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外阅读多点“追剧精神”
2017-12-06杨树亚
前段时间,电视剧《人民的名义》风靡大街小巷,茶余饭后,忙碌间隙,言必谈“名义”。不知何时,女人们追韩剧,孩子们追《喜羊羊与灰太狼》。随着宫廷戏次第上演,从《还珠格格》到《雍正王朝》,从《步步惊心》到《芈月传》《甄嬛传》,追剧族们茶饭不思,夜不能寐,白天萎靡不振,晚上如打鸡血,即使精神恍惚,也绝不放过一集。这种“穷尽一切追到底”的劲头可叹,但也可敬——在追剧族们的身上,常常表现出强烈的“追剧精神”:
1. 偶像情结。生活中,我们常常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追剧族们常常是因为一个人,爱上一部剧。他们常常充满浓厚的偶像情结,与剧中人同悲同喜,同哭同笑。偶像情结,是追剧族们痴迷不已、矢志不渝追剧的原动力。
2. 入戏状态。追剧者入戏很快,面对喜欢的剧本,即使没有看到开头,或者误了中间一个篇章,也能凭借自己超凡的想象力和丰富的追剧经验,很快填补空白,跟上播剧的节奏,因为他们入戏了!
3. 穷根意识。追剧的直接表现就是誓不罢休的穷根意识,这是剧本的魔力,总是在最精彩处戛然而止——“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吊足了观众胃口,让你欲罢不能。这更是追剧者的精神表现,不追到“大结局”,心思就难以放下。
4. 如戏生活。如痴如醉的迷恋是追剧的高境界,追剧者俨然就是剧中人:着其装,引其言,仿其行,效其习。物我两相忘,唯有剧中事。因此,生活中出现了很多的“剧中人”:从曾经生活版的“小燕子”“四爷”,到今天现实版的“达康书记”,一个角色,影响甚至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节奏和方式,让他们不自觉地开始如戏般地生活。
5. 交流欲望。追剧者有更强烈的表达欲望,即使是平时讷于言者,也常常有不吐不快的冲动。谈人物印象,表喜怒哀乐,猜剧情发展,说个人观点,追剧者打开了话匣子,扩大了交际圈,增强了熟悉度,这些缩短了追剧族们的心灵距离。
如果让学生的课外阅读也成为一部部充满诱惑力的“大剧”,学生是否也会产生追剧一般的阅读拼劲呢?阅读,是最美的学习与生活姿态。丰富多元的课外阅读面,是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重要土壤。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追剧精神”,让他们对书痴迷,为书痴狂,穷追不舍,不吐不快,课外阅读才会真正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阅读才会成为学生生命行走的一种方式。
一、 提供“追剧”的可能
用“追剧”的方式组织学生课外阅读,就是要打破课外阅读零敲碎打、浅尝辄止的现状,从“一本”走向“一个系列”,让学生在“长阅读”中形成阅读习惯,提高阅读素养。教师要从不同角度挖掘资源,为学生提供“追剧”的源头与可能性。
1. 追大作家。以一个作家为核心,阅读其不同作品,在多作品的阅读中加深对一个作家的认识。如以黄蓓佳为阅读圆心,组织学生阅读其作品——《漂来的狗儿》《遥远的风铃》《亲亲我的宝贝》《你是我的宝贝》等,这样的历程,使学生不仅读到一组温暖的故事,更熟悉了一名作家,甚至跳出故事触摸到作家的文风。
2. 追主人公。圍绕一个主人公,阅读与其相关的书籍,从不同角度解读主人公的形象。如:以“小王子”为中心,阅读法国作家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以及与其相关的“小王子”书籍,让“小王子”的形象深深地烙在阅读记忆之中,并通过不同角度的多元阅读,逐步培养阅读思辨力。
3. 追系列书。围绕一个专题或主题,开展系列书阅读。如:以《淘气包马小跳》为缘起,开展“淘气包”系列阅读,让学生不仅读杨红樱笔下的淘气包,更读林格伦笔下的淘气包,让作家笔下的马小跳、埃米尔、卡尔松、小卡莱等一批“顽童”在学生的阅读视界中相遇。
4. 追生活热点。捕捉社会生活中热点的电视、电影、娱乐节目等,组织相关的文字阅读。如根据《朗读者》这一节目,组织学生根据节目呈现的“遇见、陪伴、选择、第一次、家、味道”等主题,选取相关的文章、书籍进行专题式阅读,让学生在“追节目”的同时,更“追阅读”,让学生的追剧式阅读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妙趣横生。
二、 调动“追剧”的欲望
浓厚的阅读兴趣,是课外阅读得以推进的关键。不论是学校还是家庭,应不断优化阅读条件,让学生拥有“捧起书的可能”,努力营造阅读氛围,让学生产生“读下去的欲望”,让“阅读追剧”成为可能。
在一年一度的读书月活动中,我们不仅敞开图书馆的大门,让学生可以随时走进丰富的课外书世界,而且进一步健全班级图书角,通过对图书角图书数量和种类的评比,让班级图书角成为教室内一道最美丽的风景。
