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农业”的运作模式研究
2017-12-06张楚雯胡育蓉
张楚雯 胡育蓉
摘 要:“互联网金融+农业”通过应用互联网技术为农业融资带来一条新的路径。本文基于融资流程的差异,将“互联网金融+农业”运作模式划分为五种典型,即P2P网络信贷农业融资模式、众筹农业融资模式、基于大数据的小额信贷农业融资模式、农业产业链融资模式、传统金融机构“触网”农业融资模式。通过对各个模式的流程梳理与SWOT方法运用,发现基于大数据的小额信贷风险相对较低,众筹融资模式最有利于初创农业企业的发展,产业链融资模式依赖农业产业链核心企业的上下游协同关系,P2P网络信贷融资模式的信用甄别仍面临挑战,相对而言,传统金融机构“触网”农业融资模式虽具有庞大的优质客户群,但创新不足。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农业金融;大数据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金融从2010年起就在我国实现了爆发式的发展,其概念更是渗透到“三农”领域,为解决我国农民、农村和农业方面的问题提供了全新的广阔思路。自2004年起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3年聚焦“三农”,并在2016年明确表示要“引导互联网金融、移动金融在农村规范发展”,创新农村各级各类融资主体的融资方式。作为金融与互联网联姻的全新模式,互联网金融在收集农村金融需求信息、改善农村融资成本、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等方面的作用被寄予了厚望,那么当前互联网金融是如何为农业服务,有哪些典型的互联网金融农业服务模式,各个模式有什么异同点和优势?这一系列问题有待于深入研究。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互联网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相关研究日益增多,他们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其展开研究:第一,“互联网金融+农业”的内涵。郑联盛(2014)指出了互联网金融的本质、特点、发展模式和风险,以及其对传统金融机构的影响。他认为互聯网金融的本质是借助于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新兴金融模式;第二,“互联网金融+农业”的发展现状。吴文君和王淑珺(2015)基于互联网金融视角,通过实证分析研究农村P2P小额信贷融资模式发展背景与现状,并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从风险控制、法律监管等角度对农村P2P小额信贷融资模式的发展提出了相关的建议;皮姗姗(2016)等探讨了互联网背景下众筹现状及发展战略创新;李宏畅和袁娟(2015)则聚焦于产业链金融,认为可以通过拓宽农业新型渠道销售,创新营销方式,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等措施;第三,“互联网金融+农业”发展的不足。张正平和石红玲(2017)指出目前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存在平台相似度高、收集信息成本高和缺乏政府监管等问题;余国林(2016)则认为在互联网金融的产品设计和农村信用体系等方面仍需完善。
以上学者对“互联网金融+农业”都进行了有效的探讨,但专门结合“互联网金融+农业”具体模式,对其模式的发展特征及其优劣势进行细致梳理的研究相对不足。本文将根据融资流程的差异,将现有互联网金融服务农业融资模式,划分为P2P网络信贷农业融资模式、基于大数据的小额信贷农业融资模式、农业产业链融资模式、农业众筹融资模式、传统金融机构“触网”农业融资模式五种类型。本文通过对上述五种模式的内涵、运行流程和优劣势的分析,明确不同模式的发展问题,探讨研究互联网金融新视角下服务“三农”的可行性,并以此深化对互联网金融的现有认识。
二、五大创新模式的内涵与运行流程
1.P2P网络信贷农业融资模式
P2P网络信贷农业融资模式是指农业经营主体借由P2P网贷平台等融资中介,按照一定的竞标原则获得融资服务。P2P网络信贷农业融资行为,具体的流程包括三个阶段,可见图1:第一阶段,普通农户、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农业经营主体可以通过P2P网络信贷平台发布的相关融资需求,后平台对其营业执照、线上资格、信用、还款能力等进行详细资质审核,并发布通过审核的借款项目。第二阶段,出资人根据网络信贷平台上发布的融资项目列表进行自主选择;第三阶段,借贷双方实现借贷匹配且P2P平台对贷款防控风险进行量化。
