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背景下农村中学生思想品德特征及教学新要求
2017-12-07刘品俦
刘品俦
【摘要】本文深刻剖析了网络时代背景下农村中学生思想品德的特性及表现,提出新形势下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新要求,提炼出品德教育的新型教学方式。
【关键词】网络时代 思想品德 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9A-0021-03
一、思想教育工作对培养中学生良好品德的重要性
在全球化、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新时代,我国愈加注重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具有健全的人格和专业知识的人才,才能应对瞬息万变的新形势。健全人格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从出生引导至死亡。其中,中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行塑造是影响其一生的重要事件,关系着其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
如今,中学生普遍会上网或携带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网络设备,极容易受到网络媒体等爆炸性信息的冲击,缺乏自主辨别和思考能力,甚至在QQ、微博、微信、论坛发出不妥当或过激的言语表达和行动倾向。可见,加强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思想教育工作分为课堂理论课和课外引导,其中课外引导包括倾听谈心、讨论引导、教育反思等方式。思想教育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引导中学生了解并树立正确的思想品德方向、在实际行动中实现和体验有意义的人生价值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二、网络时代背景下农村中学生品德的特性及表现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中学生已经获得初步的社会交往能力和认知能力,对社会及身边的道德行为会沿用父母或其他人设定的标准进行判断。但中学生仍面临着自我认同感和自我内在道德评判标准的形成危机。网络时代背景下中学生判断力差,对所有信息都一概接收,如果没有正确的思想品德行为准则引导,中学生的品德教育之路会越走越偏。
(一)道德认知迟缓
农村初中大多以升学率为教学目标导向,思想品德课教授的内容主要关注考试的重点,而非关注学生的发展,在课堂上往往忽略了道德教育的内容。中学阶段本是学生形成正确、良好的品德认知的关键时期,也是他们了解社会道德伦理关系、行为准则的关键时期,但却因为教学盲目追求升学率,使得学生道德认知迟缓。
(二)信念理想模糊
农村初中生源结构比较复杂,家长素质良莠不齐,家庭教育一般较为缺乏,同时学生容易受网络信息等社会不利环境的影响。假若学校缺少道德教育,那么学生即便发生不道德的行为也不觉得羞耻。学生缺乏提高道德修养的意识,甚至缺乏道德自我反省和监督,没有树立自身要达到的道德建设理想。
(三)道德情感体验不足
农村中学生心理相对比较封闭,很少时间和机会与老师讨论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或网络上的事件,缺乏相应的道德标准来评价相应的行为,缺乏对道德事件本质的挖掘。中学生很容易受到表面现象的蒙蔽,被网络媒体上的偏激言行或部分激进学生的错误引导,做出不合规范的言行或行为倾向。好荣恶辱的情感是品德的形成动力,羞耻感和荣誉感是道德体验中的重要因素,学校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荣誉感,认识到不道德行为的羞耻感。
(四)自我意识原则不强
农村中学生道德情感体验容易停留在表面,出现肤浅、脆弱、不稳定、自觉性低的情况。中学生运用道德原则支配行动力不强,容易受外界诱惑。因此,中学生的品德培养要让学生有深刻的道德规范认知,通过内心接受、尝试道德规范获得良好的体验和社会反馈,强化对规范的认识,自觉形成规范行为原则。
(五)道德表现言行不一
农村中学生正处叛逆期,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尚未成型,很容易对社会道德现象产生对立性、偏执性和狭隘性的认知。大部分学生的道德认知停留在認识阶段,他们无法做出成熟的道德行为,缺乏自律行为和反思意识;内心挣扎着想要张扬个性,但却没自己的道德信念,遇到现实情况时经常出现言行脱节。
三、网络时代下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新要求
(一)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新技术
