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民族称谓的“汉人”是怎么来的
2017-12-07杨津涛
养生保健指南 2017年11期
杨津涛
按照通行的说法,汉族的前身为“华夏族”,支系繁多。随着秦、汉王朝相继统一天下,才逐渐有了共同的政府、共同的文字(小篆、隶书)、共同的价值观(“孝”)、共同的边界(长城),以及文人建构的共同祖先——黄帝,统一的华夏族开始出现。
秦末汉初,周边政权称华夏族人为“秦人”,但由于秦朝二世而亡,汉朝则享有天下四百年,“秦人”的称谓很快被“汉人”取代。
西晋灭亡后,北魏、北周等鮮卑统治者,将境内原住民称为“汉人”或“汉儿”。契丹、女真、蒙古长期建立的政权,都沿用北朝惯例,称中原人为“汉人”。“汉”从此有了区分民族的意义。
明清易代,为同满人(女真人)相对,汉人的含义逐渐明确起来,如皇太极颁布的命令直接说,“今满洲、蒙古、汉人彼此和好,岂不为善乎”的话。清廷设置了“汉军八旗”——“以别于汉人未附者也”。至于那些不肯归附的原明朝人,并不用“汉人”作为身份标签,他们依旧会称自己为“华夏人”。
一直到清末,梁启超等将民族、种族概念引入中国,才真的有中国南北一致自称“汉人”情况的出现。最喜欢使用“汉人”“汉族”等名词的无疑是革命党人,如邹容在他的《革命军》中说“彼满洲以漠北异类,入据神州,凌虐汉族,种种不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