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绩效评价研究
2017-12-06张跃强陈池波苏永伟
□张跃强,陈池波,苏永伟
(1.武汉纺织大学 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0;2.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湖北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绩效评价研究
□张跃强1,陈池波2,苏永伟2
(1.武汉纺织大学 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0;2.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基于取得的数据资料,构建包含5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的湖北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运用AHP法测算每项指标的权重,在此基础上,对湖北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绩效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湖北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存在突出问题。为此,应千方百计降低企业的运行成本、采取有效措施提升企业的科技创新水平、努力提高企业新产品开发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社会服务能力、积极为企业发展创造有利环境、加快培育工业经济增长新动力等,以提升湖北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绩效。
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绩效评价;科技创新;新产品开发
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重要内容,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直接决定和影响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效。为此,必须高度重视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并对其绩效进行合理测度。对湖北省来说,要想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步伐,走内涵式、跨越式发展之路,巩固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缩小与经济发展强省之间的差距,必须做好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
截止2015年末,湖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64万家,比2011年增加7000多家。2015年,湖北省拥有大型和中型企业分别达到336家和1923家,分别是2010年的3.1倍和2.0倍,其中过百亿元企业达到35家。湖北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来自湖北省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5年湖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amp;D经费支出达到407.27亿元,总量是2010年的1.90倍;2015年湖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3.2%,比2010年提高3.8个百分点;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申请专利批准数28 290项,是2010年的1.6倍;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比例达到11.2%,比2010年提高0.7个百分点。二是努力优化工业结构布局。在工业区域布局结构方面,湖北省统筹协调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长江经济带的工业企业发展。2015年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长江经济带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分别是2010年的2.1倍、2.0倍和1.9倍,分别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的55.6%、44.4%和68.7%,年均分别增长15.8%、14.4%和17.9%。在轻重工业结构方面,更加注重均衡和协调发展。2015年湖北省轻工业完成增加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39.1%,比2010年提高9.0个百分点,2015年轻重工业增加值之比更加趋于合理,具体由2010年的1:2.32下降到2015年的1:1.56。在高能耗产业占比方面,占比不断降低。2015年湖北省六大高能耗行业完成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为26.8%,比2010年下降6.1个百分点,与此同时,高新技术制造业实现增加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不断提升,具体由2010年的5.7%提高到2015年的8.0%。三是切实做好企业转型升级。2015年,湖北已经形成了包含41个大类、199个中类和499个小类的行业比较齐全的工业产业体系;2015年湖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达到54.2%,比2010年下降4.5个百分点,主营业务利润率达到5.3%,比2010年提高2.1个百分点;2015年湖北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税收总额1951.94亿元,是2010年的2.0倍,2015年平均吸纳从业人员338万人,比2010年增加43.03万人,是2010年的1.15倍。四是积极应对企业亏损问题。2015年湖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占比为8.78%,比2010年下降1.84%。这一结果表明,2015年和2010年相比,湖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亏损状况有所好转,湖北省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效果初步显现。