新时代背景下的思想品德课需紧接社会最新发展动态。教师在讲授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时,难以通过语言完全表达出来,学生听着也会疲乏,所以要采用多媒体播放相关视频,或用PPT展示反映真实社会事件的照片、夸张的动漫图片,生动形象地进行教学展示,如此一来,教学手段丰富了教学素材,会让学生更容易心领神会,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和质量。
(二)教学内容要理论联系实际
中学教材的课程内容虽然系统化,但未必包括最新的时政热点,所以在教授课程的理论知识时,教师要适当巧妙地穿插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际案例和社会事件,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思想品德课并非枯燥无味的,而是提高自身品德修养的方式之一,也是了解国家政策方针的途径之一。
(三)教学考核方式应多样化
当前初中教学的考核方式仍以考试为主,以此判断学生的水平能力高低,这对中学生的良好品德构建没有驱动力,很多学生出现厌学和逃课行为。因此,在满足升学率的情况下,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让学生灵活分小组进行讨论,并适当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和鼓励,使其感受到合作交流和交互式学习的乐趣,指导学生自主查阅相关信息,形成创造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四、网络时代背景下品德教育的新型教学方式
(一)利用道德两难案例
农村中学生家庭教育水平低、社会环境教育不足,可能存在公德意识淡薄、自制力差、学习被动、惧怕交往的现象,但他们也有好的方面,如自理能力强、诚实友善、热爱运动等。教师应选取与他们品德有相似性的道德两难案例,让学生做出道德选择和阐述理由,教师再进行深刻剖析,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明确良好的道德信念,发挥自己优秀的品质,完善不足之处,突破自身的认知局限。
在一次思想品德课上,当讲授到“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时,笔者给学生展示了韩国企业老板强迫中国工人下跪的热点事件。孙天帅是当时的事件参与人之一,他家在河南农村,家里极其困难,父亲重病在身,母亲年事已高,还有弟弟在上学,为了减轻整个家庭的经济负担,他在高中毕业后毅然走上打工之路,南下广东珠海。就在他打工的韩国企业中,出现了上述无视中国法律强迫工人下跪的事件,在这种情况下,他该怎么办?endprint
课堂上学生如火如荼展开讨论,最终形成了两个对立面。一部分学生认为孙天帅应该下跪,男子汉大丈夫应能屈能伸。这些学生基本都是来自农村家庭,懂得家里的艰辛和无奈,所以对孙天帅的遭遇感同身受,认为如果他拒绝下跪,必然会丢掉饭碗,身为家中顶梁柱的他难尽为人兄、为人子的责任。家里都揭不开锅了,暂忍一时,等以后家里条件好些了,再采取措施与韩国企业老板对抗。另外一部分学生认为孙天帅不能下跪,一旦跪了,丢的不是个人志气,而是国家的颜面。韩国企业老板试图羞辱中国人的尊严和人格,孙天帅工作没了可以再找,国家尊严丢了怎么找回?!如此一来,学生对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孰轻孰重就很容易掂量出来,认为应该下跪的学生,充分认识到自身的局限性,明白了心中要有小家,但更要有大家。教师通过道德两难案例引导学生树立了爱国意识和爱国情怀,这是个人道德品质形成的基础。
(二)利用价值澄清术
多元化的社会必然存在多元化的价值观。中学生的价值观培养也必须多样化,而非灌输单个或几个主流价值观。农村初中存在部分所谓的“差生”,他们缺乏学习动力,喜欢睡懒觉、逃课、上网和谈恋爱,找不到人生的意义。当学生面对这些思想困惑或矛盾的时候,教师不宜直接给出解决方案,而要让学生自己思考和选择,从而进行道德权衡,鼓励学生选择正确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判断不好的价值取向,形成与自己需求相符的品德。
在讲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内容时,考虑到现在很多中学生都沉迷于网络,甚至不惜逃课去网吧,被老师家长撒网式地寻找,更有个别学生连续几天不吃不喝不睡地上网,出现猝死等极端现象。网络能让学生快速了解国内外的新闻时事,是学生查找资料的重要途径,但大众媒体也存在很多不道德的、暴力、色情等庸俗内容。针对“网瘾”现象,教师可以运用“价值澄清术”来进行教学。
笔者在课堂上出示了以下材料:小明和小强是某中学九年级的学生,虽然他们在不同的班级,但由于是邻居,他们经常放学一起回家。一次,他们在回家途中遇到小强的一群同学,这些同学试图邀约小强和小明一起去网吧,小强很爽快地答应了,但小明却拒绝了。这时小强的同学开始嘲笑小明,说他是书呆子,后来连小强也加入嘲笑小明的队列。假如你是小明,你有多少种办法应对?