我们还在每个教室的门前设立“好书漂流台”,鼓励所有学生把自己读过的好书放在本班的“好书漂流台”上,供走过、路过的师生自由选读,让学生品尝“转角遇见书”的惊喜。选读时,我们还让学生及时在图书漂流卡上做好记录,让“漂流书”留下美的印迹。
每年的读书月,我们还十分重视评价机制的建立。我们自制具有学校文化符号的阅读书签,让学生读一本书,换一枚书签,集齐全套书签,便可以领取校长特别奖励。在读书月中设立分层级的评价机制,不仅让学生的阅读从“一天”走向“一个月”,而且从“一本”走向“一套书”,学生“追剧”阅读的欲望得以激活,阅读的历程被逐步拉长,阅读行为从“他需”走向“内需”。
三、 培植“追剧”的精神
阅读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在大量的文字世界中建构自己的精神世界,更是让学生在持续的阅读活动中自觉阅读。追剧精神,不只是让学生“把书读起来”,更是让学生“把书读下去”。
读书,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好的课外阅读行为,不是咿咿呀呀,不是摇头晃脑,而是入情入境地体验,是一次又一次的走心之旅。课外阅读,要引导学生读进去,让学生在书中与“我”相遇,在文字中与“我”对话,甚至成为书中的那个“我”,以书中的世界去丰富、精彩学生的现实世界。
1. 课外阅读需要“偶像情结”——在文字中去追星。生活中追剧的重要表现是充满偶像情结,在课外阅读中也可以通过培植“偶像情结”引导学生开展追剧式阅读。阅读中,引导学生在书中不仅遇见自己,更去邂逅最喜欢的“TA”,用“TA”的精神、行为、语言去感召自己,影响自己,并吸引其不断寻找与“TA”相关的书,一直读下去。丹尼尔·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一书,主人公鲁滨逊成了很多男孩子的“偶像”,我们顺势而为地开展“探险者系列阅读”,组织学生阅读《吹牛大王历险记》《神秘岛》《海底两万里》等一系列探险者的故事,在扣人心弦、跌宕起伏的探险故事中,追剧式阅读得以实现,学生的精神世界得以建构。endprint
2. 课外阅读需要“入戏状态”——入情入境地阅读。我们带领学生读“淘气包系列”,不仅是因为精彩的情节令学生着迷,更是因为他们可以在文字中发现自己的影子,进而很快地“入戏”——与书中的淘气包们一起透过文字嬉戏玩耍,他们的阅读丰厚了,他们的生活精彩了。这样的阅读,构建了“纸上童年”,丰富了他们单调、甚至枯燥的现实童年。
3. 课外阅读需要“穷根意识”——把书读到底的精神。阅读不总是惬意的事情,也不是所有的书都可以让人爱不释手,因此,常常出现“书打开了,却读不下去”的阅读现象。课外阅读,需要培养学生的“穷根意识”,让学生养成“把书读到底”的习惯。作家祁智先生以小水为人物线索,先后出版《小水的除夕》和《羊在天堂》,学生在阅读小水的一系列趣事过程中,感受到了“追剧式阅读”的轻松与快乐,培养了有始有终的阅读品质。我们组织学生一起阅读曹文轩先生“纯美小说系列”,旨在用作家曹文轩的文笔之美、意境之美,吸引学生在读完《草房子》以后,还能主动去读《青铜葵花》《山羊不吃天堂草》,在“纯美系列”的追剧阅读之中,我们不仅帮助学生逐步感受阅读之美,更涵育学生把书读到底的“穷根意识”。
四、 跟踪“追剧”的历程
用“追剧”的方式组织学生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追剧精神”,需要持之以恒、有始有终地跟进。要关注学生在追什么、追到哪兒、追的感受,避免学生因“追剧”历程的漫长而半途而废。
1. 追剧式阅读过程中,要提供“讲故事”的平台。讲述是重要的语文素养之一。通过“课前三分钟”“精彩故事会”等平台,让学生把已经读的、正在读的故事及时与大家分享,这不仅能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相关故事的阅读,更能引导学生用心去阅读,不断提升阅读的品质。在推荐阅读祁智先生新作《羊在天堂》时,执教者提供充裕的时间,让学生讲述《小水的除夕》中“小水的故事”,旨在让学生跳出只读情节,走马观花的“浅表阅读”,让课外阅读真的发生。
2. 追剧式阅读过程中,要提供“分享会”的机会。在“淘气包系列”的追剧阅读中,引导学生探秘“淘气包”的各不相同:皮皮与埃米尔,阿柑与马小跳。在追剧中比较,在比较中让学生的阅读不再飘忽于故事的情节之中。这样的阅读体验,是单纯阅读一位“淘气包”所无法获得的。作家黄蓓佳曾说:“每一个孩子都是极其珍贵的宝贝。”在对黄蓓佳作品的追剧阅读中,让学生及时交流“最喜欢的宝贝”,学生需要对肖晓、金玲、艾晚等不同作品中的人物进行融通比照,这样的过程,需要静心并持久的“追剧”阅读,在这样的阅读过程中,学生的阅读品质在“静悄悄地生长”。
阅读,是一辈子的事情。对课外阅读品质的培养,可以改变学生生命行走的方式,让生活高雅,让生命优雅。让课外阅读多一点“追剧精神”,不只是让学生的课外阅读更有趣味,更是为了让阅读更有品位。
(杨树亚,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南京市建邺实验小学校长、书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