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用视野下课堂教学过渡语的设计与思考

2017-12-06李红红��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7年11期
关键词:夹竹桃文本语言

李红红 ��

一、 过渡语设计需切合儿童视野

1. 教师要做安静的倾听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每一句话,站在欣赏学生的角度,发现学生智慧的火花,从而产生“真不简单”“真有趣呀”“自信就是一种美丽”等赞美的语言,使其智慧之火越烧越旺。

《窗边的小豆豆》是日本著名作家黑柳彻子的作品,描述了小豆豆在巴学园学习的故事。故事给我的启示是:小林宗作一直处在认真倾听小豆豆讲述的状态,这是最受欢迎的方式,学生喜欢。因此,好的老师一定是像小林先生一样,为每位学生的表达创设良好的环境,只做安静的倾听者,即使说话,也是说一些能激发他们更好地表达的过渡语言。

2. 教师要说学生听得懂的话。过渡语言要简洁明了,要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让他们听得懂,否则,课堂上将会出现许多不和谐的场景。一位老师执教《滴水穿石的启示》,在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这一环节时,这样过渡:“下面请同学们自由阅读文本,只有在与文本的亲密接触中,才能真切地感悟作者的感受。”老师如此深奥的语言,在小学课堂上是不合适的。我们且不管在检查预习时,就要求学生把“课文”称为“文本”,把“读课文”叫作“与文本的亲密接触”,让人觉得很别扭,仿佛是在给老师做学术报告,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能明白老师的意思吗?教师不正视学生的年龄特点,不了解自己的学生,话语方式不当,不用学生听得懂的语言教学,学生不知所云,是教师不懂教育教学规律的表现。

二、 过渡语设计要能实现文本拓展

阅读教学的最终追求和价值归属是学生能够建构自我的新意,实现对文本的拓展。所以,阅读课堂就需要在引导学生拓展文本、建构新知的同时,给予学生语言表达的通道,如此才能形成完整的阅读新意建构。

以苏教版六上《冬夜读书示子聿》为例,老师在讲解诗句意思时,没有直接灌输诗句的意思,而是把学生推到前台,比如讲“古人学问无遗力”时,让学生由“无遗力“联想到哪些成语或诗句,于是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展开,由“无遗力”想到了“竭尽全力”“争分夺秒”“废寝忘食”“不遗余力”“囊萤映雪”“凿壁借光”“悬梁刺股”等成语,诗句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等。接着,让学生再次读这一句诗,感受就丰富多了。

教学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揣摩语言,丰富视像,激活经验,主动地拓展文本——笔者认为这是对于文本、对于学生最具意义的阅读过程。这样既没有游离文本,也没有背弃文本,而是在文本深度理解上的平等多元的建构。在这个过程中,文本成了唤醒沉睡体验、激活自我感受、进行创意表达和个性化诠释的重要媒介。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享受到了学习的快乐,而“由‘无遗力让你想到了哪些成语或诗句?”巧妙地铺设了一个言语表达的通道,让学生不仅能盘点自己的独特体验,而且可以模仿着寻找合适的词句来描绘自己心目中的刻苦。这其中哪一个不是语言的积极运用?哪一个不是对文本有益的补充?

