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效的律动:打造中学音乐卓越课堂

2017-12-06倪静巍

教师·中 2017年10期
关键词:教学手段

倪静巍

摘 要:律动是目前音乐课常用的教学方式,它的加入为音乐教师引领学生更好地鉴赏音乐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有的教师因为它的可操作性比较强,在音乐课堂中容易引入、容易驾驭而造成了课堂上律动的滥用。作者认为,这种“滥用”已经影响到了音乐鉴赏本身。音乐之所以让人们感觉赏心悦目,是因为其是从听觉的渠道传达的。因此,教学应该突出“音乐以听为主”。律动在课堂上应该达到的是——欣赏音乐以后“画龙点睛”的效果,而不是“鸠占鹊巢”般地抢了“听”的主线。适当、有效的律动才能为音乐课堂增色。

关键词:阶梯式欣赏;教学手段;杂律动;精律动

一、引言

律动,一个对于许多音乐教育工作者来说十分熟悉的名词,它在音乐课堂上几乎无处不在地展现它的魅力。然而,正是它的无处不在,让我感受到了它对音乐欣赏本身的影响。它真的时刻需要么?想在课堂上运用好律动,首先就要了解什么是律动且为什么律动,如果不能解答这样的问题,就无法很好地利用这个教学手段。

二、充分理解律动

律动是什么?只是跟着音乐站起来动一动么?体态律动是训练身体对音乐作出反应的练习。具体地说,它是训练学生在聆听音乐、感受音乐的同时,根据音乐的速度变化、力度变化、乐段分句、旋律起伏、情绪变化等要素,通过身体有规律的摇动、晃动、跳动来表达和体会音乐中的欢乐、悲伤、兴奋、沉重等不同的情感。这种教学的新形式为音乐教师成功地引导学生感受音乐—鑒赏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提供了最佳的体验方式。

创立体态律动的日内瓦音乐学院教授达尔克罗兹认为:音乐是人类情感的反映。音乐的最初形式是把这些情感转换成具有音乐性的动作,而这些动作就是人类肢体的动作。人们可以把肢体当作乐器,将人的内在情感转化为音乐的形式表达出来。人的身体运动包括对音响和情感反应的一切要素。在大脑与活动着的身体之间必定存在着某种直接反应。人类身体的每个部分都可以表现情感、表现音乐,许多音乐的理性概念也都可以转化为身体的律动。任何乐思都可以通过身体表演出来[1]。在人的身体中包括发展、感受和分析音乐以及体会情感的能力,也就是说律动的作用是为了感受和体验音乐。音乐不是单一形式的、单轨道的存在,不是单纯地去用嘴巴唱或用耳朵听的艺术,它是一门可以一边唱一边动的综合性的艺术。现如今,单纯的歌曲演唱已经无法满足当今实行的素质教育需求。于是,我们许多音乐教师开始重视律动,因为律动可以更好地带领学生跟随老师去体验音乐。它能让学生同时置身于“学”与“玩”的过程中去感知音乐的内涵,产生人与人之间在情感上的沟通与联系,在“玩”的过程中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以及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

但是目前的情况是:在众多音乐课中,随着这种律动形式的推广,律动的过多运用已经明显影响到了音乐鉴赏的本身。吴康宁先生曾经说过:“当今中国大陆,任何一个尊重事实的人都不能不承认,我们的儿童正普遍处于一种‘受逼的学习状态下。”有教师认为吴康宁先生所说的这种现象应该不会在音乐课堂上出现,因为音乐课是轻松的,学生应该是在轻松而又愉悦的状态下去欣赏音乐、接收老师所传授的音乐知识。然而,现状并非如此:有的教师会在一节课中加入各种各样形式的音乐活动,让学生有一种“上音乐课比体育课还累”的感官体验。律动是在学生充分理解音乐后,在老师的引导下自然而然所产生的一种生理反应,并不单单是教师在自己的意愿下,而是在课堂进行的开始、中间、结尾随时随地都可以引入的一种教学手段。有的教师甚至在学生尚未很好地去聆听音乐、了解音乐的前提下就引导他们去律动,这就是律动先于听、赏,本末倒置。

三、正确运用律动

如果老师们准备在课堂上采用“律动”这个教学手段,首先就要想好:这次律动的目的是什么?其对实现教学目标有着什么样的作用?律动的意义在哪里?仅仅是为了活跃气氛,还是为了更好地理解音乐?

本学期,我聆听了教学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课标版八年级下册的《樱花》的市级公开课。这部作品本身并不难,执教教师的教学重点之一是“学会演唱作品,并体会日本音乐的简单美”。但是在实际执教过程中,教师在学生还没有达到“很好地唱会、唱准这首作品” 的教学目标的情况下就开始了律动。为了让孩子们学习和整齐地完成律动动作,她花费了很多的时间去统一动作、统一节奏。最后律动很好地完成了,但是最基本的教学目标“会唱—唱准—背唱该作品”却没有完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唱会、唱准”这首作品,实现这个目标其实并不困难,其一,从篇幅上看,该作品由很短的四乐段组成,只有14小节;其二,歌曲一字一音,演唱难度较低;其三,歌曲的流传广度很广,一般学生对这部作品都有一定的印象。而作品的音准难点主要是歌曲的倒数第三小节和下一小节之间的衔接。但是执教教师为了律动忘记了音乐基础知识的学习,忽略了教学的难点,最后导致最基本的教学目标没有很好地完成。唱歌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具有唱歌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并通过歌曲的艺术形象感染和教育学生[2]。当时专家询问时,该教师的反馈是:没有律动显得不热闹,课堂气氛不够好。也就是说律动的目的是活跃课堂气氛。但是作为教师,教学目标的达成是首要任务,然后再可用其他的教学手段为课堂添色加料。

