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研究
2017-12-06周喜立
周喜立
摘 要:在初中体育教学中,为保证体育教学质量以及让学生有更好的学习效果,可以适当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质疑能力的培养不仅能让学生把精力更好地投入到课程中来,还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通过积极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可以让学生一直保持着爱运动的热情。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质疑能力;氛围
初中是进行体育教学的关键时期,在这期间开展教学活动不仅仅是为了向学生展现运动之美、锻炼良好体魄,更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探究精神,这也是所有基础教育学科所共有的目的之一。所以,在进行体育教学时,不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开发学生智力、培养探究精神的重要方式,创新的教学活动和教学手段可以保证质疑教学方式取得更好的效果。本文主要通过对初中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做了具体的分析,希望能给相关教育工作者以借鉴作用。
一、营造一个良好的质疑氛围
在体育教学中若想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首先就要在开展教学活动中营造一个良好的质疑氛围。所以,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轻松的学习环境,在确定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同时,以引导者的身份鼓励学生对不懂的问题勇敢发问,对课堂内容进行积极思考,甚至可以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出创新性的意见或建
议。在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下,学生眼中的体育教师总是一副严厉的模样,站得笔直,一声令下全部学生都大气不敢出,教师成为整个课堂的主体,学生需要听从教师的指挥完成一个又一个活动。在这样的教学环境当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不到提升,甚至不喜欢教师安排的活动内容,这样会让学生对体育教学活动感到排斥,生怕说错一句话会被教师严厉驳回。因此,要想更好地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首先教师应该改变自己对待学生的态度,积极同学生沟通交流,把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为学生打造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这样慢慢引导学生提出质疑,以便于提升学生的智力。
二、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在营造了良好的质疑课堂氛围后,体育教师就要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提出质疑。爱因斯坦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是的,提出问题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脑洞思维,也更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创新。这就需要教师主动融入学生当中,在相对平等的教学活动当中对学生给予鼓励。在提问的时候,教师尽量使用温和的语气、面带微笑,要用行动和言语对学生表明自己的态度,让学生明白体育的教学活动不仅仅是按照教学大纲来完成各种动作,而是可以抒发自己对活动的看法的。正确的教学活动应该是不论在何时何地,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都有着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权利,教学活动的开展不是呆板的,而是需要每个人用智慧去打造一个有教学意义的教学课堂。
三、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虽然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地鼓励学生去大胆质疑,说出心中所思所想,但是,仍然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不知道该怎么提出问题,提出什么问题。这时,就需要教师去引导学生、鼓励学生,最后再和学生一起探讨问题并且解决问题。有一句话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与其直接把果实送到学生的口中,不如教会学生摘取果实的技术,这在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当中也同样适用。要想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教师也可以适当的传授学生质疑的方法,寻找問题的方法等等,让学生有一个既定的发现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去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当学生发现了问题的时候,教师再积极地鼓励学生去提出问题,让自己脑洞大开,最后在师生的合作下一起去寻找问题的解决办法。在这样循环的思维模式当中,学生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发散思维,教学效率和质量也就有了一定的提升。
四、巧妙设计问题去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除了教会学生发现问题的技巧,积极鼓励学生去提出问题之外,初中体育教师还需要设计一些问题来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积极思考。比如,同样一个运动,不同的动作做出来的效果截然不同,教师就可以根据这个运动的不同表现方式去提问题,让学生解答导致其中差异的原因,鼓励学生去实践、去讨论,把思维从固有的模式当中挣脱,脑洞大开,去寻求问题的不同答案。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就学生所了解的其中一个运动为例,让学生去探究平时所熟知的运动项目当中存在的问题,其解决办法又是什么。学生回答的问题可能与教师准备的答案不一样,教师就可以先听取学生的答案之后,然后对学生的想法进行积极的评价,之后体育教师再把提前准备好的答案告知学生,并且适当地分析一下答案,让学生梳理一下自己所获得的答案同教师的答案的区别之处,对以后解决问题有益处。
总之,初中的体育教学活动不能只是呆板地完成教学大纲中的运动要求,应该遵循基础教育中的发散学生思维、促进学生身心和智力发展的要求,不断创新教学手段,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做出一定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周东升.浅谈初中体育教学现状及对策[J].知音励志,2017(3).
[2]刘巧玲.浅析当前初中体育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J].天天爱科学,2016(18).
编辑 谢尾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