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富起来 强起来 美起来
——十九大代表热议国土相关新看点

2017-12-06《中国国土资源报》报社

辽宁自然资源 2017年11期
关键词:科技生态发展

富起来 强起来 美起来
——十九大代表热议国土相关新看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新时代、新矛盾、新奋斗目标,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所作的报告对我国所处历史方位作出了判断。

生态文明建设

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富起来、强起来之后,我们也要注重美。十九大代表、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研究员邓红蒂敏锐地注意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前加了一个新的形容词——“美丽”。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既有硬实力,也有软实力,更要有“美实力”。

“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会场内外,围绕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十九大代表、专家学者们纷纷谈了自己的看法。

“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在十九大报告中单独成篇,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从认识到实践达到新的水平。“中国‘强起来’,体现在以绿色引领发展。过去五年,我国坚持‘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绿色发展理念,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这一理念必将对未来中国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说。

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首先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十九大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厅长陈建军表示:“生态文明、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哪个地方的生态环境好,哪个地方就具有发展优势。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每一寸国土都值得珍惜,都要规划好、保护好,要建设绿色中国、生态国土,以生态国土建设引领国土资源利用方式转型升级。”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是十九大报告提出的生态文明发展路径,也是当代中国当仁不让的选择。

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治本之策。十九大代表、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所研究员唐菊兴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高度赞同。他认为,节约集约利用资源要以科技创新为利器,持续推动科技创新,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保护生态环境离不开制度的护航。“多年的实践让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到,建设生态文明,必须落实好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保护生态环境依靠制度的要求。”十九大代表、江苏省国土资源厅厅长李侃桢表示,生态建设涉及多个部门,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加强顶层统筹和整体规划,形成自上而下、共同努力的大格局。相关地市、相关部门要一起努力‘共炒一盘菜’,共同为生态建设作贡献,建设美丽中国。”

邓红蒂认为,自然资源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又是生态系统的主体构成要素。近年来,各类自然资源调查评价、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平不断提高,有力地支撑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但供需矛盾尖锐、资源约束趋紧,重开发、轻保护,资源产权不明晰,资源管理分散、监督管理不到位等问题依然存在。

“十九大报告提出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统一行使监管城乡各类污染排放和行政执法职责等,对进一步完善自然资源管理制度、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加强资源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具有重要意义。”邓红蒂说。

科技创新

“科研人员的春天来了!”

10月20日,在十九大新闻中心举办的“农业科技创新”集体采访中,党的十九大代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中环易达设施园艺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魏灵玲难掩内心的激动,15年来,她一边做企业、一边做研究,在科学家和企业家这两个身份之间互相切换,对于科技创新的艰难和迫切有着深刻的理解。

让十九大代表、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区划室副主任唐菊兴最为兴奋的,同样也是十九大报告中对于科技创新的阐述。“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产学研相结合;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从“相结合”到“深度融合”,唐菊兴感觉,国土资源科技创新的春天来了。

一直以来,如何打通科研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是制约国土资源科技创新的一个难题。“因为做研究的并不了解市场,这次十九大报告中写到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来做产学研的深度融合。以市场为导向,了解市场需求再来进行科学应用的研究,把科研成果应用到市场需要的不同应用场景中,这样才能实现新模式的探索和尝试。”唐菊兴说。近年来,国土资源“三深一土”科技创新硕果频出,从“蛟龙号”到“可燃冰”,一次又一次为世界所瞩目。十九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我们要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时间紧迫,任务繁重。

如何做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篇文章,党的十九大代表、科技部副部长王志刚在记者招待会上表示,首先要有一个顶层设计。

现在,创新已经不是科学家自己在“象牙塔”的事情,而是要和经济、社会、民生和国家安全紧密结合。新发展理念出来以后,科技创新要和国家发展战略结合。因此,要搞一个创新驱动发展的顶层设计,体现系统性和有机性,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大支撑和引领。

创新驱动发展,谁来驱动创新?

