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人才“德技并重”培养路径研究
2017-12-06赵方
摘 要:德技并重的高职人才是指“德技双高、德才兼备”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着力培养德技并重的高职人才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德育与专业教育两手抓、两促进,切实厘清德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找准德育与专业教育的契合点,充分发挥专业教师、专业课程和专业实践的载体作用,努力培养适应和满足国家战略需求的新型职业人。
关键词:德技并重;高职人才;职业精神;培养路径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着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李克强总理强调,职业教育大有可为,也应当大有作为。要将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培养一大批不仅怀有一技之长,而且具有敬业守信、精益求精等职业精神的新型劳动者,使“中国制造”走向“优质制造”“精品制造”。可见,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时,这也对高校德育提出了更高要求。
培养德技并重高职人才的内涵
2011年,《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提出,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这是我国首次将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高端技能型人才。高端技能型人才是指:既具有比较扎实的理论素养与知识水平,比较高超的操作技艺与动手能力,又具有专业基本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能够在促进企业技术改造、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实现自主技术创新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专门人才。高端技能型人才是国家重要的人才资源[1]。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取得长足发展,在校生规模已突破1,000万,占整个高等教育规模的40%,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在职业教育实践中过分强调以就业为导向,强化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职业素养养成教育,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与国家战略发展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同时,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期,产业加速转型升级与高端技能型人才匮乏的矛盾十分突出。因此,加强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德育,培养“德技双高、德才兼备”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成为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培养德技并重高职人才的意义
1.实现学生自身长远发展的需要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大多处于专科层次,学生的录取分数较低、文化基础较差、综合素质不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同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着“重普通高等教育,轻高等职业教育”的观念,将职业教育等同于就业教育,过度重视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而忽视了职业素质教育,造成学生理想信念模糊、职业道德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薄弱等问题,对塑造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很大影响,不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所谓“德不优者,不能怀远”。从党中央、国务院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作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可以看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急需一批专业技能过硬,又具有当代职业精神的高职人才。因此,高职院校要转变教育观念,堅持把传授技能知识和培育职业精神作为两条主线,德技双修、双管齐下,提高综合素质和就业创业水平,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实现产业行业健康蓬勃发展的需要
目前,我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同时也是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的关键时期,对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需求规模不断扩大,需求层次不断提升。近年来,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越来越高,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却一年比一年严峻。一方面,市场难以消化如此巨大规模的高等人才;另一方面,劳动力供给难以满足技术类岗位的需要,“用工荒”与“就业难”现象尴尬并存,造成了人才和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出现了严重偏差。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各行各业技能型人才的摇篮,连着教育、连着产业、连着岗位、连着技术,与各行各业有着密切联系,能否培养出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直接影响到各行各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3.实现制造业大国战略目标的需要
2010年,我国制造业产值高达1,955万亿美元,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被誉为“世界工厂”。同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制造业在发展质量、创新能力、品牌塑造上仍有较大差距,大而不强仍然是我国制造业亟须突破的瓶颈。在全球制造业面临重大调整、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国务院发布了中国版的工业4.0规划—《中国制造2025目标》(国发〔2015〕28号)。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高职院校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勇担历史重任,肩负起培养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聪颖的智慧品质、绿色的生态观念、高端的技术水平、卓越的品牌素养和严谨的工匠精神的现代职业人,为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2]。
培养德技并重高职人才的路径
1.处理好德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加强协作联动
