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演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7-12-07陈丽

广西教育·A版 2017年9期
关键词:应用策略小学数学

陈丽

【摘要】本文论述在导入、提问、释疑、训练等教学关节点上,运用多媒体课件、模型、实物等直观感性材料进行课堂演示,让学生直接感知数学知识,提高数学学习品质。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演示 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9A-0106-02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演示教学,能启迪学生的思维,突破传统教学呆板、陈旧、没有新意的局限。它直观形象,有鲜明的真实感,能引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让学生观察到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从而使学生更易于理解新知识,获得正确的概念。本文笔者根据日常教学实践谈三点心得体会。

一、课件演示唤起兴趣

多媒体课件具有特殊的声、光、色、形等特点,通过图像的翻滚、闪烁、定格、色彩变化及声响效果等给学生以新奇的刺激感受。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把知识的学习融入新颖别致的娱乐形式中,使枯燥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在新课导入时进行演示,进一步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教师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多样化的特征,通过多媒体投影仪、幻灯片等将数学知识点一一演示,进一步将数学内容的已知和未知、直观和想象进行有效链接,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積极性,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知度。

“圆的面积公式推导”是一个比较复杂难懂的知识点,运用传统的教具进行教学很难讲解清楚,学生在理解该知识点时非常吃力。此时,教师可以利用CAI课件进行演示、模拟剪拼,把圆平均分成8个相等的小扇形,让小扇形一个一个地从圆中“飞”出来(还剩下一个虚线圆)拼成两排,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的物体并闪烁显示,让学生清楚、直观地看到圆转化为长方形的过程。然后再依次进行16等份、32等份……的割补,让学生通过对比,直观地看出分成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在这个基础上再通过移动演示,让学生建立圆的周长的一半与长方形的长、宽之间的联系,进而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这样教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既解决了教学的重点,又突破了教学难点,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效益。

二、模型演示增加感性认识

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教具容易刺激学生的感官,从而将数学信息传递给大脑,进而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分析,再用理性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借助模型演示提出问题,有意识地呈现问题的关键点、探究点,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圆柱与圆锥》相关内容时,教师先让学生列举自己熟悉的圆柱和圆锥物体,进而对圆柱和圆锥有一个整体感知。接着教师展示事先准备好的圆柱模型,演示用纸包装圆柱模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仔细观察包装时用到几块不同的包装纸,并思考圆柱的表面积该如何计算。学生仔细观察教师演示的每一个步骤,知道了教师在包装圆柱的模型时用到一个长方形和两个圆形纸片,然后再计算所用包装纸的面积,得出圆柱的表面积其实就是长方形的面积加上两个圆形的底面积,进而得出完整的答案。

圆柱表面积的推导,对小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运用实物模型进行演示,及时突破了文本限制,让学生对圆柱的表面积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教师在演示时提出问题并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思考,学生很快便掌握了圆柱表面积的计算公式,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三、实物演示突破教学难点

利用身边的实物来演示数学题目的各种数量之间的关系,直观性强,能够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进而把课本上的知识与具体事物联系起来,使抽象知识具体化,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缩短学生认识并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全面突破教学难点,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常常呈现单向性,但数学问题的解答往往需要多向思维。针对学生认知的局限性,为了帮助学生顺利释疑,突破教学难点,教师可以采取课堂实物演示法,把实物搬入课堂,利用实物演示巧妙地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让学生对之前产生的疑问进行多视角、多维度整合,最后成功解决课堂问题。

在学习六年级下册《自行车里的数学》相关内容时,对于高年级的小学生来说,骑自行车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但是关于自行车蕴含的数学知识,学生知道的却少之又少。在课堂教学展开后,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蹬一圈自行车,能走多远呢?针对这个问题,学生的感知是非常浅显的,他们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可以说是一无所知。为了突破这个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并成功释疑,教师将实物(自行车)搬入课堂并在课堂上演示,让学生说一说自行车的各个部件。学生参与的热情高涨,都积极表现自己,能够说出自行车的基本部件:前齿轮、后齿轮、链条、前轮、后轮等。此时,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自行车里蕴含了怎样的数学知识呢?它前行的距离与什么有关?学生仔细观察自行车,并深入思考这些问题。他们一边观察,一边讨论,得出了行走的距离与自行车的齿轮有关。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自行车齿轮与行走的距离之间的关系:要想知道蹬自行车一圈能走多远,我们应该怎么做?学生议论纷纷,最终把结论聚焦于前齿轮、后齿轮和车轮的关系上。接着教师给每个小组发一辆相同规格的自行车,让学生实物演示蹬自行车,引导学生测量出自行车行走的距离。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测量出了车轮的直径为28cm,蹬踏板一圈自行车行走的距离约为3.3m,前齿轮有44个齿,后齿轮有11个齿。得出这些数据之后,学生再次深入讨论和探究,最后得出了一个结论:蹬踏板一圈自行车前行的距离=车轮周长×前后齿轮齿数的比值。

在这个教学课例中,教师通过实物演示蹬自行车,对课堂问题进行形象地解读,带给学生不一样的课堂问题释疑体验,学生轻松地发现自行车里的数学规律,进而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维度,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综合认知。

课堂演示是小学数学教师使用较多的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手段符合小学生成长的需要。在演示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更高效地观察、思考,能够更轻松地面对数学中出现的各种题型,进而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责编 林 剑)endprint

猜你喜欢

应用策略小学数学
浅析微课视角下的初中物理教学研究
水平井钻井技术及其在石油开发中的应用探析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技校制冷专业课程一体化教学探析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