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需要等待
2017-12-06王栋生
教师在课堂启发学生思考问题,要有耐心,要有“再等一分钟”的修养。恪守常识的教学,一般比较慢;“慢工出细活”,“慢”就慢在善于启发,让学生在平静中思考。我回忆学生时代,一分钟可以想不少事,如果有两分钟,思绪能飞得很远呢。
前些年,我在一些课上观察到,教师提出问题后,眼睛就开始扫视教室,寻找能回答问题的学生。因为是“公开课”,因为是“示范课”,因为是“赛课”,因为是“借班上课”,面对成群的听课教师或评委,教师很难保持平静。教师有可能读错学生的表情,比如,他把一位神情怡然的学生喊起来回答问题,其实这位学生正心驰神往于自己的想象,站起后张口结舌,不知所云,让教师失望了。有时,教师看准了,这名学生立刻回答出教师需要的答案,很圆满,于是教学立即进入下一个环节。我有些不以为然:为什么要这么急急忙忙地往前赶呢?全班学生正在思考,多数学生的思考并没有完成,而这个思考过程才是有价值的学习。教师心情过于迫切,过于重视“进度”,想上一节完整的公开课,希望学生争先恐后地“抢答”并且正确。目的错了,一节课也就失去应有的教学价值。
课堂提问多给学生一点时间,让学生在平静中开始独自思考,这是语文教育要培养的好习惯。有时,只要再等十秒、五秒,一些学生的思考就能比较从容;学生在想象,在选择,在推导,在推敲,在判断——在教师平静的等待中,几乎每一秒钟,教室里都会产生妙不可言的奇迹。即使教师发现已有部分学生的思考完成了,也不要急于让他们作答,而可以再慢十秒,让更多的同学完成思考。
学生有反应,学生犹豫,学生质疑,学生惊讶,学生兴奋……各种积极的反应都说明教师的提问激发了学生思考,这无疑是我们所期待的。听课人要把视点放在整体教学的环境中,不要只看到“这个班有聪明的学生”,而要观察全体学生的思考状态。一些教师在课堂忽略学生的思考,抢进度,赶任务,希冀给评委“高效”的印象,可能和现今流行的评价指標有关。
宁可减去一点任务,也要让学生完成思考;而为了“进度”,中断学生的思维过程,教学也就失去意义。如果课堂提问能多给学生一分钟或者两分钟时间思考(或讨论),学生的学习状态就会大不一样,课堂就可能“活”了。遗憾的是很多老师仍然不能认识这一点。某次听课,老师讲得很生动,同学们情绪也不错。中间有个环节,教师提问,这个问题本身是有价值的,老师说:“那么,究竟会有哪些因素呢?同学们想一想。快一些。”
正因为多了句“快一些”,我认为,这位老师业务修养不够高。因为绝大部分学生做不到这个“快一些”:思考正要开始,便被干扰了。
(王栋生,笔名吴非,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著名散文作家、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