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古典诗歌的有效教学策略

2017-12-06何曲

新课程·中学 2017年9期
关键词:知人论世古典诗歌思维方法

何曲

摘 要:以王维的《归嵩山作》一诗为例,提出了古典诗歌的几点有效教学策略:1.引导学生通过字形推断法、结构推敲法等方法,并通过梳理诗歌的结构思路来读懂诗;2.让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深度剖析诗人的思想情感;3.教给学生各种有效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分析诗歌的能力。

关键词:古典诗歌;有效教学策略;知人论世;思维方法

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读不懂诗歌,不能正确掌握诗歌的内容;2.不能准确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3.思维方式单一片面,不能从本质上、整体上并多角度地去把握诗歌意象。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以王维的《归嵩山作》一诗为例,浅谈古典诗歌的几点有效教学策略。

归嵩山作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这首诗虽然仅仅是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自主赏析课文《夜归鹿门歌》的一道课后题,但我认为该诗无论是对学生诗歌学法的引导还是对学生思维的培养,都是一个极为合适的教学素材。在教学这首诗的时候,我们应从以下幾个方面来引导学生鉴赏诗歌。

一、引导学生通过字形推断法、结构推敲法等方法,并通过梳理诗歌的结构思路来读懂诗

诗歌注重形式、音韵,这就决定了诗歌的语言很简练,有许多跳跃和省略,因而诗文上下前后不像一般文章那样通俗易懂、翔实具体。很多学生面对诗歌最大的问题就是读不懂,而这一步没做好,就更别谈理解作者的情感、赏析文章的艺术特色了。因此,我认为教学诗歌首先要让学生会读诗、读懂诗。在《归嵩山作》一诗中,学生理解的困惑主要集中在“长薄”“如”“迢递”这几个词上面。对于“长薄”一词,我们可以通过字形推断法、结构推敲法、激发联想法教学生去理解。“薄”,从字形上看,“草字头”,与草有关;从结构上看,“清川带长薄”中“清川”对应“长薄”,结构相似,为偏正结构,且“川”对应“薄”,均为名词,由此推之,“薄”在这里指茂密的草丛;我们还可以激发学生联想,清澈的河流周围长满了茂密的草儿,多么和谐、清新的画面啊!对于“如”字,学生会想到“如果”“好像”这两个含义,我们可以通过语境来推断,如果“如”讲成“如果”,那么前后两个分句应是假设关系,前表假设,后表结果,显然,“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在句意上没有假设关系,而是并列关系,因此“如”理解为“好像”更合乎情理。对于“迢递”一词,可以用字形推断法和组词推断法,“迢”,“走之底”,组词“迢迢千里”,有“遥远”之意;“递”,“走之底”,组词“传递”,有“到达”之意,那么“迢递”就有一种“走千山、过万水、跋山涉水来到嵩山”之意。

疑难词语解决了以后,我们还要引导学生从诗歌的整体结构思路上来感知全诗,要让学生明白任何一首诗都有一个清晰的思路,我们只有把握了诗文的思路结构,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文。从题目中的关键词“归”可以看出,整首诗是围绕“归”来写的,读了诗歌,不难理解,这首诗是按时间、空间顺序写的,分为两个部分,前三句写归途之景,最后一句写归后之事。

二、让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深度剖析诗人的思想情感

对于该诗颈联“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的理解,学生普遍认为其意境格调是“萧瑟凄凉”,因而作者思想情感是凄清悲凉的。实则不然,如果我们对作者王维稍作一些了解,就能读出其真正蕴含的情感。

王维,字摩诘,他崇信佛教,晚年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摩诘”二字是佛家语,意译为“净名”或“无垢尘”,这正是王维所追求的“无功无名”“净空”的思想境界。有了对王维的了解,我们解读“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这一联的思想情感就有了突破口。作者跋山涉水来到高远的嵩山下隐居,他想要的隐居之地就是那种特别宁静、远离世俗喧嚣杂乱的地方,只有在这里,作者才能真正地静下心来闭关修行。当作者越来越接近自己的目的地时,他看到了“荒城”“古渡”,这里的一切都是那样沉寂,这不正是作者所追求的心境吗?而且,从荒城、古渡中我们还可以感受到一种“繁华落尽、一切皆空”的幻灭感,这也正坚定了一位佛家弟子归隐山林的决心。在这里,作者找到了精神的皈依,寻到了内心的宁静,走在归途中,落日的余晖洒满了整个秋天的山野,作者越走越自适,越走越满足。从这个角度讲,这句话的意境格调应该是“沉寂开阔”,而思想情感则“恬静自适”,又何来“萧瑟凄凉”之境、“凄清悲苦”之感呢?

三、教给学生各种有效的思维方法,着力提高学生的诗歌分析能力

教语文,最根本的就是要教给学生多种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这首诗歌,我们可以培养学生很多思维,如想象思维、阴阳思维。

在诗歌中诗人说话的方式很特殊,其实质是暗示,他们往往不直接说出自己的情感,而是通过具体的形象或情景去间接暗示自己的情志,即“立象以尽意”。这就意味着我们品诗必须抓住“象”的本质特征,合理地想象诗人为我们构建的情境,身临其境地去感受诗人的感受。诗歌只有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才能鲜活。《归嵩山作》前三句写归途之景,其实质就是“立象”,所以我们要在把握“象”本质特征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想象思维把诗中的各种“象”还原成一幅立体画面,然后走进其中感知作者寄遇画中的

情志。

在这首诗中,我们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阴阳思维。文中尾联“归来且闭关”中“闭关”,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有形的“闭关”,即关门,另一种是无形的“闭关”,即关闭心门,与世隔绝,自我修行。

总之,我认为诗歌教学要真正达到高效与鲜活,教师不但要教给学生各种解读诗歌的方法,而且还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学生的知识才会有拓展,思想才会有启迪,情感才会有陶冶,思维才会有提升,审美探究能力才会有提高。

编辑 栗国花endprint

猜你喜欢

知人论世古典诗歌思维方法
语尽意不尽,意尽情不尽
知人吟咏悟人生
小学古典诗歌选材示例
巧解古典诗歌“景语”中的情感元素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利用实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散文教学要做到“知人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