笔者列举了两种极端方案:去网吧,既不回家,晚上也不去学校和不去网吧,先回家再去学校,让学生说说小明还可能有怎样的选择。为了避免学生受从众心理影响,笔者让学生将答案写在纸条上,再进行分类。通过归类大致可得出“去网吧,既不回家,晚上也不去学校”“去网吧,玩到开心再迟到学校”“去网吧,晚上准时到学校上课”“去网吧上网1小时,回家再去学校”“去网吧看看并不打算玩”和“直接回家”6种选择。接下来,笔者让不同选择的学生陈述自己选择的利和弊。如选择“去网吧,既不回家,晚上也不去学校”,利是能快速融入小强的朋友圈,不被嘲笑排挤;弊是很容易沉迷网络,可能会一发不可收拾,对家人和老师逐渐开始说谎、厌烦、叛逆,最后变成问题少年。经过一轮陈述之后,再让学生做出理性的选择,这时很多学生明白了自身的价值主张与良好行为的不一致,从而调整自己的选择。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提倡好的行为,如不去网吧直接回家,或和家人说清楚为了查找作业资料去网吧1小时,反对去网吧而不回家和逃课、迟到、睡觉等不良行为,让学生对各种不良“网瘾”行为时刻警惕,防患于未然。
(三)发挥榜样效应
中学生的认知有限,而且他们很少会主动寻找原因,需要有相应的教学方式引導。榜样效应强大,教师可以摒弃苦口婆心的批评,转而讲授现实生活中成功人物(如优秀学生或成功人士)的事例,着重阐述他们的优秀品质以及品质对他们人生产生的重大影响,刺激学生模仿他们,将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转变为自己的内在品质。榜样的例子很丰富,可以是科学家、文学家或各行各业的成功人物,也可以是学生认识的师兄和师姐们。
(四)运用角色扮演
中学生正处于叛逆期,家庭教育也存在一定的缺失,很多时候中学生遇事会发生心理扭曲,在学校主要表现为逃课上网、欺骗老师等。假若教师在课堂或课外组织家长与学生的沟通活动中,通过角色互换,共同面对以上现象,让学生站在老师或家长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老师和家长内心希望他们健康成长的苦衷,重新规范自身的行为习惯。比如,让学生选择某个教学主题(如自己的消费观),提前认真准备,在课堂上进行20分钟的演讲,而教师充当学生角色,坐在下面认真听课。在听课过程中,教师故意做出扮鬼脸、讲小话、趴桌子睡觉等行为,学生演讲完后,让他们谈谈自己有什么感受。这样的角色扮演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平时打瞌睡等恶习其实很影响老师上课的心情和课程讲授,便会自觉纠正自身的不良品行。
乌申斯基说:“良好的习惯是人类神经系统中存放的不断增值的道德资本。”可见,初中生的道德培养何其重要,而在教育资源相对落后的农村初中,学生的品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师更应利用课程特色,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为我国增加优势人才资源储备力量。
【参考文献】
[1]龙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方式影响探究——评《高校思政政治教育社会实践教学探索》[J].中国教育学刊,2017,03.
[2]郭共仁.农村初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02.
[3]许玲,刘玲.自媒体时代中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探微——兼谈思想品德课法治教育[J].中小学德育,2017,02.
[4]代树林.小学生逆反心理和行为的思想品德教育路径探析[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7,01.
[5]刘吉勇.谈农村中学德育工作之探索[J].华夏教师,2017,01.
[6]王伟.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方法创新[J].赤子(上中旬),2016,19.
(责编 周翠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