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战化视域下牵引横越绳索设置研究
2017-12-07余晓勇
余晓勇
(特种作战学院 一系,广东 广州 510500)
实战化视域下牵引横越绳索设置研究
余晓勇
(特种作战学院 一系,广东 广州 510500)
通过教学实践,解决了牵引横越绳索设置不简捷和绳索不能回收等问题;使牵引横越训练更贴近实战。
牵引横越;绳索设置;实战化训练
牵引横越是将绳索两端固定在山涧、河流等障碍物的两侧,使其横跨于障碍物之上,人体在绳索牵引下,手脚协同从绳索的一端通过到另一端[1]。牵引横越作为通过障碍的一种方式,在行军作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尤其在山地作战中应用更为频繁。实战中分队遇到山涧、河流等障碍,在无保障人员情况下,分队自身如何架设绳索-又如何回收绳索呢-这是攀登实战化训练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重点对牵引横越绳索的设置及回收技术进行研究。
1 绳索设置现状及存在问题
从部队训练现状来看,还停留在单个技能训练阶段,缺乏实战环境下的综合运用;如将其置于实战中,官兵单个攀登技能无法充分发挥。
1.1牵引横越训练现状
目前分队开展牵引横越训练,通常作为综合障碍场中的一个障碍物,而牵引横越作为单独课目则较少开展。在牵引横越训练时,通常以提高受训者的个人横越能力为主,而对横越绳索设置则不够重视,绳索固定和回收均由保障人员完成。这与实战要求不相符。
1.2绳索设置存在问题
目前,绳索设置存在以下二个主要问题。
1.2.1 绳索固定问题
目前横越训练中,绳索固定通常由保障人员设置,且参与紧绳人员较多(7~10人),有时还使用车辆进行拉拽;在固定绳索两端时,不使用绳结技术,利用铁丝进行固定。若分队在敌后作战,在无后勤保障时,分队则无法利用牵引横越技术通过障碍物。
1.2.2 绳索回收问题
在绳索设置时,保障人员通常是把绳索两端固定。受训者通过障碍物后继续执行任务,通常对回收绳索不作要求。若分队又遇障碍物,则无横越器材通过障碍。
2 实战化视域下绳索设置
为解决以上问题,需在实战环境下,牵引横越训练要满足作战任务所需,绳索固定及回收技术是关键。因此,通过长期的攀登教学实践与研究,绳索设置应符合安全、简便和快速的要求。
2.1绳索固定
在绳索固定中,关键技术是收紧绳索。为了解决以上收紧并固定绳索问题,现采用抓结技术和滑轮组省力系统。
2.1.1 抓结可固定绳索
抓结打法:绳套围绕主绳缠绕3~4周后,将绳套内环穿过外环拉紧即可[2]。抓结是助力性绳结,常用于自我保护或紧绳(图1)。
目前部队通常有两种紧绳方法。一是在较多人员拉紧绳后松手时,绳索会有所松动,增加了横越的难度;二是利用轨轨(GG)紧绳,可较好地收紧绳索,但拉拽力量较大时,轨轨可能会断裂(在教学实践中已出现过此类现象)。为解决以上两个问题,可采用抓结技术来弥补其不足。
抓结技术有以下优点:一是当紧绳时,抓结向前推移,当松开绳索时,抓结固定绳索,可防止绳索松开;二是抓结与绳索间为软对软连接,避免了轨轨与绳索间硬对软连接,确保了绳索的安全性。因此,利用抓结技术固定绳索较为安全、简便。
图1 抓结
2.1.2 滑轮组系统可省力
针对紧绳时人员过多或车辆拉拽等问题,可采用滑轮组省力系统,在拉绳人员少的情况下,也可达到紧绳的目的,较好地解决了紧绳问题。
滑轮组系统原理为:在绳索上打两个抓结,分别扣入铁锁,把绳索再扣入铁锁内,尔后2~3人拉绳,形成了1/3滑轮组系统,此拉力相当于5~7人拉拽的力量。也可根据需要,在绳索上再加一个抓结,形成1/5滑轮组系统,依此类推(图2)。
图2 滑轮组系统
2.2绳索回收
绳索回收技术可为部队连续横越障碍提供便利,以提高其机动能力。
2.2.1 解脱结可快速解脱绳索
目前部队在固定绳索时,固定两端后解开需较长时间,不利于部队隐蔽和机动,从而影响其战斗力。为解决此问题,采用解脱结技术,可快速解脱绳索,为部队快速机动提供技术支撑。
解脱结打法:将主绳穿过固定物后,右手抓握短绳向外翻转形成一绳环,之后右手从该绳环内取长绳并形成绳环,再从绳环内取短绳拉紧即可。[2]解脱结起固定作用,拉解脱结绳尾端即可解开绳索,常应用于绳索回收,其优点为能快速解开绳索(图3)。
2.2.2 拉拽绳索回收便捷
在牵引横越训练中,当最后一名受训者横越前,把辅绳连接横越绳索的解脱节的尾端,完成横越后,用力拽辅绳以解脱横越绳索,回收绳索以备下次横越障碍时使用。(图4)
此技术可避免最后一名受训者回收绳索后攀越障碍或泅渡过河等问题,为分队机动赢得时间。
2.3教学实践
通过一年的教学实践,已检验了利用以上绳结技术来固定绳索的安全性和解脱绳索的可行性。如:为检验抓结的牢固性,利用1/3滑轮组系统,在7人(通常2~3人)拉紧绳后,抓结还可牢固地固定绳索不会滑动或断裂,证明了其固定绳索的可靠性;绳索固定后,利用解脱结技术,绳索回收率达98%以上。
图3 解脱结
图4 绳索回收
3 小结
牵引横越技能可提高部队机动性能,但其绳索固定及回收技术是部队训练的薄弱环节。通过教学实践及研究,这种绳索固定及回收技术是可行的。主要解决了以下三个重要环节:一是利用抓结技术,解决了紧绳后绳索滑动的问题;二是利用滑轮组系统,大大地减少了紧绳人员数量;三是利用解脱结技术,解决了绳索不能回收的问题。
[1] 总参谋部第二部.攀登技术[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6.
[2] 解文杰.军事攀登[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12.3
SettingoftheTractionRopeCrossinginViewofTheActual
YU Xiao-yong
(Teaching and Research Office of Special Technic, Special Operations Academy,Guangzhou 501500,China)
through the teaching practice, the paper found a good solution about the proble of the crossing rope such as the rope can not be recovered making traction across closer to the actual combat training.
traction rope crossing; setting; combat training
G808.12
A
1671-1300(2017)03-0013-03
2016-07-06
余晓勇(1975—),男,江西南昌人,讲师。研究方向:军事攀登教学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