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中小学教育的病理性现象探究

2017-12-06邓卫星黄乃祝

教师·中 2017年10期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教育价值

邓卫星 黄乃祝

摘 要:在大力弘扬素质教育思想和积极推进核心素养培育的当今时代,一些中小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却逐渐呈现出一些违背素质教育思想的病理性办学现象:监狱监控式管理和全封闭学校管理模式。中小学校办学过程中出现的这些病理性现象,不仅反映了中小学校指导思想上的错误选择,也严重阻碍着中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形成。文章着眼于基础教育的内涵,对我国基础教育的病理性进行剖析,从而端正对基础教育基础性价值的认识,体现基础教育的价值所在。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病理性现象;教育价值

一、基础教育的内涵

何谓基础教育?《教育大辞典》的解释是:基础教育是对公民实施基本文化知识的教育,也是提高国民基本素质的教育,还是为继续升学或就业培训打好基础的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通常指中小学教育,教育对象是儿童、少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认为:基础教育是向每个人提供并为一切人所共有的最低限度的知识、观点、社会准则和经验,其目的是使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潜力、创造性和批判精神,在社会中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的价值,实现自我的抱负和幸福,为所属的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基础教育就是要培养和提高未成年人的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善学乐学、理性思考、批判质疑、勇于探究、责任担当、合作交流、实践创新、问题解决等核心素养,为未成年人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學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打下扎实基础,使未成年人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由于基础教育着眼于未成年人的终身发展,不同于升学教育和就业教育,因此,基础教育应该做到:解除未成年人身心正常发育的障碍,避免使未成年人身心发展受挫。“凡是现实人生不可或缺的文化、知识、技术以及行为规范都不可忽视,不给学生未来的发展留下难以弥补的缺陷。”

素质教育思想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提出,历经三十多年,实施至今可谓举步维艰,流行于社会的“素质教育理论轰轰烈烈,应试教育实践扎扎实实”的教育现实就是有力明证,河北衡水中学分校就因“衡水教育模式”高升学率而名声远播,前几年素质教育搞得很好的南京市“近年来由于高考升学率全省倒数,迫于社会、家庭等现实压力不得不重回应试教育轨道”就是活生生的案例。可以说基于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的应试教育已是一座难于攻克的堡垒,中国现行基础教育基本上是围绕着“分数和高考升学率”的指挥棒转,评价一所学校好坏、评定一个校长的工作绩效、判断一个教师的教学业绩以及考核一个学生的学业成绩,唯一的标准就是“考试成绩或高考升学率”。这种以牺牲人的个性和多样性、阉割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损害人的长远发展为代价的应试教育,演变到现在显示出越来越多的病理性现象。

二、我国基础教育的病理性现象分析

1.监狱监控式管理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不是以培育核心素养而是以应对升学考试、选拔精英进入大学为出发点的应试教育体系。为了确保少数精英圆大学梦,基础教育的组织严密性、控制紧密性、计划紧凑性堪称世界之最。借用法国哲学家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中设计的 “环形全景监控监狱”来比喻是十分恰当的。环形全景监控监狱四周用于安置所有的犯人,监狱中心是一个瞭望塔,狱卒躲在里面,犯人看不见狱卒,而狱卒对犯人却了如指掌。在这种结构的监狱里,就是狱卒不在,由于始终感觉处在一双监视的眼睛下,犯人们也不敢任意胡闹,他们会变得相当的守纪律,相当的自觉。“环形全景监控监狱”由于其完美的建筑结构,造就了一种看不见的却又无处不在的力量,真是一种完美的制约机制。倘若把这种机制运用于学校教育管理,所有的受教育者就会变得非常听话,目前我们的教育管理很大程度上追求的就是这种完美的科学机制。考试,定期的严格的选拔考试,就是一种环形全景监控机制,它以分数为监视器,能把所有的受教育者,连同教育者一起,统统赶入环形建筑之中,全都置于瞭望塔内那双无形之眼的监视之下。福柯的分析让所有受过人文洗礼的人发现,以环形全景监控理论为基础的教育,是一种以规训和惩罚为原则的教育,是一种监狱式的教育,一种有悖人道的教育。

意大利教育家玛利娅·蒙台梭利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这种培养不是强制性的规范铸造,而是内省性的人性焕发;不是人的改造,而是人的唤醒;不是人的束缚,而是人的解放。现代许多国家教育改革开始追求教育与教学的民主,开始淡化带有环形全景监控机制的考试。2000年俄罗斯颁布的《俄罗斯教育发展纲要》就明确提出基础教育要以“造就和谐发展的、有社会积极性的、有创造性个人”的富有时代特色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目的。可我国在素质教育喊得风风火火的时候,在人文口号叫得震耳欲聋的时候,依然沿着环形全景监控理论的思路,把教育变得越来越精致,越来越细腻;把考试变得越来越严格,越来越刻板;把孩子变得越来越乖巧,越来越自觉;把未来变得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划一。随着教育越来越现代化,孩子们身上的枷锁越来越沉重,灵魂深处的人性越来越难寻找,所以只要我们不在教育的所有环节特别是考试环节注入人文精神,我们的基础教育系统就会越来越变成环形全景监控机制的“监狱”系统,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更为可怕的是为了考试,家长请假陪考,城市道路管制,工厂停工,官员巡视,难道考试就这么重要?难道学生就这么脆弱?难道平常的教育教学就无足轻重?基础教育中的种种本末倒置现象显得如此的荒唐可笑,如此令人费解!

