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奠定国家安全与大国地位的基石『两颗』研制的故事

2017-12-07侯德义

军工文化 2017年6期
关键词:钱三强原子能氢弹

文/ 侯德义

奠定国家安全与大国地位的基石『两颗』研制的故事

文/ 侯德义

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在新中国的建设历史上是空前的创举。

20世纪50年代,美国发动侵朝战争,扬言如果朝鲜战争没能取得令人满意的进展,不排除对中国使用核武器,用原子弹封锁中国。面对核讹诈、核威胁,刚刚成立的新中国必须要作出自己的历史抉择。以毛泽东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审时度势、高瞻远瞩,从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的战略高度出发,作出了发展中国核事业的英明决策。

“开始要钻原子能这样的历史新时期”

1955年1月15日,毛泽东主席亲自主持召开了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作出了建立和发展我国原子能事业的战略决策。他说,“这件事总是要抓的。现在到时候了,该抓了。只要排上日程,认真抓一下,一定可以搞起来。”同年3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宣布,中国进入了“开始要钻原子能这样的历史新时期”。

这是一次对中国核工业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它作出了中国要发展核工业的战略决策,标志着中国核工业建设的开始。中央指定陈云、聂荣臻、薄一波组成三人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原子能事业发展工作。

1956年3月,国务院成立了科学规划委员会,制定了“十二年规划”,把发展原子能科学技术作为12项重点任务的第一项。

1956 年8 月17 日,中苏两国政府签订了关于苏联援助中国建设原子能工业的协定。协定规定,苏联援助中国建设一批原子能工业项目和一批进行核科学技术研究用的实验室。

1958年9月27日,苏联援建的中国第一座实验性重水反应堆和第一台回旋加速器正式移交生产。《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报道了这件盛事,并评论指出——“一堆一器”的建成标志着我国跨进了原子能时代,奠定了中国核科研基础。

↑青年时期的钱三强、何泽慧夫妇

人才汇集共谋原子能事业

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新中国成立后,一批在国外学有成就的科学家和青年学者,纷纷回国参加新中国的核科研事业。

解放前夕,被誉为中国“居里夫妇”的钱三强、何泽慧放弃国外优厚的科研条件回到祖国。钱三强说,“虽然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有祖国。”著名核科学家彭桓武在英国留学十年,获得两个博士学位。当有人问他为什么回国,他说,“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需要理由”。1950年,年仅26岁的青年科学家朱光亚,辗转香港回国。回国前夕,他与51名留美同学联名发出了一封激情澎湃的致全美中国留学生的公开信,号召华夏游子回归祖国。而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仅仅9天,便谢绝了恩师和好友的挽留,毅然取道回国。

从世界各国归来的科学家、学者、留学生饱含着对祖国母亲的热爱和深情,选择了投身新中国的伟大事业。

1950年5月19日,近代物理所在北京东皇城根甲42号成立。1954年1月,钱三强带领全所职工搬到中关村,成为中关村第一个科研单位。1958年,新中国第一个核科学研究基地在北京房山建成。这个新基地设计、引进和建造很多新设备、新设施,培养了许多人才,被誉为中国核科学研究的发祥地,中国核工业的“老母鸡”,为核工业创立、发展和“两弹”的研制作出了重要贡献。

时任国防部长的彭德怀元帅对钱三强说,“你们这些核专家盯住世界先进水平,尽管往前迈,我这个国防部长当好你们的后盾,当好你们的后勤。”他利用去苏联访问的机会向赫鲁晓夫提起购买反应堆的事情,并和国家计划委员会主任李富春打招呼,要留出买反应堆的钱。

“这文章是工人、解放军战士、工程和科学技术人员不下10万人写出来的”

1956年4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抽调干部和工人参加原子能建设工作的通知》,决定对原子能的研究和建设事业,采取最积极的方针,并且在苏联的帮助下,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接近和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按照中苏两国政府签订的关于国防新技术协定,为援助中国研制原子弹,苏联将向中国提供原子弹的教学模型和图纸资料。但是,1959年6月苏联单方面毁约,拒绝提供原子弹模型和相关资料。毛主席指出,“要下决心搞尖端技术。赫鲁晓夫不给我们尖端技术,极好。如果给了,这个账是很难还的。”

当时正值国家困难时期,国内对原子弹研制项目是否“下马”出现了争论。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聂荣臻元帅主抓国防科技工作,他说,“我们现在需要科学技术,就像1927年需要一支人民军队一样,‘两弹’不能下马,应该攻关。”外交部长陈毅元帅说,“脱了裤子当当,也要把原子弹搞出来了,我的腰杆子就硬了。”而张爱萍将军说得更形象,“再穷的叫花子,也要有根打狗棒。”