德育与专业教育同为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德育的主体是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以及学生工作管理人员,通过“两课”、学生活动、社会实践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专业教育的主体是广大专业课教师,通过专业教学、专业实践、专业实习等方式进行专业技能培养和巩固。在实践过程中,由于双方缺乏协作联动,德育和专业教育一直处于彼此孤立,相互脱节的状态,专业课教师不过问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德育教师不了解学生的专业学习进度,两者没有形成育人合力,不利于学生的均衡发展。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和核心,属品行教育,起主导作用,旨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学会做人。专业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属技能教育,是发展基石,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学会做事。德育实行德优,专业教育实行技高,两者相互促进、相互渗透,共同助力学生成长成才[3]。
2.促进好德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破解 “两张皮”现象
专业课教师和德育课教师共同承担着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加强沟通与协作,齐抓共管,互补短板,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是德育课教师要主动与专业相结合。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各种文化所承载的价值观之间冲突越来越激烈,并在网络上迅速蔓延,容易对高职学生的道德意识、责任意识、身心健康等方面造成影响。高校德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而作为德育重要阵地的“两课”,仍使用的是全国高职院校统一规划教材,授课内容体现不出专业特点,缺乏实效性,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较差。德育课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灵活处理教材内容,将德育内容与专业特色紧密结合起来,赋予德育新内涵。
二是专业课教师要主动与德育相结合。专业课教师在高校教师群体中占有较高比例,具有与学生接触频繁的优势,不仅是智育的主导,而且也应是德育的向导。高职学生大多是高考的“失败者”,在专业学习中具有“先天性”弱势。专业课教师单纯地在课堂上灌输知识很难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甚至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因此,专业课教师要积极探索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式方法,坚持专业性和思想性相一致的原则,注重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以及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将外在施教化为内在需求,形成专业教育与德育的有机融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
3.发挥好专业教师、专业课程和专业实践的载体作用,培养合格人才
一是专业教师的榜样力量。教师是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韩愈有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就是传授做人之道,为人之道;“授业”就是教授知识和技能;“解惑”就是解答人生困惑。“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对教师职业特征及其专业特征的概括,也是对现代教师人格塑造的要求。专业教师不仅靠语言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其个性品质和人格魅力对学生无疑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亲其师,才能信其道。青年学生对专业教师有着天然的“向师性”。因此,专业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本功、渊博的知识储备和高超的教学艺术,而且还要表现出崇高的敬业精神、强烈的责任意识和高尚的师德,成为名副其实的“师者”,做学生的“活”榜样[4]。
二是专业课程的渗透作用。专业课程是渗透德育的最佳载体。专业课程教学是学校教育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活动,在各个教学环节中要坚持以行业为依托,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进行德育渗透,将德育根植于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之中。专业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尊重教学规律,与行业接轨,按照行业的技能标准和道德标准培养学生,深入发掘各门专业课程的德育资源,有意识地将职业素养、职业精神等德育內容引进课堂教学,因势利导,使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从而达到技能水平与岗位需求零距离接轨,实现职业素质与行业要求的无缝对接。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的发展,在专业课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挖掘专业课中潜在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对专业文化的兴趣和向往,将知识内化为智慧,促进学生能成才、好就业[5]。
三是专业实践的行为养成。德育贯穿于高职教育的始终,从理论到实践,从课堂到课外,无不蕴含丰富的德育内容。专业实践是高职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包括顶岗实习、专业竞赛、社会实践、学生活动和毕业设计等,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缩短适应企业的过渡期。以顶岗实习为契机,让学生在不同企业文化中加强对岗位工作环境、基本素质、专业技能要求的全面认知,掌握综合驾驭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能力,将分解于各专业课程的专门知识和单项技能融会贯通地运用在岗位实践中。此外,还可以通过职业技能大赛、社会实践活动等巩固专业技能,强化职业道德行为养成,使学生体会到职业道德在职业生涯中的重要性,自觉按照行业的行为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养成遵守职业规范的良好习惯,以一个真正的职业人,迈入社会,接受社会的检验[6]。
本文系北京联合大学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德技并重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JJ2015Y094)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杨国胜.“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34):97-98.
[2]陈鹏,庞学光.《中国制造2025》与现代职业教育转型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2015(17):15-20.
[3]李国才.对高职德育教育与专业教育契合模式的探讨和认识[J].时代教育,2015(10):97-98.
[4]徐徐.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开展德育工作所存在问题及对策[J].丽水学院学报,2008,30(4):68-70.
[5]马振龙,刘洋,赵方.“学专融合”的德育工作模式研究和实践[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4(07-08):99-100.
[6]张爱梅.论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学中德育功能的渗透[J].教育与职业,2010(32):78-79.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党委办公室)
[责任编辑:翟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