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与观点对应关系分析法浅析
2017-12-06朱兆斌
朱兆斌
摘 要:分析法是由果索因的分析方法,是一个由需知逐步推向已知结果的过程。在我们初中政治课程教学中常有需要用此方法来解决一些材料类题型,但学生往往不能把握要点、答非所问、偏离题意、得不到高分。因此,教师必须关注这个问题,这不仅是得分的问题,也是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问题。文章通过对培养学生如何处理材料类问题,教给学生运用分析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作了一下阐述。当然,教无定法,但求同行验证。
关键词:分析能力;合理性;运用
一、材料与与观点对应关系分析法概述
所谓材料与观点对应关系分析法,就是运用材料与观点的几种基本对应关系来分析主观材料题的思想方法。
近年来,随着中考政治主观材料题能力立意命题思路的强化,掌握材料与观点对应关系分析法,对提高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和解题得分率,尤为重要。不少学生,甚至是平时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在临场分析主观材料题时,往往会出现答题漏点甚至答非所问的情况。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除了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还与其解题能力和思想方法有关系,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没有掌握材料与观点的对应关系类型,没有运用材料与观点对应关系分析法去分析材料,这也是近几年中考政治主观材料题部分得分率普遍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材料与观点对应关系的类型
第一种类型:一个材料内容体现一个观点。例如,机动车礼让行人情境材料中“当你下了车,你就从驾驶员变成了行人”这一内容,体现了“学会换位思考”这一观点。
第二种类型:一个材料内容体现多个观点。例如,“机动车礼让行人”材料内容可以从“学会关爱他人生命健康权”“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培养爱心,与人为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若干个知识点角度去分析,而不少学生缺乏这样的思考方法和能力,往往只用一种观点分析材料内容。材料与观点对应关系分析法,往往有利于学生克服思维的局限性,激发其学习和思考的创造性、灵活性。
第三种类型:材料内容体现一个观点。例如,本学期江苏省海门市包场初级中学开展了“书香班级”比赛活动,我班学习委员和各小组长商讨制订了“每天阅读半小时”的计划,各小组相互鼓励、彼此督促,每天都利用课余时间齐心协力完成阅读任务,终于在期末评比中获得了“书香班级”的称号。将该材料前后内容综合起来,体现了“我们要积极面对并参与竞争”这一观点。材料与观点对应关系分析法,在解题时往往被学生们所忽视,很少有学生能掌握,更谈不上运用了。
三、影响学生掌握和运用材料与观点对应关系分析法的因素
一是学生基础知识欠扎实,该记忆的没有记住,脑海里没有相关知识体系,从而导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分析不出材料体现何种观点。
二是学生语言功底差,阅读理解能力较弱。辩证唯物主义的联系观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教学也是如此,各学科间是相互影响、渗透的,学生在某门学科中获取的学习习惯和能力必然会有意或无意间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和思考。
三是学生缺乏材料有效信息提取能力。提取材料有效信息能力的形成,受到上述兩种因素的制约,语言功底再好,如果没有政治学科知识,或即使有政治学科知识,而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差,这两种情况都会导致学生在分析主观材料题时不能读取有效信息。
这里,我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粗浅地谈一下如何培养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即要教育学生在分析主观材料题时要注意“画”“贴”“造”。所谓“画”,就是“画材料”,即画出材料中的有效内容,也就是画出与题目要求相符合且能体现政治学科观点的内容,包括关键字、词或句子,这些都是要画出的。比如,在“书香班级”比赛活动的片段材料题中,要指导学生划出“比赛”“计划”“相互鼓励、彼此督促”“齐心协力”“获得书香小组称号”等内容,这些内容分别体现了“竞争”“自理”“合作”“确立目标”等观点,这些观点要求学生写在所画内容旁边,即所谓的“贴”,也就是“贴观点”。最后是“造”,即“造句子”,也就是通过审题,根据题目要求规范地写出答案。
通过对主观材料题的“画”“贴” “造”的训练,有利于学生逐步理解、掌握和运用书本知识,培养和提高对材料有效信息读取能力,包括发散思维能力、材料概括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等,熟练运用材料与观点对应关系分析法,增强学生分析主观材料题的自信心。
四是缺少必要的训练,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的训练。
基于上述几种因素,要使学生掌握并熟练运用材料与观点对应关系分析法,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强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的训练,包括材料有效信息提取能力的培养,同时,还要开展学科间教学合作等。
参考文献:
[1]苏奴才让.关于初中政治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J].中学课程辅导,2017(1):27.
[2]孙保华.依托抽象,提升学生思维能力[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7(4):50.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包场初级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