王志刚认为要靠改革驱动创新。整个科技工作是围绕着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两个方面来展开的。“邓小平同志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习近平同志强调,创新是第一动力。科技创新对着生产力,改革对着生产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要适应和能动于生产力。”

“统筹推进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化等工作也非常重要。”王志刚表示,要在努力形成科技实力的同时,使我们的产业竞争力、经济发展的综合实力都有更大的提高。

作为来自基层的科技工作者,十九大代表、陕西省委科技工委书记、省科技厅厅长卢建军表示,陕西省有27.6万科技人员,真正激发人才的原动力,推动知识价值导向分配机制的落实,需要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科技创新作为产业的供给侧,同时也是创新政策的需求侧。所以,科技创新和政策制度创新一定是‘双轮驱动’,才能真正推动科技工作者创新的原动力,才能真正加快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的转化。”

对于科技成果转化,王志刚补充说:“过去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后,个人可能不一定有太多利益,现在修订后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明确规定,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的50%以上要奖励科研团队,这样他们就有积极性了。现在要强调对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化实行分类评价,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从事基础研究有很多不确定性,比如引力波,虽然100多年前爱因斯坦就做了预言,但是结果发现和结果印证却具有偶然性,这就是科学逻辑和实证。所以,我们要尊重基础研究的特点。”

“以上这些都是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的政策措施。越是时间紧,我们越是要聚天下英才到中国创新创业,这样中国进入创新型国家才更有把握。”王志刚说。

农村发展

“我最开心的就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这个战略基层干部好操作,老百姓也听得懂。”听完报告后,党的十九大代表、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党委书记吴协恩备受鼓舞:“今后5年,华西村将按照十九大报告要求,真正做到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乡村振兴战略一经提出,立刻成为广大代表、专家关注的话题。

在十九大代表、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副总工程师邓红蒂看来,将乡村振兴战略置于“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一章节,是对农村发展战略的升级,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极大提高了农村发展的标准。同时,将乡村振兴战略和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一同提出,有利于在未来形成村镇化与城镇化的均衡发展。

村镇化与城镇化双轮驱动

在城镇化进程下,农村该何去何从,不仅是中国面临的问题,也是全世界面临的问题。

资料显示,为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标准,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进行城市扩张。世界各地的城市人口比例从1960年的33%上升到2016年的54%。中国城镇化水平提升也很快,城镇化率从2010年的36%左右,至2016年末攀升到了57.4%,但随之而来的乡村衰落问题不容忽视。

“在一些地区,即使乡村的人口在缓慢增长,但活力却越来越小。每年都有上亿农村人口,离开家乡来到城市,农村青壮年的流失,造成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事实上,城市与乡村是一个有机体,两者均应实现可持续发展,彼此相互支撑。”邓红蒂结合长期在农村调研的经历谈了自己的看法。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表示,乡村衰退是全球共同面临的挑战,城市与乡村是一个有机体,两者均应实现可持续发展,以此相互支撑,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有利于形成村镇化与城镇化双轮驱动。

基于此,邓红蒂认为,乡村振兴战略势在必行,而其中土地利用规划不可或缺,全国行政村数量众多、分布广泛,自然属性、发展需求差异特别大,乡村振兴的第一步就是要编制好规划、设计好蓝图,将一项项具体发展战略融入规划中。

土地利用规划要为乡村振兴“搭台”

同样作为来自农村基层的党代表,听了报告中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后,十九大代表、江苏省张家港市长江村党委书记郁霞秋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总书记提出,我们的第一个百年目标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认为,乡村振兴应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一公里’。乡村振兴不止是在经济建设层面要振兴,还有生态建设等方面都要振兴。”

乡村振兴是多维度的,而不是单向度的。邓红蒂也注意到,此次十九大报告中的部署少了具体的数字要求,多了方针的指引;少了涉及单纯部门的政策,多了部门协同的战略。“报告中的每一项大政方针的站位都非常高,需要许多部门合力推进,共同落实。”

“体现在规划的编制中也是这样:首先要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充分了解农村的实际发展特点;其次要充分尊重老百姓意愿,听取他们的需求;最重要的是,所有部门都要参与,共同研究,大家齐心编制‘多规合一’的规划。”邓红蒂说。

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工作,她表示,当前的乡村空间规划要更加注重内容的综合性、技术的融合性和实践的可操作性,规划定位和功能要更加完整和齐全。由于我国260万个行政村的资源禀赋和地区差异显著,乡村空间规划的类型包括生态旅游型、产业发展型、现代农业型、村庄整治型等多元特征,要根据各个乡村不同的特点进行分析研究,将不同的需求落到村土地利用规划中。