2.全封闭学校管理模式

“全封闭学校”管理模式是我国基础教育的又一严重病理性现象。所谓全封闭学校也指“鸟笼式学校”,即学校高价收取学生家长学费,学生寄宿在学校实施统一管理,饮食起居统统包给学校,五一、国庆长假学校派专车接送学生,学生一个月只能集中休息两三天,高筑墙,把住门,学习娱乐都在学校里解决。这种学校由于收费昂贵,普通老百姓无法承受,只有高官、富豪子弟才有入学机会,所以又称“富贵子弟学校”。目前这种学校由私立学校逐渐蔓延到许多公立重点学校,形式多种多样,实质基本相同,尽可能多占用学生休息、娱乐、体育锻炼时间,搞强化训练,搞“题海战术”,以求在高考中“毕其功于一役”。这种学校利用“封闭”模式管住学生的所谓“安全”,重“封闭”而不是重“教育”,封闭起来控制学生的一切日常行为,封闭起来堵住社会对学生的各种影响,学生真可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种学校其本意是让学生专心致志学习,可学生就像鸟儿眷恋蓝天要冲出樊笼一样,能安心学习吗?就是能安心学习又能学到什么程度?须知离开社会、离开大自然的读书不是在制造书呆子吗?长远来看这种学校只能导致学生人格的扭曲、人性的残缺、主体性的丧失,这种学校令人想起欧洲中世纪的“修道院”。

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说过,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管辖权不仅是暂时的而且是有限的,关键在于学生的选择权,即受教育者应该拥有在尊重自身理性的基础上自由地选择何时受教育、受什么样的教育、以何种方式受教育的权利,如果受教育者没有这种选择的自由,那教育就等同于奴役。有人说世界上有两种教育,一种是教育和培养有知识、有能力者,这种教育渗透以人为本,张扬个性的人文精神,给受教育者充分的自我选择的自由和空间,目前我国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就是为了推动这种教育的发展;另一种是培养无能者,准确地说是以培养有学识的无能者为目的的教育,全封闭教育就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最有效”方式。

真正的教育是人性的解放、个性的张扬、激发人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全面发展的教育。全封闭,一个以人文精神为主要粮食的“魔鬼”,运用天使般动听的声音,诱惑着一所所寻觅“高升学率”的公私立学校,“蛊惑”着一群群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全封闭,一个以噬啮人类天性为生存方式的“魔鬼”,正在以甘露式的“迷药”,碾压和剥夺着一个个孩子天真烂漫的天性。在新课程理念、人文思想和国际化大潮如此澎湃的今天,还将全封闭学校管理理念引进教育的门槛,可以说是现代教育的一种病理性现象。

三、我国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分析

寻找解决我国基础教育病理性现象的良药就是要正确认识基础教育的价值,回到基础教育的基础性轨道上来。

1.基础教育的价值

基础教育是教育的基础,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奠基工程,这就是基础教育的价值所在。首先基础教育以培养人的核心素养为本质特征,弘扬人的主体性,彰显人的个性,尊重人的生命和自由选择,这是基础教育的内在价值所在。基础教育要传递人类基础文化,使受教育者学会学习、学会生存,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这是基础教育的外在价值所在。

2.基础教育的基础性

基础性是基础教育的本质特征,基础教育应淡化考试评价,坚持发展性评价和素质评价。少林和尚“拜师学艺”的故事对我们理解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很有启发。某和尚上少林拜师学武,师傅交给他一箩谷,令他用手指一粒一粒将谷粒捻成白米;一年后和尚完成任务又去请教学武之事,师傅提来一桶水,水面覆蓋一个瓜瓤,令他张开五指将瓜瓤抓起,而且练习一年;和尚按时完成任务又请教师傅授艺,师傅指着庙中蚊子苍蝇,令他一个个将它们腾空捞尽,也要练习一年;和尚尊嘱完成任务,求师傅赐技。师傅说:“三年学武,成绩斐然,赐你出师,名定高徒。”其实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就像竞技体育的训练准备一样,讲究训练的宽泛内容,讲究训练的综合素质,即体能、技能、技术、心理、战术、智能等。美国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就有美国扎实的基础教育的一份功劳,要知道当我国中小学生们在复杂、抽象的题海中绞尽脑汁的时候,美国的中小学生在搞课题研究、社会调查等;当我们的中小学生在狭小的书本知识中费尽心机的时候,美国的中小学生却在图书馆的知识海洋里遨游。因此,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就在于:不应太着眼于当前,不应太注重于功利,应从长远的发展出发,抛弃功利主义色彩,以平常朴实、不张扬、不显赫的心态,让中小学生在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中不知不觉地发展他们的综合素质,等他们将来长大成人之时,就是腾空破浪、翱翔天空之日。

参考文献:

[1]陈桂生.“基础教育”辨析[J].上海教育研究,2002(4):5.

[2]上官子木.教育的国际视野[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冯 俊.后现代主义哲学讲演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4]曾钊新.教育发现[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34-35.

[5]苏舟子.中国教育流行病[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4:153.

(作者单位:邓卫星 湖南省郴州市第九完全小学;黄乃祝 湘南学院)

猜你喜欢

中小学教育教育价值
论教育价值与教育目的的关系
中小学教育管理机制研究
中小学教育中的教育技术应用有效性研究
发展心理学在学前教育和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
“儿童读经热”对当代语文教育的影响
中小学衔接教育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