匹配过程中,平台交易一般通过“竞标”方式,根据发布的借款信息,投标利率不能高于借款人约定的最高值,出借人用自有资金进行全额或者部分投标。一般一个借款人的资金由多个出借人出资,若投资总额大于需求量,则全额满足其需求的年利率最低的资金中标,借款成功后即从网站上撤下,一般时间为5天左右。若未能在项目时间内完成筹资即视为计划流标。这样的融资竞标方式,相较于传统融资匹配过程,更有利于分散的个体参与并降低了投资者的风险。资质审核的信用甄别过程是保证P2P网络借贷平台促进融资风险-收益匹配的关键。P2P平台通常会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模式进行信用鉴定,线上通过与全国数家权威的数据中心开展合作,比如法院、公安局身份信息查询中心等,线下则通过实地考察借款人征信。
目前,对于P2P平台来说,若没有抵押担保,其收费水平较低,利润来源主要是服务费,一般为成交额的2%-5%①,其它大多数业务是免费的。但对于投资人来说风险相对较高。
2.农业众筹融资模式
农业众筹融资模式是指农业经营主体将自身创设的新项目通过互联网社交平台或者Social Network Site(SNS)直接向公众进行筹资的融资行为。从图2的农业众筹融资模式流程图可看出该模式主要有三个阶段:首先,农业经营主体将融资需求上传到众筹融资平台,该平台组织相关专业机构进行审核;其次,待项目获得通过后,农业经营主体被允许在该平台发布融资项目信息,公众对项目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后确定是否投资以及投资规模大小,农业经营者获得资金,同时众筹融资平台对所筹资金进行相应监督;最后,待项目执行完毕后,农业经营主体以一定的公司股份、现金、农业产品等一种或多种形式兑现对投资者的承诺回报。
该模式对项目发起人和投资者的门槛较低,发起人只需要有能力带来预期投资回报的创意或项目即可。投资人并不受投资经验、出资门槛的限制,只需对项目感兴趣,几元到几千元不等的投资规模也被允许。这一模式有利于提高了普通民众参与金融业务的广度和深度,对解决创新型农业企业的融资困境具有突破性的意义。
众筹模式的盈利模式主要来源于交易手续费(普遍为融资总额的5%左右②)、增值服务费和营销推广费。众筹融资的核心在于互联网平台可以在短时间内聚集数量庞大的投资参与者,实现全面分散化的融资。
3.基于大数据的小额信贷农业融资模式
基于大数据小额信贷的农业融资模式通常是指由农业经营主体从依赖于电子商务平台建立的小额贷款公司或合作银行获得融资的模式,其中小额贷款公司等机构可利用电子商务平台等发达成熟的电子网络系统留下的大数据改善融资服务。根据图3给出的基于大数据的小额信贷农业融资模式的流程图,易知这一流程主要涵盖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农业经营主体向小额贷款公司提出贷款申请,后者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获取历史经营、财务等信用数据,利用信贷数据风控模型交叉检验的方式进行信用评估,从而决定是否对其进行放贷;第二阶段,放贷成功后,仍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对其现金流及经营状况进行实时监控,以此控制贷款风险并保证资源的最佳配置。
相较于独立的小额信贷公司,这一模式中的小额贷款公司主要隶属于电子商务平台,其具有较大的数据资源优势,能够有效地降低信息成本和风控成本,提高融资效率。目前阿里集团在这一领域做的非常成功,根据最新发布的《阿里巴巴网络扶贫研究报告(2016)》可知,截止2016年12月底,在阿里巴巴零售平台上,有280多个国家级贫困县网络零售额超过1000万元,其中40余个贫困县农户网络零售额超过1亿元。贫困县活跃网购用户超过2800万,网购金额达2074亿元。同时阿里旗下的蚂蚁金服已为3514万三农用户提供信用贷款服务,累计放款金额4062亿元。
4.农业产业链融资模式
农业产业链融资通常是指与金融机构合作的产业链核心企业利用其与协同伙伴-农业经营主体的业务往来数据,向金融机构提供信息和技术支持,并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信用担保的一种融资行为。图4展示了农业产业链融资模式的运行流程:首先,基于农业经营主体与核心企业因业务往来而形成的产业链联盟农业经营主体向银行等金融机构提出贷款申请并提交相关材料;其次,产业链核心企业基于大数据下的信用评估向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信用担保,承诺在农业经营主体不能如期还款付息时为其代为履行;最后,金融机构自动化地向符合条件的农业经营主体发放贷款,并实施贷后风险监控。
该模式的关键在于有一定信誉且较为成熟的农业产业链核心企业和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形成战略联盟建立双赢的普惠金融体系。龙头企业不仅拥有自身的信用优势,而且还占有了产业链内部各主体之间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资源,这可为产业链的金融服务提供较为客观的授信依据。该模式一般适用于农户分化所形成的专业大户,或是采取农业生产集约化的经营管理模式且业务吞吐量较大的农业经营主体。