向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要动力

已步入花甲之年的十九大代表、浙江省义乌市七一村党委书记何德兴是位有着30年党龄的老党员,在现场聆听总书记报告时,他认认真真地标注了每一处与“三农”相关的内容。

未来农村如何发展?何德兴从总书记的报告中找到了答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而其中让他感受最深的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何德兴深知,义乌能从浙江中部一个贫困的农业小县,发展成为一座国际化城市,七一村从一个负债空心村,壮大成为一个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文明村、美丽村,正是靠着吃改革这碗饭成长起来的。

报告中提到,“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何德兴将这些话语印在了头脑里,他说要和乡亲们往这个方向努力。

总书记在报告中提到的“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也引起了何德兴的关注:“这一利好政策,是给农村老百姓吃下了一颗定心丸,可以提振农民信心,让农民甩开膀子加油干。”

谈到未来,何德兴信心满满:“义乌是吃改革饭发展起来的,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我们也要带头向前。”

去产能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要坚定不移地去产能。”连日来,十九大代表围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聚焦去产能,结合对十九大报告论断的新思考,谋创新思路,话使命担当,交流热度持久不减。

“钢铁行业已经持续多年发生严重的产能过剩,它带来的结果是恶性竞争,最厉害的时候,一吨钢材的卖价还不如一吨白菜的价格,最低的时候降到了2000元以下。”10月19日,在十九大新闻中心举行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集体采访活动中,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苗圩说出了让他心忧的现象。

与“一吨钢材的卖价还不如一吨白菜”现象同时存在的是,废钢铁融化后进行浇铸成的“地条钢”充斥市场,导致我国每年依然要从国外进口1亿吨优质钢材。

坏的充斥市场,好的供不应求,去产能成为当务之急,剥掉“白菜帮”,做好“白菜心”,中国才能由大做强。苗圩在采访中表示,要坚定不移地去产能,在彻底取缔地条钢的同时,防止其死灰复燃。同时,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找到企业转型升级的方向,通过加大技术创新,加大产品的研发投入,开发出更多的高水平的钢材产品,满足市场高端的需求。

“今年我们的目标是去钢铁产能5000万吨,到8月底,已经提前完成今年全年目标,到年底还有望超过这个目标。”苗圩说。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有些外媒置疑中国钢铁产量还有所增长。针对此,苗圩表示,钢铁行业是去产能,不是限钢铁产量。钢铁已经是一个充分竞争的行业,产量与销量完全取决于市场需求,企业会根据市场的需求来决定它的产量与销量。

钢铁去产能成效显著,这几年煤矿生产去产能的情况如何?10月19日在十九大“党代表通道”第二场采访活动中,十九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康红普代表表示,去产能是推进煤炭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举措,已经取得显著成效。

“2016年煤炭退出产能2.9亿吨,超额完全了全年指标。今年上半年退出产能1.1亿吨,完成了年指标的74%,但是煤炭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煤炭行业供给侧改革任重道远,还要按照国家和行业的有关要求进一步做好去产能工作。”康红普说。

“过去五年,去产能是大趋势,推动了部分煤炭企业的利润回升,部分从业人员薪酬待遇有所提高。”从矿工一线走来的十九大代表、安徽淮北矿业集团朱庄矿综采预备区机采队副队长王忠才认为,未来煤炭产业要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根本出路还是靠改革、靠创新,拉长延伸产业链条,挖掘煤炭消费新热点,找到新的增长点和盈利空间。“未来五年,国家应该大力提高煤炭等采矿行业的智能化、自动化水平,早日实现井下无人作业。”

去产能与环境保护密不可分,煤炭开采会引起地表下层、地下水位下降,对矿区的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煤炭行业如何转型升级?康红普介绍了近年来煤炭行业在技术升级方面的一些做法。“近年来,煤炭行业采取了一系列预防、控制和修复的措施,包括保水采煤技术、沉降区控制技术等,大大减轻了煤炭开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随着各部门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和技术的进步,我们相信煤炭开采对生态环境的损害会越来越少。”

王忠才对未来中国矿业的发展充满信心,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向创新驱动转换也是未来矿业发展的方向,在去产能不断升级、科技化不断深化的措施下,“矿区的天会更蓝、水会更绿,煤矿人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中国国土资源报)

猜你喜欢

科技生态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科技助我来看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科技在线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