上述结果表明,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动下,湖北省工业发展取得喜人成绩,但我们仍然要清醒地看到,湖北省工业企业的盈利能力依然很低,高科技创新产品仍旧不足,因此需要进一步做好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
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以来,洪银兴、陈锡文、黄群慧、赵志耘、刘伟等众多专家学者对如何有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1-5]。邵光学、王锡森从理论渊源、定义、必要性、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改革的关系、推进路径、国外经验与启示等六个方面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研究进行梳理[6]。但通过对这些文献的学习发现:由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的时间不长,学者们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绩效评价方面的研究较为单薄,基于此,本文试图充实和完善这一问题。
1 指标体系构建、权重确定与结果测算
1.1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为合理测度湖北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绩效,结合已取得的数据资料,特构建湖北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从表1可看出,湖北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由5个一级指标组成,分别是企业资产状况、企业运行成本、企业运行收益、企业盈亏状况以及社会效益。其中,企业资产状况具体由固定资产原价、实收资本额这2项二级指标来测度;企业运行成本具体由主营业务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应交所得税这4项二级指标来测度;企业运行收益具体由工业销售产值、出口交货值、主营业务收入这3项指标来测度;企业盈亏状况具体由利润总额、亏损企业数、亏损企业亏损额这3项指标来测度;社会效益具体由税收总额、吸纳从业人员人数、从业人员平均薪酬这3项指标来测度。在总共15项二级指标中,主营业务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亏损企业数、亏损企业亏损额是测度湖北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绩效的逆指标,其余指标均为正指标。
表1:湖北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1.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在表1的基础上,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测算每一项指标的权重,具体有六步:一是构建递阶层次结构;二是建立判断矩阵;三是检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四是层次单排序;五是层次总排序;六是结果分析。建模步骤流程如图1所示:
图1:AHP法建模步骤
根据以上方法和步骤,我们可测算得到湖北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权重,结果如表2所示:
表2:湖北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指标权重
1.3 结果的测算
基于从湖北省统计局查找取得的数据资料,以2010年为对比基期,测算2015年湖北省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的绩效。需要说明的是,由于2015年和2010年相比,工业企业总数以及亏损企业数都有所不同,因此为了更为客观真实地对2015年湖北省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的绩效进行测算,这里特利用每项指标的平均值进行测算,同时需要对2015年涉及到价格变动的指标数值以2010年的物价总指数为基期进行平减处理,以剔除价格变动对这些指标的影响。
经测算,首先得到湖北省2015年以2010年为对比基期的各项指标的测度结果(表3)。
表3:湖北省2015年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绩效评价结果
从表3可看出:2015年的总指标得分达到1.183分,高于2010年的1.000分,表明湖北省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整体上看取得的绩效还是非常明显的。从各项指标得分来看,企业资产状况、企业运行收益以及社会效益等指标的得分均高于基期,表明在这三项指标方面,湖北省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的成绩是显著的,但同时我们还发现,企业运行成本、企业盈亏状况这两项指标的得分还未达到基期水平,表明湖北省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降低企业成本和摆脱企业经营困境方面仍然需要作出更多努力。
在表3的基础上,还可得到2015年各市、州以2010年为对比基期的各项指标的测度结果(表4)。
表4:湖北省各市、州2015年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绩效评价结果
表4显示,2015年湖北省各市、州的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绩效评价总指标得分除了十堰市外,其余均高于2010年的基期总指标得分,表明2015年湖北省各市、州的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普遍取得一定成效。从各项指标得分来看,企业资产状况指标除了宜昌市的得分略低于基期得分之外,其余市、州的得分均高于基期得分,尤其是荆州市的得分最高,达到0.481,表明2015年绝大部分市、州工业企业的资产状况好于2010年;企业运行成本指标除了十堰市的得分高于基期得分之外,其余市、州的得分均低于基期得分,表明2015年绝大部分市、州的工业企业在降低运行成本方面,还没有达到特别理想的效果;2015年所有市、州的企业运行收益指标得分均高于基期得分,表明2015年绝大部分市、州的工业企业均取得了不错的运行效益,但各市、州的得分差异较大,如得分最高的天门市,得分达到0.562,但得分最低的十堰市,得分仅为0.301;在企业盈亏状况指标方面,2015年有多达10个市、州的指标得分低于基期得分,包括武汉市、宜昌市、黄石市等,仅有襄阳市、荆门市、荆州市、恩施州、仙桃市、天门市等6市、州的指标得分高于基期得分,表明2015年湖北省工业企业的盈利能力仍然很低;在社会效益指标方面,除了十堰市的得分低于基期得分之外,其余市、州的的得分均高于基期得分,表明2015年湖北省绝大部分市、州的工业企业在社会效益方面取得了较为可喜的成绩。
