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英语教学的探讨与思考
2017-12-06何应优
何应优
摘 要: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进行,高中英语教学在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为了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效率,教师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针对课堂上所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分析和解决,以此来促进英语的课堂教学改革能够更加顺利地实施,在教学的过程中实现师生共同进步的目的。
关键词:高中英语;课堂教学;问题;解决方法
一、目前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
1.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落后
虽然新课改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一些教师也都投入了很大的热情,致力于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应用到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来提高教学的质量,但是还是存在一些教师教学的能力以及教学的观念不能满足新课改的要求,不仅新教材的功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教学的目标也没有顺利地完成。一些教师并没有将新课改要求下的课程设置进行很好的理解,还是沿用陈旧的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方法进行英语教学,将学生学习英语语法与知识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忽略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这也是导致学生学习效率得不到提高的主要原因。
2.对新教材的解读方式不够明确
一些教师对于新英语教材的解读还是会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所用的教学方法没有针对教学的内容进行,在选择教学材料的过程中,沿用以往的套路,并不将教学材料进行适当的重组,或者是活用,这也就导致了教师最开始的教学思路是不恰当的,选择了错误的教学策略是导致教学效果没有达到教学要求的关键原因,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不会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3.部分教师专业素质不高导致教学有效性降低
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来说,教师专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况。部分教师因为没有具备较高的英语专业素质和综合文化素养,语言水平较低,导致教学的水平不高。一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使用汉语进行教学,口语的表达不够规范和标准,有些教师甚至会出现很多失误,导致不能很好地掌控课堂的教学内容。教师自身的言行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情况,良好的言行在无形中会对学生起到一定的榜样作用。
4.没有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进行辅助教学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技术,其形象的表达方式也能在教学的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很多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利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手段进行辅助教学,只是在进行优质课以及示范课时会将各种多媒体设施进行运用。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主要使用说和写的方式进行教学,多媒体等教学设备只是为了评比优质课才会加以利用,学生对这些教学器材的兴趣程度很高,如果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加以利用,会大大地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与课堂参与度,而很多教师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
二、提高高中英语教学有效性的相关对策分析
1.应做好初中和高中英语教学的过渡和銜接
首先,应使学生对英语学科的学习兴趣一直持续到高中英语学习中来,这是保证高中英语教学有效性的基本前提。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多种教学材料,组织学生进行口语比赛、英语角以及第二课堂等多种活动,使学生保持高涨的英语学习兴趣。
其次,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因为学生的学习习惯直接影响着英语学习效果,因此进行英语教学时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学习英语的关键点。
最后,做好英语技能和知识内容的良好衔接。在高中英语技能方面,如何使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得到提升是非常重要的,应保证对学生进行的阅读教学和练习与阅读文本高度契合,继而保证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获得全面提高。
2.高中英语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养
英语教师自身综合素质对英语教学质量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养,在课程改革中遇到问题及时解决,使高中英语教学在新课程标准的正确航道上稳步前进。在教师的德行方面也应不断提高,应以高涨的工作热情投入教学工作中来,使英语课堂充满阳光和激情,从而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这对于英语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另外,教师也应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提高英语教学能力,可以依据具体教学情况对英语教学进行实时掌控和调整,使英语教学方法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
3.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要将学生能够深入地理解相关知识作为教学的目的,指导学生对欧美地区的历史和风俗有基本的了解,这样也能够促进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高中英语教师需要注重对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使学生掌握多种单词和语法的学习,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情况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保证学生得到全方面能力的提升,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使其能够更好地投入学习中去,这也是保证学生有效学习的根本。
参考文献:
[1]王一鸣.浅谈高中英语课堂教学[J].当代教育,2014,2(7)11-13.
[2]李敏国.对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讨[J].教育研究,2013,7(5):24-26.
编辑 高 琼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