5.传统金融机构“触网”农业融资模式
传统金融机构“触网”农业融资模式一般是指银行业通过采取传统电子渠道和新型互联网金融业态“双线”创新模式推进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图5是传统金融机构“触网”农业融资模式的主要流程,从图中可知该模式主要包含两方面:一是银行业创新开通广泛的线上服务模式,其主要利用互联网和手机端电子支付;二是自建电商平台融入农村生态,其与农业专业市场对接,为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发展电商提供综合服务,同时也为农村商户提供服务降低经营成本。
根据上述五个模式内涵及其运行流程的分析,从资金获得的便利性来看,P2P和众筹融资模式开放性相对高,小农散户可以直接参与融资项目,同时,投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提供小额度的贷款。而针对一些信用度较高且规模较大的农业经营主体而言,产业链和基于大数据的小额贷款融资模式用户获得性较高。从抵押品方面来看,各模式一般都通过对农业主体的身份核查、利用熟人体系或大数据等进行信用评定、风控监测等流程来确定是否符合融资条件,从而对抵押品的要求相对较低。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處理信息不对称问题方面,P2P农业融资和农业众筹融资模式的能力稍弱,而产业链农业融资和基于大数据小额农业融资模式相对更强。
三、五大创新模式的SWOT分析
本部分将应用SWOT分析方法,对“互联网金融+农业”五大模式的优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细致分析,为制定相关的“互联网金融+农业”的发展策略提供依据。
1.优势分析
对比传统间接金融融资渠道,上述五个“互联网金融+农业”的融资模式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的互联网金融的优势。第一,在金融服务范围方面,其交易网络覆盖面广,基本上属于不特定主体之间的交易,用户不受地域限制。第二,在信息搜集与管理方面,它依托电子商务、第三方支付平台、社交网络等形成的大数据库和数据挖掘技术,通过挖掘和管理客户信息,有效降低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第三,在交易成本方面,无需设立众多的金融分支机构和雇佣大量人员,降低了服务和交易成本,同时在满足小微客户既小额又个性化的需求上有着先天优势,提升资源的配置效率。第四,在风险控制方面,互联网金融以其技术优势将风控贯彻到传统金融无法覆盖的领域,能在贷前、贷中和贷后实现数据获取和信息匹配。
除拥有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的一般优势外,五大细分模式又有其独特的优势。P2P网络信贷农业融资模式,由于用户分散程度高,投融资期限约定较为自由,比较符合农业主体对临时性资金周转或投资资金的需求。相对而言,农业众筹融资模式的特点在于去中介化,其融资过程中更看重项目的创新性和发展的前景,在很大程度上为初创期的农业投资项目提供一个新的融资渠道。
基于大数据小额贷款融资模式的优势则在于利用数据挖掘和分析技术,集合整理网络平台散落的数据片段,对借贷双方信用等级进行评测分级,大大降低融资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性问题。这对于经营稳定且网络营销运用较好的农业经营主体大有裨益。相似的是产业链融资模式,其主要优势是产业链中信誉较好的核心企业的高信用惠及农业经营主体,化解了传统金融模式下因有效担保物少或者信誉不高而面临的贷款困境。
传统金融机构“触网”模式主要优势在于作为金融起家的银行,在支付业务、电商业务方面,其配套的金融服务产品较为完善,金融服务也较为齐全。除此之外,它拥有庞大的优质客户群和线下商户资源,对于发展“三农”问题有极强的资源能动力。
2.劣势分析
对比传统间接融资模式,上述五个融资模式在参与主体、法律监管等方面存在互联网金融较为普遍的劣势。由于农户居住地具有高度的分散性导致信息相对闭塞,加之教育水平落后,金融知识储备相对不足,参与互联网金融融资的农业经营主体偏少,表现为在较短时间内难以接受网络借贷等新型互联网金融模式。同时由于作为新兴的融资模式,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相关法律条件有待完善与健全。农户对其信任程度不高,这也与网络融资模式自身存在的特定风险性相关。
除拥有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的一般劣势外,各细分模式又有其独特的劣势。如P2P行业通常金融杠杆小,贷款年交易额也一般只在10亿左右。平台本身收益较低,通常只有5%的毛利率,除去2%的风险准备金或担保费用,再除去较高的运营成本(系统建设费用,人员费用,租金成本等),导致从现金流角度来看大多数P2P公司都是亏损的。③
