尊心受辱而杀人。教师可以将此事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找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不尊重别人的行为,哪些地方没有受到老师或者家长、同学的尊重,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本课内容,还可以引导学生主动交流想法。接着再引导学生思考,作为被伤自尊的一方应如何应对,引出本课的难点:如何正确面对他人的态度和议论?让学生认识到,应“临辱不惊,遇侮不怒”,不过度自尊,正确维护自尊。
总之,思想品德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讲堂,更是学生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康心理的殿堂。处于花季年龄的初中生很容易受环境因素影响,有效的德育有助于初中生擦亮眼球,辨别是非好坏。学生有权利享受健康、有序的校园生活,更有义务遵守道德规范,维护社会和谐。因此,初中思想品德教师要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正确认识思想品德课所担负的德育功能,科学恰当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责编 周翠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