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课,是一种人的力

2017-12-06张思艳

江西教育B 2017年10期
关键词:勃发特立独行赏析

张思艳

创课是将一种新的教学想法化为教学现实,即“想法+做法”;也是0到1,则创新,每节课都有新思想萌生,每一天都有新教法生成,每个人都有新智慧增加,最后形成质的飞跃。孙老师用师者的情怀、教育家的思想、创新家的热血和激情带我们进行了一次次心灵和生命的旅行。下面的三篇文章从对孙建锋《缔造完美教室》一课的赏析中诠释了这一切。

创课,是一种人的力!“人创,创人”,人在,创课才在。在孙老师的课堂上,他总在努力着“让每个孩子成为他自己”。一间真正的完美教室,必然是对话的,革新的,民主的。孙老师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室的第一缔造者、一个行动的梦想者、一个理想主义的行动者。

【片段一】我心目中的完美教室

师:你是一个了不起的孩子。在游戏中学习,这是我第一次听说,那么高的标准。

生:我心中的完美教室是能学到知识,很开心,不乏味,不枯燥。

生:我心中的完美教室是很快乐的教室,所有人都笑口常开,所有人都不必拘谨。

生:我心中的完美教室是上課时不用举手,回答问题不用站着。

师:那我就蹲着(边说边自然地蹲下)。

生:我心中的完美教室就是教室里有一位老师,可以教我们很多东西,比如像您。

【赏析】在这堂课上,我充分感受到孙老师对学生的真正尊重,这种尊重表现在他常常放低自己的身段去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他对小学生纯真目光的直视,对同学们的坦然和真诚,让我们自叹不如。叶圣陶先生就十分强调“师生接近”,他告诫教师要和学生“共生活,共甘苦”。我们发现,孙老师完全放下架子,走近学生,接近学生,深入学生,与学生交谈,倾听他们的心声,打破师生之间的隔阂。非常欣赏泰戈尔的一句诗:“让我的爱像阳光一样,随时包围着你却又给你充分的自由。”是的,孙老师对学生的爱就像温暖的阳光一样,他已经把课上到孩子的心里,植入孩子的魂里,缔造出一种教学生命艺术品。

【片段二】用“肢体语言”对话

师:师生双方的脸上洋溢着什么?内心充盈着什么?生命勃发着什么?谁来回答这个问题。

生: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内心充盈着欣慰,生命勃发着活力。

生:脸上洋溢着笑容,内心充盈着欢乐,生命勃发着活力。

生:脸上洋溢着愉悦的笑容,内心充盈着快乐,生命勃发着自由的生机。

师:师生兴致盎然的生命表现在勃勃的创造中,他的肢体语言冒出来的不只是一个动作,拍拍手、耸耸肩、搞搞笑,而是在创作着。这样的冲动,是生命创造冲动的缩影。当人要创造的时候就是这样的一种状态。师生成为了富有创造精神的“艺术玩家”,那教室里的人都在创造,你创造我也创造,大家都在比着创造,都进行原生态的创造,完美教室成为了“生命创造共同体”。

【赏析】在V视版《师生课前打招呼》的教室里,孙老师和学生一起去“发现”隐藏的东西。原来,教师与学生在用肢体语言“对话”。比如,老师用掌学生也用掌,老师用膀学生也用膀,这是何等温馨和谐、充满生命力的课堂!通过他的手势、肢体动作,学生就心领神会地了解到他的思想意识、情绪变化等,它比有声语言更真实可信。一个信任的眼神、一个满意的微笑、一个真诚的拥抱,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孙老师的爱,在这种互相信任的氛围中,学生已经对孙老师产生认同感,和谐的师生关系自然而然就建立了。

【片段三】缔造不唯书、不唯权的特立独行

师:你来发现《草船借箭》这篇课文里面,诸葛亮是向曹操借箭吗?

生:我觉得不是,他是抢箭。

生:我认为是偷箭,因为他不是正正当当去抢的,他是用草船上面的稻草人偷来的。

师:可以是偷箭,可以是抢箭,还可以是什么?

生:抢是直接抢,偷是对方不知道,我认为是骗。

师:为什么?

生:因为箭是让他到最后一下子明白中计了,然后不像抢那么明,又不像偷那么暗。

师:一个骗人家东西的人,课文中是怎样说诸葛亮的,说他是?

生:神机妙算。

师:骗人东西还是神机妙算吗?看来草船借箭不是借箭,而是草船骗箭。凡是对课文不认同的,就可以撕掉了。但是纸不能乱扔,放在你的桌子上,你认同也没关系。缔造完美教室就是缔造不唯书、不唯权的特立独行,只有极少数人能保持特立独行,特立独行是强者的特权,因为你思维强大,你人才强大。只有强者才能在特立独行中脱去桎梏,没什么东西可以击败你,你从来不用戴上手铐。只有强者,才能在特立独行中不跪在教室里教书!

【赏析】撕课本到底撕去了什么?撕掉的是陈旧的教育观念和权威,“撕”不仅是动作,更是一种突破。如果说撕课本缔造的是完美教室,那么它缔造的又是什么?它缔造了学生的自由思维,因为它打破了传统的教学观念。它缔造了欢喜莫悲的自由,因为新的思想才能适应新的时代。这就是特立独行!

猜你喜欢

勃发特立独行赏析
野趣
特立独行,看我行(二)
恭贺高君武扬《大崖草续集》付梓
人生本该特立独行
特立独行的“大山猫”
置换
早春黄芽
一片特立独行的树叶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