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2017-12-06林加飞��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7年11期
关键词:杯酒黄鹤楼孟浩然

林加飞 ��

一、 谈话导入

1. (课前播放《送别》)同学们,悠扬的歌声诉说着送别的画面。送别,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古诗词的海洋中,我们欣赏过很多“送别”。谁来给我们背一背送别诗中的经典名句?

2. 今天,我们要目睹、聆听、感受一场已穿越千年,仍被人们传颂的送别,那就是——《黄鹤楼送别》。(板书课题,指导书写“鹤”字,要写紧凑)

3. 送别,是古往今来许多人难以忘怀的场面,弥漫着淡淡的忧愁和深深的祝福。那么,怎样写好送别场景,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主要任务。

【設计意图】新课伊始,由背诵送别诗引出《黄鹤楼送别》,不但能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阅读积累,而且为课文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调,自然过渡到文本的学习。

二、 初读感知

1. 请同学们打开书本,翻到第25课,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送别”场景的?

2. 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

3. 出示词语:

烟雾迷蒙繁花似锦俯临长江

飞檐凌空誉满天下暮春三月

杨柳依依沙鸥点点

(1) 学生认读词语。

(2) 其实,每个词就是一道风景,每一个词就是一幅美丽的画面,只要你用心地去读一读、想一想,就能看到一幅幅别样的风景。那你从这些词语中读到了什么呢?

(3) 交流后诵读词语。

【设计意图】从美读词语开始,进入文本、体验情感。这都为学生感知文本、理解内容、走进人物的情感世界做铺垫。另外,每个词都有内涵,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交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体现了为学而教的教学理念。

三、 诗文对照,有情朗读

1. 初读“一首诗”。

(1) 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这首诗。

(2) 指名读,正音,点拨读出节奏。

(3) 再读一读课文,我们能不能从文章中找出与诗句相匹配的句子呢?同桌可以讨论,找到后把它画下来,在对应的地方写下诗文,再读一读。

(4) 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诗的大致意思。

(5) 诵读古诗。

2. 课堂小结。古诗短短28个字,却字字含情,句句动人,千百年来打动了无数人的心。下节课,我们将跟着作者登上黄鹤楼,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两位好友离别的场景,去感受那一份离别情。

【设计意图】这首诗很多学生已经能熟读成诵。诗意在文中有现成的文字描述,教师略加点拨,学生就可以准确理解诗意。学生从一年级学习《咏华山》一文开始,多次学习此类课文,正确找出表达诗意的语句已能熟练掌握。这节课的重点应是引导学生感受“一片情”。

四、 写好场景,关注人物

1. 朋友分离,心中不免依恋、伤感,轻声自由读课文第2、3自然段。哪个词能表达此时两人的情感?(依依惜别)。

2. 作者是怎样描写两人离别时的情感的?(动作、语言)

3. 画出描写两人动作的语句,读一读,体会两人内心的情感。

(1) 哪个字隐秘地表现了他们依依惜别的情感?(“藏”)

(2) 探究学习:为什么要用“藏”字?从这个“藏”字你读懂了什么?

4. 不忍离别终须别,李白举起了酒杯,让我们把目光聚焦于李白的这杯酒,品一品其中“情”。

(1) 言为心声。学生自由读课文第3自然段李白和孟浩然的对话,品出怎样的“情”。

探究学习:从“一杯酒”中品出怎样的一份情?(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让学生充分交流:从哪里感受到什么)

预设:敬仰之情——“您”“夫子”“老师”“兄长”。(李白被称为“诗仙”,他自信、豪迈,不向皇帝折腰,却为什么对孟浩然如此敬仰呢?(学生交流资料,教师补充《赠孟浩然》)

难舍之情——不知我们何时才能再见面。

感激之情……

(相机学习生字:“谊”——许多人会误读为第二声,正音,朗读“情谊”)虽然他们俩年龄相差几十岁,但却志趣相投,有说不完的话,这就是“情谊”。

(2) 你认为李白酒杯中还仅仅是酒吗?有感情地朗读话别的语句。

5. 写场景离不开人物的活动。在人物的动作语言中,我们能捕捉到流淌于心灵深处的情感。看看课文,除了写人物,还有一些笔墨描写了什么?(景色)作者为什么要进行景色的描写?