三、 过渡语设计应巧思妙诀

1. 练好内功,方能巧。每一节课的过渡语设计是否巧妙而有效,主要看教师有没有厚实的内功——即能不能准确把握文体,吃透文本。《少年王冕》的教学,可以在新课开始时抛出“少年时的王冕是一个怎样的人”主问题,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补充两个能表现王冕性格与品质的词语或短语,让学生明白王冕自强不息的精神。课文讲完了,老师再次总结过渡:“那么王冕的精神是什么呢?”学生可能说“自强不息”,也可能说“孝敬母亲”。这时,老师要及时点拨引导学生明白是“孝敬母亲,自强不息”,只因为对母亲的孝敬,对母亲的爱,所以才会如此的自强不息!接着,出示本文的写作背景。这里,老师以教者的身份来审视文本,深度挖掘出文本的教学资源和教学价值,从教学的视角来找寻走进文本、深入文本的捷径,并运用恰当的语言进行点拨过渡,巧妙引导学生从文字深处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 给足营养,引得巧。上《牛郎织女》这一课时,恰好已是上午第三节课,学生似乎已有些游离与疲惫。见此情景,我便改变了原来的新课导入语,而是用“這节课我们来聊聊故事”过渡到新课的学习中。学生一听讲故事,顿时有了兴趣。叶老的原文朴实无华,《牛郎织女》这个故事又通俗易懂,学生能自己把握故事内容和人物形象。我们聊完故事,再聊故事后面的故事,聊到了其他三则民间故事:《孟姜女》《白蛇传》和《梁山伯与祝英台》。我趁机抛出“你们能从故事人物、内容梗概、主题思想几个方面来比较一下这几则民间故事吗?”通过交流,学生惊讶地发现,民间故事的内涵竟这么丰富。当我最后告诉他们牛郎星、织女星的天文常识时,学生的思维已完全突破空间的限制,我想这一刻他们一定有许多的想法在萌芽。真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给学生一瓢水,教师不仅要备有一桶水,更要努力学习让自己成为源源不断的活水。

3. 相机而导,实现巧。过渡语是课堂对话的重要环节,课堂教学时的引导过渡恰当,可以引起学生注意,提高学习效率。以《夹竹桃》一课的教学为例,老师若在课堂教学中读写结合点寻找适切的过渡语言和方法引导,就可以引领学生向语文学习更深处漫溯。

(1) “读”具匠心。课堂上,老师非常热情地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感悟人生,寓人文教育于生动的语言训练之中,特别是读的指导更是努力做到别具匠心。如教学《夹竹桃》一课,对重点句“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品读指导时,老师通过让学生感受夹竹桃的经历,从而达到自身的体验。然后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想象夹竹桃在暴雨、清冷里的感受,体会它要绽放自己的决心。接着把排比句改成诗行排列,学生通过品读小诗来体会夹竹桃可贵的韧性。与此同时,老师还抓住“无日不迎风吐艳”这个双重否定句和反问句,“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让学生改写成肯定句和陈述句,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的句式,品味语言的表达效果。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到了语言大师表达的震撼力,感受到作者写花也是在写人的用意。学生的情感就在老师一次次地点拨中喷薄而出,更加立体地体会到作者的情感,感悟到季羡林老先生可贵的韧性彰显出的人格魅力!

(2) “法”力无边。本课的阅读教学具有指导的层次性。老师在指导学生学习了“可贵的韧性”这一部分内容后,及时地总结了学习方法:第一是抓关键词理解句子;第二是联系作者的经历体会作者的感情,刚才我们就是用这样的方法读懂第4自然段的。下面,我们还用这两个方法,请同学们默读第5自然段,思考:“月光下的夹竹桃可以引起‘我哪些幻想?”选一个你最想研究的琢磨琢磨,看能体会到什么?(生默读自学)接下来的交流,有了前面总结的学习方法做基础,就显得生动、丰满得多。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学法自主学习,加以适时点拨指导的语言,使学生由“学会”走向了“会学”。

(3) “写”意课堂。整节课中,老师很重视对学生说写能力的训练。除了比较句式,了解句子的表达效果外,还巧妙地设计了“补充说话,写出感悟”的练习:“在和煦的春风里,夹竹桃……在盛夏的暴雨里,夹竹桃……在深秋的清冷里,夹竹桃……”“叶影参差,花影迷离——我幻想它是,它居然就是。我幻想它是,它。”学生纷纷进入情境,说出自己的体会,写出自己的想象。老师把“写”挤进了课堂,通过练笔的形式检测阅读效果,拓展了思维的宽度,提升了认知的高度,从而提高了阅读教学的实效性,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海宁小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夹竹桃文本语言
北怀集(其一)
夹竹桃下的人
语言是刀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夹竹桃:酷爱“模仿秀”的毒死人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夹竹桃借微商模式偷渡中国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