目前集中体现为众筹产品仅局限于某些特定的高端的农产品,而对于一些普惠大众的大宗产品则难以发挥其融资价值。其最大的缺陷在于众筹产品的项目不具有普适性且其应用的农业环节单一。目前大多众筹平台只涉及了农产品流通和生态农场上,但理论上农业众筹却也可发生于农业育种、农产品流通、生态农场、农业机械、生物肥料到农业科技等农业生产消费就基于大数据的小额贷款融资模式而言,目前我国缺乏专门的电子商务融资信息网络服务,而在综合性强的电子商务平台中,对这些农业融资项目的认可度不高,农业信息服务人才也十分紧缺,借贷信息更新慢且缺乏准确性,给农业经营主体贷款造成困难。
相类似的是产业链融资模式,目前虽然农业中的核心企业不断涌现,但是可以作为产业链中的核心企业数量还是不够多。且一些比较成功的产业链融资模式,由于具有一定的地域特殊性故无法被广泛借鉴。此外,现阶段我国的农业产业链存在链条短窄的特点,各环节直接衔接也不够紧密。
而对于传统银行触网模式而言,其主要劣势是在环境和使用体验上与互联网企业还有一定差距,并缺乏适用于农户的附加值高、个性化的金融产品。
3.机遇分析
目前主要的机遇来自三个方面。第一,政府政策支持。国家先后颁布《关于金融服务“三农”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引导互联网金融、移动金融在农村规范发展等鼓励政策。第二,模式自身的不断成熟。目前三农金融的缺口很大,而日渐成熟的互联网金融融资模式正不断地渗入农村,补充、完善农村金融市场,为发展普惠金融提供了极具潜力的平台。如P2P模式中良性发展的翼龙贷,截至2016年12月,其总交易额突破467亿元,注册用户达459万人,业务覆盖超过1000个区县。④第三,互联网金融融资等新型理念的深化。截止2015年初,我国已有超过100万的“新农人”。所谓“新农人”,指的是具备互联网思维,服务于三农领域的人。这些人大多受过良好的教育并具有互联网化意识,“新农人”的涌入将提高农业市场的人才层次,带动农业互联网化转型。
4.威胁分析
创新性的互联网农业融资模式虽为农户经营主体提供了融资路径,但也有许多风险与挑战。目前我国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体系不完善,法律制度不健全,该行业呈现“边发展边规范”的态势。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覆盖率越来越高,技术操作风险和信息系统安全风险也会越来越大。
除了上述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通病,各模式也面临着细分的挑战。如P2P融资平台会由于不完善的监管体系而打擦边球,其存在较大的违规操作风险,如泄露客户个人信息甚至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并从中赚取利差,構成非法集资。
农业众筹融资模式由于农户和其他投资人之间的信用度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其滞后的信用体系容易使众筹上创意项目的真实性遭到质疑,这就会导致好的项目支持率较低,阻滞了农业众筹的发展。基于大数据的小额信贷农业融资模式虽然通过构建数据分析模型对数据中有效信息加以识别和利用,但其在客户信息数据的安全特别是存储性上的安全存在威胁。由于在系统技术安全工作上投入不够,计算机等硬件设备一旦出现宕机、硬盘丢失或者被黑客攻击的情况时就无法有效应对,造成信息泄露以及资金流失的风险。
此外,农业产业链融资在质押物监管、信用捆绑、资产处置等问题上存在法律解释盲点,对整条产业链的风险管理能力存在一定的威胁。目前,一些成功的农业产业链融资模式采用引入保险公司全程保障以及政府、企业、合作社按照“共同出资财政补贴”原则建立风险保障金来缓解农业贷款的高风险问题。对于传统金融机构触网融资模式来说,由于创新力度不够,其提供的服务较为滞后,并未能及时地满足客户需求。
四、结论
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为农村金融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未来几年其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我国农村金融体制落后的现状。“互联网金融+农业”模式各具优势,其中P2P网贷农业融资模式在为散户筹集临时性的资金方面具有优势,农业众筹融资模式为初创型企业和创新性产品发展开辟了新道路,基于大数据的小额贷款农业融资模式为信誉较好的有网络根基的企业提供了较大的机遇,农业产业链融资模式可以使得较成熟的农业经营主体获取循环性融资,传统金融机构“触网”农业融资模式对整体资源能动力的调节具有极大意义。
基于SWOT分析和本文将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第一,“互联网金融+农业”模式需要创建特色的信用管理模式以提高金融安全。虽然上述五种融资创新模式各有特点,但在信用评定、风险监控方面都存在显著不足。由此,需要创建符合农村特色的网络信用评级模型,加强利用网络信息优化风控能力,加快健全制度的“硬环境”和“软环境”,保障农民金融消费者权益。
