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中享受发现的乐趣
2017-12-06毛春云��
毛春云 ��
阅读中的发现乐趣,指学生由于对一个目标的研究而找到阅读中的乐趣,既有醍醐灌顶的顿悟,也有細雨如丝的浸润,更有曲径通幽的美妙。让学生在阅读中自主发现,可以有效地让他们吸纳知识并转化为能力,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一、 明确目标,激发学生主动发现的意识
教学目标不仅是教学活动结果的预见,而且是学生学习的目的。也就是说,教学要把学生不会的作为目标进行探索研究,着眼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主动质疑、发现问题,以问题为学习目标,巧妙地进入学习活动,无疑是切合学生学习心理的,也容易引起学生兴趣。学生因个体差异和年龄特点,质疑的能力是有差别的,教师还必须在课前预设时和学生学习活动时细心寻找学生所不能,并以此为学习目标。这些目标的设立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便于学生顺利地完成对新知识的自我建构。
苏教版二上有篇课文《有趣的发现》,学生不理解文中“考察”的意思。老师让他们在文中找到和“考察”意思相近的词语——“观察”,再从文中找出达尔文在岛上观察到的现象。学生们读出“他看到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感到很奇怪。”老师指导学生勾画出“看到”和“感到”这两个词语,再读读这句话,强调这两个词语。
学生们具体认识到“观察”不仅要“看到”,还要“感到”。这时,老师出示“达尔文捉来许多昆虫,反复观察比较,终于找到了答案。”让学生再联系上下文想想,达尔文会怎样“反复观察比较”?
经过激烈的讨论,老师顺势启发学生:像这样经过观察发现问题,再反复观察比较研究后找到答案的过程就是“考察”。接着,趁热打铁让学生说说“考察”和“观察”有什么不同,学生说出“观察”就是看看想想,而“考察”还要研究研究,更加细致深刻地观察。
老师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读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从对‘考察的理解中你还发现了什么?”学生联系对“考察”的理解说出,达尔文能成为英国有名的生物学家,就是因为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等。
围绕理解“考察”这个教学目标所开展的教学活动,已不仅仅是解释词语了。循着这条线老师因势利导,激发学生自主探究了达尔文在小岛上的所见、所为、所感。在教学过程中,还进行了科学实验的设想,近义词的辨析,特别是学生对达尔文科学研究精神的体会有着“润物无声”的效果,这样的发现既有趣,又厚重。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发现一个个小目标,逐层提高,一步步接近最终目标,达到“纲举目张”的效果。
二、 教给方法,养成学生科学发现的习惯
如果学生提出质疑,老师不直接给出答案,也不进行有效引导,那么,学生有的会因思考的难度而退缩,有的会不着边际地胡思乱想,造成课堂高耗低效。
老师把问题抛给学生,引导他们在阅读、观察(图形、实物、视频等)、演示和表达的学习活动中,采用抓住前后文、紧扣关键词、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进行分析、比较、归纳,从而有所发现,有所收获。学生一步步走进课文,走近答案,经历了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享受着学习成功的乐趣。有时还会产生一系列的精彩提问与激烈辩论的场面,学生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加深了理解和体验。
在学习苏教版三上《做一片美的叶子》一文时,学生质疑:叶子落了,为什么说它“回归大树地下的根”?老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回归”:“回归”意味着大树的根就像叶子的“家”。再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已有经验去联想,去感受:提到“叶落归根”,会让你联想到什么?学生纷纷发言:我想到了恩重如山;我想到了叶子死去了,还要把自己的灵魂交给大树的根,真是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大树;我想到了叶子辛苦了一生,从春到夏,冬日飘零只是叶落归根,暂时休息,为第二年的工作做好准备。
部分学生认为“春天的时候,叶子嫩绿;夏天的时候,叶子肥美;秋叶变黄;冬日飘零——回归大树地下的根。”这是写大树叶子的外形美。老师引导学生联系上文质疑:这句话看起来写的是叶子四季的样子,可它们与第一句“绿叶为大树而生”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一时语塞。老师补充介绍叶子的光合作用,指出叶子的颜色越深,是它光合作用越旺盛的时候,也是树生长最快的时候。
学生进而理解到春天刚到,阳光刚有点温暖,叶子就开始工作;夏天,叶子的工作最繁忙;秋天,叶子把自己的营养输送给大树,自己的脸都变黄了;冬天,叶子落下,把自己交给大树的根,作为来年大树生长的养料。从而得出绿叶真是为大树而生的感叹。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看到了老师引导学生紧扣关键词联想,联系学生已有经验体验,抓住上下文分析,进行了一系列科学有效的学习活动,水到渠成地帮助学生认识到这里不仅写的是叶子的外形美,更是写出了叶子的内心美。从学生的发言中可以看出,学生的认识是逐步深入的,他们主动阅读、主动思考,在与文本、教师、同学的对话中,积极思辨,灵动而又智慧。由此可见,在学生学习探究的过程中,科学的阅读方法的点拨非常重要。
三、 注重实践,训练学生善于发现的能力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应该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们要切切实实地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听、说、读、写、书,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的能力,从现象到本质,逐层深入,抓住问题要点。
经常这样训练学生,他们会因为自己的参与而感到学习的快乐。在愉悦的学习实践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了提升。缺少了这样的实践,学生不经过思考就直接得到答案,他们就很难学会思考。再面对类似的问题时,学生仍然会是一片茫然,仍然没有能力自己解决问题。这样的课堂学生也会觉得枯燥无味。
在学习苏教版二上《有趣的发现》一文时,学生们一开始对“逐渐”的理解就是“慢慢”,老师让他们找到让小翅膀昆虫“逐渐消失”的主要原因是“岛上经常刮大风”。
老师让学生给这些可怜的小翅膀昆虫编一编故事,说说它们是怎样逐渐消失的。有个学生说,一只小翅膀昆虫吃饱了,歇在花丛中。岛上突然刮起了大风,它看到许多正在飞的伙伴被刮到了海里,也看到许多和它一样歇在花丛中的伙伴躲过了大风。可是,岛上经常刮大风,这只小翅膀昆虫终于在一次起飞的时候遇到了大风,它拼命地飞,还是顶不住大风,被刮到海里淹死了。就这样,这些小翅膀昆虫一天天,一群群慢慢消失了。
这样,学生们对“逐渐”的理解就更加形象具体了。这时,引导学生用“逐渐”来说话,先让学生说说达尔文是怎样得出考察的结论的,用上“逐渐”一词。学生经过思考、讨论,说说达尔文也是经过反复观察比较才“逐渐”弄清岛上的真相,得出这个结论的。再让学生想想我们刚才对“逐渐”这个词的理解过程,也用上“逐渐”来说说话。最后,老师总结要有所“发现”,就需要仔细地观察、深入地思考,是个渐进的过程。
教者借助编故事帮助学生理解“逐渐”的意思,可谓一举两得,既理解了词意,又提升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再让学生根据不同的内容,分别用“逐渐”说话,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逐渐”的内涵。同学们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大量的言语实践让他们不仅理解了词语,练习了说话,还受到情感熏陶。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时通过一环套一环的提问,引导学生的思维向广度和深度发展,最终解决问题。有时旁敲侧击,在“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训练中,留给学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从而激发他们根据已有的信息,从不同的角度多方面地寻求,有更多的发现。
不拘泥于呆板、固定的教学模式,明确目标,科学探索,在阅读中享受发现的乐趣,正所谓“曲径通幽,豁然开朗”。
(作者单位:南师附中树人中学附属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