2 结果分析
根据湖北省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绩效评价的结果,总结得到湖北省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可喜成绩:
一是企业获取资产的能力明显增强。获取充足的资产是企业进行经营的基础,2015年和2010年相比,湖北省工业企业获取资产的途径不断增多,如2015年湖北省工业企业可以从国家、集体、个人、法人、港澳台、外商等多种渠道获得经营资本,且获得的资本量比2010年有大幅度增加,2015年湖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通过法人获得的资本量达到2527.84亿元,比2010年增加1048.58亿元。获取资产能力的显著增强,为湖北省工业企业的运营和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是企业运行的收益显著增加。获取可观的收益是企业维持生产和扩大经营的必要条件。2015年湖北省所有市、州工业企业的企业运行收益指标得分均超过了2010年的指标得分,表明湖北省工业企业获取收益的能力比2010年有显著增强,这为湖北省工业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是企业的创新能力显著提高。2015年湖北省规模工业企业不论是在研发经费投入、新产品产值、申请专利批准数、从业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比例等方面均比2010年有明显增加或提高,如2015年的规模工业新产品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为13.2%,比2010年提高3.8个百分点;2015年申请专利批准数28 290项,是2010年的1.6倍;规模工业从业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比例达到11.2%,比2010年提高0.7个百分点。
四是企业的社会服务能力稳步提升。提升企业的社会服务能力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目标。2015年,湖北省工业企业在缴纳税收总额、吸纳从业人员、提高从业人员平均薪酬等方面均较2010年取得了显著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均为提升湖北省工业企业的社会服务能力打下了良好基础。
在肯定湖北省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成绩的同时,更应该看到湖北省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存在的不足,主要有:
一是企业的运行成本居高不下。运行成本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企业的盈利能力。从湖北省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绩效评价结果来看,虽然2015年湖北省工业企业的运行收益较2010年有显著增加,但在湖北省工业企业运行收益增加的过程中,企业的运行成本上升更快,这些成本包括企业的主营业务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表明2015年湖北省工业企业运行收益的增加是以高成本为代价取得的,而这并不符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成本”的目标要求。
二是企业的盈利能力仍然较低。由于2015年湖北省工业企业的运行成本仍然居高不下,导致在运行收益明显增加的情况下,湖北省工业企业的盈利能力仍然偏低,甚至省会武汉市2015年工业企业的盈利能力也比2010年低,这一结果进一步反映出2015年湖北省工业企业仍然遵循的是“高投入、高产出、低利润”的经营模式,这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要求也不相符合。
三是科技引领企业发展的能力依然偏弱。湖北省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绩效评价结果显示:2015年湖北省工业企业的盈利能力不如2010年,之所以会出现这一结果,重要原因是科技创新在湖北省工业企业运行过程中还没有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致使湖北省工业企业还必须采取粗放型的生产方式,结果必然是利润率低下甚至是亏损。因此,要提高湖北省工业企业的盈利能力,必须提升企业的科技创新水平。
四是创新成果应用转化不够。湖北省很多企业由于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工作重视不够,导致其在消化吸收的投入方面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严重影响了湖北省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2015年,湖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引进与消化吸收的比为9.5:1,而日本和韩国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比例大致保持在1:3的水平。同时,湖北省企业生产的新产品新颖度不高,湖北省工业企业具有自主品牌、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国际新产品数量仍然较少,实现的销售收入份额也明显偏低,企业新产品整体新颖档次不高,导致其收益和盈利水平依然偏低。此外,湖北省工业企业还表现出专利应用程度不高等问题。2015年湖北企业拥有有效发明专利16 965件,其中已被实施的专利数6166件,仅占发明专利总数的36.3%。大量高价值的发明专利无法发挥其应有的经济价值,因而未能充分发挥这些发明专利对增加企业经营收益的巨大作用。
3 对策建议