【设计意图】黄鹤楼,是送别的地点。这个美丽的地方有着太多美丽的故事。引导学生读送别的句子,找到关键词,能起到“牵一发动全身”的效果。一杯酒是李白和孟浩然的告别方式。引领学生聚焦于这杯酒,品读其中的语言文字,让学生感悟两位友人之间的深情,也是很好的言语训练契机。

五、 写好场景,关注景物

1. 默读课文,画出文中写景的语句,仔细读一读,想象画面,想一想这些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2. 学生交流写景语句,出示:

(1) 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

(2)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3. 指名读第1句。相机学习生字“暮”,理解“暮春”。“草色遥看近却无”写了早春季节的景象,暮春时节是怎样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语描述。

探究学习:朋友离别应有许多的不舍,为什么开篇却写“繁花似锦”的景象?(学生充分讨论、交流,感受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时间、点出送别的环境,令人感觉虽有离愁,却很美好)

4. 指名读第2句。这是文中又一处写景的文字,看看这里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讨论,交流:这里的描写,写出了李白眼里看到的情景)endprint

探究学习:此时的李白,面前千帆竞过,为什么只看到眼前这一“帆”?(学生交流,谈自己的感受。教师适时点拨提升)

这份深情厚谊,李白在诗中有没有表达出来?(生交流,读古诗)

5. 师:你看,詩仙只用两句话就把它表达得淋漓尽致。(读诗的后两句)然而,诗中却没有出现一个“情”字,“孤帆”是景,“碧空”是景,“长江”是景,但我们体会到的却是其中深深的情,这就叫借景抒情。诗仙李白借眼前景,道心中情,含而不露。言有尽,意无穷。

【设计意图】在学生感悟到李白与孟浩然之间深厚的情谊后,教师再次引导学生欣赏画面,借助音乐的渲染,进行感情朗读。此刻,学生定能读得入情、动情,语言的表达也充满了浓浓的情味,课堂也推向了高潮。

7. 映示已学课文片段,交流景物描写的用处。

“月亮已经上来,照得厅堂外面亮如白昼。众人来到堂前空地上……”

——《林冲棒打洪教头》

“黄河滚滚。那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气势,令人胆战心惊。”

——《黄河的主人》

8. 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文章时,为了表达情感的需要,经常会进行一些恰切的景色描写,借景抒情。

【设计意图】文章只是个例子。通过这些文本实例的学习,让学生初步感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写法。

六、 小结提升,拓展延伸

1. 一首诗凝聚了一生情,一份景烘托了这份情,一杯酒表达了这份情。再读这首诗,一定能读出不同的味道。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在时间长河里闪烁光彩。(理解“脍炙人口”,映示“脍炙”的古文字,学生借此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

2. 古人描写送别的诗句很多,李白的送别虽有一点伤感,但多了一份辽远,多了一份豪迈。(齐诵)

【设计意图】课堂结束,再次诵读。这不仅使课堂教学过程首尾呼应,而且更体现出教学的层次性——意更明、景更清、情更切。此刻,学生通过动情充分地朗读,表达出学文后的真实体悟——那片景,那杯酒,那首诗表达的那片情。

七、 延伸拓展,布置作业

学习“文包诗”的写法,课后,根据高适送别诗《别董大》,将它改写成一篇文章,注意写好景物,写好人物活动。

【设计意图】语文教师要具有大视野,树立大语文教学观,要注重知识的拓展,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课后布置学生“诗改文”的写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其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定能得到充分锻炼。

(作者单位:南京市南化实验小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杯酒黄鹤楼孟浩然
春晓
舟中晓望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袍与杯酒
黄鹤楼上赏名联
难忘黄鹤楼
五杯酒
五杯酒
杯酒见证开放
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