第二,“互联网金融+农业”模式的发展需坚持差异性竞争原则,虽然同为农业服务,但在用户信息、需求、数据等各有所长,为防止简单化的同业竞争模式,建议突出服务模式的专长。如P2P网络信贷融资模式为更多的小额投资者提供空间,众筹融资模式为初创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机会,产业链融资模式可把握核心企业的政策支持,基于大数据的小额信贷有独特的风控优势,传统金融机构“触网”模式可利用庞大的客户资源。
注释:
①数据源于郭福春,陶再平《互联网金融概论》,2016.7.
②数据源于郭福春,陶再平《互联网金融概论》,2016.7.
③数据源于鲍忠铁.P2P行业的优势和劣势[J].金评媒,2015.(06).
④数据源于《翼龙贷王思聪:九年耕耘打造翼龙贷助力三农》.
参考文献:
[1]郑联盛.中国互联网金融:模式、影响、本质与风险[J].国际经济论,2014,(05):103-118+6.
[2]罗明雄.互联网金融六大模式解析[J].高科技与产业化,2014,(03):56-59.
[3]李玉清,王继程.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对策研究--以嘉兴市为例[J].农业网络信息,2016,(08):28-33.
[4]皮姗姗.农业众筹SWOT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J].市场论坛,2016,(01):42-45.
[5]张正平,石红玲.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的现状、问题、原因和对策[J].农村金融研究,2017,(02):60-64.
[6]李宏畅,袁娟.互联网金融促进我国农业发展研究[J].农场经济管理,2015,(09):7-8.
[7]江维国,李立清.互联网金融下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模式创新[J].财经科学,2015,(08):1-12.
[8]田国强.互联网金融创新与中国经济发展驱动切换[J].探索与争鸣,2014,(12):17-19.
[9]范琳,王怀明,沈建新.互联网金融破解农业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5,(10):541-543.
[10]冯晓雷.“互联网+农业”模式下的农村金融新机遇[J].农银学刊,2015,(04):21-22.
[11]余国林.浅析“互联网金融+农业”[J].经贸实践,2016,(02):215+217.
[12]中国农业银行福建省分行课题组,黄秋华.以互联网思维引领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以中国农业银行为例[J].农村金融研究,2014,(01):5-9.
[13]孟丹丹.农业银行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的SWOT分析[J].黑龙江金融,2016,(03):48-50.
[14]李文河.創新农业投融资体制,促进互联网农业金融的发展[J].中外企家,2015,(34):92-93.
[15]李国英.我国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州学刊,2015,(11):54-58.
[16]张航,李宏畅.互联网金融创新促进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09):131-132.
[17]张国杰.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三农”金融服务的路径选择[J].农银学刊,2014,(Z1):43-46.
[18]杨蕾,辛文玉,杨伟坤.互联网金融支农的SWOT分析[J].银行家,2015,(04):114-117.
[19]林笑.农业众筹:跨界新模式[J].农经,2014,(Z2):54-57.
[20]张春霞.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模式浅析[J].农村金融研究,2015,(11):9-13.
[21]张雅,孙晓辉.农业众筹的起源、特点与未来[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6):96-105.
[22]吴文君,王淑珺,雷霄霄.互联网金融视角下农村P2P小额信贷融资模式研究[J].商,2015,(33):196.
作者简介:张楚雯,女,宁波大学金融专业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普惠金融;胡育蓉,经济学博士,宁波大学讲师,研究方向:普惠金融理论与实践、货币金融与宏观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