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因一句话
2017-12-06老侯
当代工人 2017年20期
老侯
有两次人物采访,我虽然没有直接介入,但由我起了个头儿,印象还是蛮深刻的。
那年,杂志社一行人去营口市滨海街道搞调研,街道请来好几位社区工会主席与我们座谈。在几位相对年轻、打扮时尚的主席中间,风光社区的工会主席孙英很不起眼儿,她个头儿不高,像极了刚从早市买菜回来的邻家大妈。她一开口说话就引起了我的注意,“下岗职工真不容易,为了让我帮忙找工作,一大早兒就敲我家窗户。”她要不是热心人,居民怎么可能敢那么早去打扰她。跟她聊了一会儿,果不其然,孙英大姐的故事好多。
调研回来,派一位记者专程采访孙英。记者回来后颇有同感,“孙主席真是爽快人,跟她沟通毫不费力,她为社区下岗职工办了不少事儿。”记者说他这次采访很有成就感。稿子不久后见刊,题目是“大妈说有活儿才有路”。后来,《工人日报》全文用了这篇稿子。
只因当事人不经意的一句话,便成就了一篇不错的文章,似乎得来全不费功夫。
因一句话发现一个人物,进而引发一次愉悦的采编。这种经历,我有过几次。一次去本溪市参加经验交流会,有几位代表上台做经验介绍。我独独记住了他,时任南芬区工会主席的谢宝兴。也是他的一句话,引起我对他的兴趣。他讲起有一次处理工伤死亡事故,他到了殡仪馆,先给亡者遗像磕了3个头。后来他说:“这可不是装的,农村讲究死者为大。”
基层工会主席做工作做到这份儿上,他的故事肯定比他在台上讲的多得多。我又一次派出记者去采访。记者回来后告诉我,谢主席是本溪市有名的“工伤事故处理专家”。
人物先得打动记者,记者再去打动读者,这是人物采访最缺不得的功夫。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