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晨读”为“晨读”
2017-12-06刘帅仁
刘帅仁
早自习,原来是叫做晨读课的,我们也向来强调晨读课要书声琅琅,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晨读变成了早自习。而这些年来,我所见到的早自习,总让人想起“这里黎明静悄悄”。不是语文老师、英文老师不负责,他们在非常负责地坚守岗位。你看,老师在讲台上虎视眈眈,学生在座位上奋笔疾书,除了沙沙的写字声,没有任何人讲话声。
或许,教材的不断改编,时间的不断缩短,老师们是真的拿不出时间来进行单词过关、课文过关,只好占用宝贵的晨读时间。殊不知晨读课不晨读,实在是弊大于利。
就语文来说,中国自古就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训导。一篇文章,读的遍数多了,它的意义自然就清楚了,并非是古时候的老师比今天的懒些,而是只有经过熟观于目、熟读于口、熟记于心,才能真正地去理解文章的意思,明白文章中的道理。有的就算当初不明白,随着阅历的加深,遇到相似的情境,不知不觉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那时,他们对自己读过的书一定会有恍然大悟、豁然开朗的感觉,甚至他们会不由自主地就吟诵出曾经读过的文章或句子。如我每次经过湘江大桥,看见橘子洲,便必然不会背诵起毛泽东的“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有次偶尔经过一片苗圃,看见成片成片的树林,知道那都是种植者要用来换钱的,于是突然想起“摇钱树”,与同行者相视一笑,直佩服“摇钱树”三字之妙。经过一夜春雨,晨起偶遇落花,谁不会感叹“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只是提前把我们的感受说出来了而已。如此种种,平添生活之雅趣。若心中没有诵读积累,那种与古人如同相遇的感觉与妙处便难以体会了。而晨读,实则是积累中最有效的方式了。
解读人类记忆的专家也发现,只有熟读成诵,才能成为永久性的记忆。这就是为什么儿时背过的诗,到做了爷爷奶奶的时候还是能脱口而出,而当时并不了解的深意,到后来也能与古人形成共鸣。
现在的学生读书,往往背着“背”的包袱,只看如何快点完成任务,于是死记硬背,在当时是得到了老师的嘉奖、同学的钦羡,可是,第二天你再去问他,他已经忘了七八成了。其实这是与人的遗忘规律一致的。急于求成的东西,只能看见当前,却无后效。
如果是不要求背诵的书,只怕是两遍都未曾读过,更不要说读书百遍了。
于是,晨读课就变成了匆匆的强记,匆匆的过关,至于是否形成了语感,那就很难说了。
看看我们的身边,随着年级的增高,为完成任务而读书的倾向就越明显。鲜有人把朗读当作享受、当作艺术,只要他们没有浪费时间,在读书,就已经是很优秀的学生了。
什么时候,语文晨读课可以变成享受朗读的盛宴呢?什么时候,晨读课只是纯粹的晨读课,而不是背书课、默写课呢?
再说英语吧。
早就有专家调查分析过,对中国人来说,英语的语感对学好英语更重要,甚至指出,只要能长期坚持背诵英语文章,就算上课不听讲,英语成绩也不会差。除了专家,在英语学习方面比较成功的人,也都有这样的经验:背诵课文是学好英语的最好方法。
可是,越来越多的英语晨读课,已经变成了单纯的记单词与短语,老师反复要求过关的也是默写或听写单词与短语,或者再加上几个句子。我已经很少听见学生背诵英语课文了。
老师们都一致反映,早自习不默写单词,基本上就没时间默写了,单词记不住,如何理解课文,如何回答问题?翻翻现在初中的英语课本,不管是哪个版本,词汇量都大得惊人,每天都要求学生掌握那么几十个单词,任务确实很重。而有的老师对学生的要求更高,为了增加学生的词汇量,只要是课本中出现了的新单词,都要求学生能听写。高一级学校的选拔,英语比重那么重,没有海量的词汇量,英语奥赛就难于上青天,不记单词,怎么办?
其实,我是不反对记单词的,只是,如果有限的早自习都拿来听写单词,那朗读怎么办?因为考试中没有课文的朗读与背诵,所以就可以不进行吗?从学生的长远利益来看,整体阅读重要还是独个的单词重要?从学生的能力发展来看,朗读的作用大还是单词的作用大?
而且,早自习的时间那么短,如果还要挪作他用,岂不是从此要消灭朗读了?就我们学校来说,每周有四个早自习,星期一用来升旗,星期二、四是读英语,星期三、五是读语文,每个早自习的时间是40分钟。整整一周,英语早自习只有80分钟,语文早自习也只有80分钟。够了吗?如果有限的时间还不进行朗读,长此以往,学生在朗读方面的素質只怕要大打折扣,同时受到影响的还有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理解能力,而这影响的就不只是语文和英
语了。
我只是一个数学老师,早自习本不是我的学科任务,但作为班主任,对学生现在的晨读现状,真的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啊。于是,我在网上搜集了关于晨读的各种资料,经常跟我的学生讲晨读的重要性、晨读的方法,早自习也总是在任课老师进教室前先进行强调。长期这样坚持下来,学生的晨读状况略有好转,晨读的兴趣、水平、能力也逐步提高。但更多的时候,我还是有点力不从心,毕竟,凭我一个人的力量,真的太薄弱了。
所以,我的同行们,为了学生的长远利益,让我们和语文老师、英语老师来个集体总动员吧,让我们还“晨读”为“晨读”!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