1962年经过调研摸底形成了争取1964年最迟在1965年上半年爆炸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两年规划》。1962年11月3日,毛泽东主席对此批示,“很好,照办。要大力协同做好这件工作”。

1962年11月17日,刘少奇主持召开了政治局会议,宣布成立中央专门委员会,由周恩来总理亲自担任主任。从成立到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央专委共召开了9次会议,讨论解决了100多个重大问题。

研制原子弹属于国家最高机密,需要有一个代号。刘杰部长说,赫鲁晓夫从1959年6月毁约停援,还蔑视我们,说离开了他们的援助,中国20年也研制不出原子弹。我们就用“596”来作为代号,借以激励全体职工,坚决克服一切艰难险阻,研制成功原子弹。

1959 年6 月,聂荣臻副总理对钱三强说,“我们要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来攻克原子弹、氢弹方面的尖端科学技术问题。至于人员选定,由你负责点将。”在大批苏联专家撤走后,王淦昌、彭桓武、朱光亚、邓稼先、郭永怀、王承书、程开甲、陈能宽、姜圣阶等科学家临危受命,承担起了中国核武器研究的重任。1961年4月,刚从苏联回国的王淦昌,面对刘杰部长的邀请说出了铿锵有力的一句话,“我愿以身许国!服从组织分配。”如此简单的一句话,道出了科学家诚挚的报国心。

当钱三强调邓稼先去做这项工作时,邓稼先认为能够从事国家最需要的工作,自己就有了最广阔的用武之地,他说,“做好了这件事,我的一生就过得很有意义,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

面对“愿不愿意隐姓埋名一辈子搞气体扩散?”的问题,王承书毫不迟疑地回答“我愿意”。这位从美国归来的科学家,从此告别了统计物理领域,隐姓埋名一辈子。

程开甲带领科技人员进行了无数次化爆测试,在祖国西部干打垒的平房中默默地生活了近20年。他说,“如果不回国,我不会像现在这样幸福。因为我现在所从事的事业,与我的祖国紧紧联系着。”

陈能宽在给妻子的信中写道,“如果我有什么不幸,你要想得开。当年我们抛弃洋房、轿车,带着儿女回国,正是为了干一番事业,让祖国富强。”

我们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就是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在两弹研制过程中尤为突出。围绕原子弹的攻关,全国26个部委和20个省市自治区的900多家工厂、院校、科研单位,展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大会战,为原子弹的制造和试验研制出十万多种专用仪器、设备和原材料。核工业的广大一线职工,更是兢兢业业,默默奉献。他们扎根戈壁高原,自力更生,奋发图强,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

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从这一刻起,中国,继美苏英法之后正式成为世界核俱乐部的第五个成员。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举国沸腾,举世震惊,世界又一次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中国。

氢弹试验成功提前实现了毛泽东关于“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我看有十年功夫完全可能”的预言。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爆炸,美国用了7年零4个月,苏联用了4年,英国用了4年零7个月,法国用了8年零6个月,而我国只用了2年零8个月时间就完成了从原子弹到氢弹的跨越。

为什么我国的氢弹研制如此之快?主要是我们超前谋划。早在1960年12月,当原子弹还在攻关时,氢弹的理论探索工作已先行一步。1960年底刘杰部长就指示钱三强组建队伍进行研究探索,着手对氢弹中的各种物理过程、氢弹作用原理和可能结构进行重要探索,为氢弹中一些现象及其规律以及实现氢弹的各种可能途径奠定了基础。1964年10月,当原子弹爆炸成功后,抽出了三分之一理论研究人员,进行氢弹理论的研究和热核材料的生产,这为尽快突破氢弹技术赢得了时间。

当时,于敏提出了与西方不同的氢弹构架。20年后,当有人问被誉为“氢弹之父”的于敏是怎样攻克氢弹原理的,于敏回答,“研究氢弹原理是一批科学工作者共同参加设计,实验的人就更多了。要说攻关,也是集体攻关,我,只是其中一个小卒子。”周光召在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时说,“如果把制造原子弹比作撰写一篇惊心动魄的文章,这文章是工人、解放军战士、工程和科学技术人员不下10万人写出来的,而我只不过是十万分之一。”

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在新中国的建设历史上是空前的创举。它不仅确立了中国的核大国地位,而且使中国的国防实力发生了质的飞跃,奠定了国家安全的基石,中国在一些原属空白的重要科技领域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入了世界科技前沿。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作者单位: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猜你喜欢

钱三强原子能氢弹
钱三强的“偏心”
中国原子能工业有限公司
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
中国“氢弹之父”
——于敏
原子能及其和平利用
氢弹,不过如此
钱三强与父亲钱玄同
朝鲜试爆氢弹,中方坚决反对
钱三强的25字求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