诚然,律动可以缓解相对沉闷的课堂气氛,教师可以适当地加入一些简单的律动动作,但是这绝对不可以影响到教学目标的达成,不能让学生有一种受到强迫的感觉。因为他们歌曲还没有唱会,音乐还没有熟悉,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而动,更不知道究竟是听音乐还是学习老师的律动动作,他们是被老师带领着莫名其妙地动。达尔克罗兹认为,体态律动的目标是:在课程结束时,不是能使学生说“我知道”,而是“我体验到”。音乐是实践的艺术,教师想让学生去感受它的情绪、线条,就应该先让学生去欣赏音乐、熟悉音乐、理解音乐,继而在对音乐有一定的记忆以后,在一层一层的阶梯式欣赏中走向音乐的律动,这样的律动才是能起到画龙点睛作用的有效教学手段,而不是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开始的教学活动、教学步骤。课堂不能为了热闹而热闹,音乐课也不能为了律动而律动,不然就是“杂律动”。

四、灵活巧用律动

世界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创立者德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说过:“让孩子自己去找音乐,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许多教师都忽视了“自己”两个字。音乐的感受一定是学生自己去寻找的,而我们教师上课时最常用的律动就是直接让学生按规定好的动作“翩翩起舞”。这不是学生“自己”体验到的,而是老师“教”出来的律动。

记得我在教学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法国作曲家瓦尔德·退费尔的作品《溜冰圆舞曲》时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该作品的第一圆舞曲中的主题a是相对舒缓的,我便规定了学生们用一致的动作——双手一起慢慢向身体两侧滑动来感受这样的旋律,甚至还规定了向左向右的顺序。这样的结果便是:他们的动作非常的整齐划一,但是现场的气氛很是严肃,学生们的表情并不柔和。他们给我的感觉并不是在欣赏和感受音乐,而是在我的指示下,随着音乐的节奏中完成一套体操动作,更让我揪心的是,有的学生甚至在看到他们的动作与其他同学不一致时,显得非常的紧张,一旦有不一样的动作,赶紧变化协调,赶上其他同学的动作。很明显,他们注意的并不是音乐的旋律体验,而是动作的一致性。在这一刻,我马上就感觉到了我的律动是有问题的。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乃一种快乐之事业……即视教育为游戏的作业、作业的游戏也[3]。” 我不禁反思自己的课堂:学生们有没有在我的引导下感受音乐的美?有没有感到快乐呢?而是生生地将如此美妙、快乐的音乐课上成了统一口令、统一动作的体操课啊!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所以在教学第二个班级时,我改变了“策略”:在学生欣赏聆听完主题,在心中对这段音乐的情绪和表现有所领悟后,引导他们这样律动:“同学们,你们可以自己创编动作来随着音乐律动。相同的旋律经过我们每个同学的理解会产生很多不一样的律动方式。你们可以选择自己觉得最贴切这段音乐的方式来表现这段音乐。”话音刚落,马上就有一部分比较活泼的学生开始动起来,我提醒道:“这种律动必须是跟随旋律的情绪、节奏、速度、力度来的。”我也提供给一部分不知如何律动的学生一些范本:“如果有部分同学想不出律动的方式,你可以看老师。”我做了几个可以展现优美、舒展的律动动作:双手缓缓前推、左右推;双手轮流左右缓推;双手不动,身体轻轻摇晃;左右手缓缓画圈等。这样引导的律動效果出乎意料的精彩:好多学生在欣赏音乐时做了各种各样自己喜欢的律动方式。尤其是在欣赏第二圆舞曲时,由于该主题的轻松、跳跃,在我“一定要贴合三拍子节奏”的提示下,学生们跟着音乐“玩”得不亦乐乎。有的学生在律动时,还向其他同学展示、炫耀:“看我独特的律动方式。”更有几个学生叫道:“老师,让我多听几遍,我还有几个动作没有加进去呢!”回到办公室,我不禁思考: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指示,机械地进行律动,学生当然会觉得不知所措。这是为了律动而律动的“杂律动”,而让学生们随着音乐,用自己觉得最自然、最舒服、最正确的方式来体验音乐、表现音乐,这就是“精律动”!所以,教师要提高律动的效率,就一定要顺应学生们的发展特点,听在前,动在后。引导得当、教学得法,才能有高效率的律动、高质量的教学效果!

五、结语

律动,是一种教学手段,利用这个教学手段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音乐,但这并不是教学的必需内容。它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更好地去提升学生音乐理解程度的一种教学手段。我们应该很好地去利用这个工具,而不是使工具变成了影响学生更好地接受音乐熏陶的障碍!

参考文献:

[1]胡郁青,赵大刚,曹安玉.新课程音乐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王 克,杜 光.中等学校音乐教学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

[3]周洪宇.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选(教师读本)[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高新区实验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教学手段
教学和管理层面的高等教育服务思考分析
如何在电工电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据结构》中“插入”算法课堂教学实践与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