为进一步提升湖北省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绩效,特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是千方百计降低企业的运行成本。由于多种原因的存在,湖北省工业企业一直面临运行成本过高的发展难题。而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目标就是要帮助企业降低运行成本。对湖北省来说,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工业企业的运营活力和运行潜力,必须在降低工业企业运行成本方面付出更大努力,为此,政府部门一方面要进一步简政放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另一方面还要降低工业企业的税费负担和实体养老保险费用,同时还要围绕工业企业的财务成本、能源成本、物流成本进行一系列改革,努力降低企业的运行成本费用,此外还需要建立湖北省工业企业降低成本的长效机制,为湖北省工业企业盈利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二是采取有效措施提升企业的科技创新水平。科技创新对于一个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为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要努力提升企业的科技创新水平,以增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对湖北省来说,要着力将科教大省的优势转化为科技强省的优势,鼓励更多的工业企业增设科技机构,选派有能力的科技专家到相关工业企业进行科技服务和技术指导,对工业企业增设科技创新发展基金,采取滚动扶持的方式鼓励有能力的工业企业竞争获得科技创新发展基金,同时引导工业企业自身加大研究和发展人员、研究和发展经费投入,鼓励工业企业设立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项目并提高资金支持力度,努力提高新产品销售收入,以最大限度提升企业的科技创新水平,从而增强工业企业的持久发展动力。
三是努力提高企业新产品开发的能力和水平。企业只有不断地研制和开发新产品,才能形成有效供给,满足众多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为此,一方面要提高研发经费投入强度,2015年湖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仅为0.94%,这一数值虽然与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最高的上海相比差距不大(上海为1.4%),但与美国、日本、德国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美国、日本、德国在这方面的具体数值为4%、3.4%和4.7%;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新产品开发的层次。在湖北省工业企业中,普遍存在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与技术相对较少,在整个世界产业分工格局中处于价值链低端等情况。2015年,湖北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仅为13.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由于新产品开发能力不足,导致湖北省工业企业的产品知名度不高,品牌不够响,进而其市场占有率有限,这些都限制了湖北省工业企业收益的增加和盈利水平的提升。
四是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社会服务能力。企业应更多的承担“社会人”的角色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应有之义。对湖北省工业企业来说,要在更大范围、更大程度上履行好自己的“社会人”角色。为此,政府部门应改革对工业企业发展状况的考核标准,要将更多的考核指标放在企业提供社会服务方面,尤其是要放在吸纳从业人员和提供给从业人员的平均薪酬方面,积极引导工业企业既要合理追求利润,也要提供好社会服务,以提升工业企业的良好企业形象,从而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五是积极为企业发展创造有利环境。对湖北省来说,要想实现工业企业的发展壮大,进而提升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绩效,必须给工业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为此,建议政府部门应做到:为工业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税收环境,长期以来,税负过重给工业企业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发展压力,因此建议政府部门出台减税的政策措施为工业企业减压;为工业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技术环境,技术一直是工业企业追求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但从目前来看,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建议政府部门从创新政策、资金支持、人才保障等方面给予工业企业支持,以提升工业企业的技术水平;为工业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咨询环境,很多工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于政府的最新政策以及相关制度,把握的不是非常到位,因此建议政府部门应通过电话热线和办公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努力解答工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相关问题,以帮助工业企业更好更快成长[7]。
六是加快培育工业经济增长新动力。对湖北省来说,在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要想保持工业企业收益的有效持续增长,进而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盈利水平,必须大力发展新经济,充分挖掘信息数据,积极发挥信息技术的有效作用,同时要完善信息基础设施投资,创新工业企业交易平台,完善政府部门和工业企业之间、工业企业和工业企业之间、工业企业和客户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服务平台,为工业企业的发展运营创造更多有利条件[8]。通过培育工业经济增长新动力,切实提升湖北省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绩效。
[1]洪银兴.准确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和任务[J].中国工业经济,2016(6):14-21.
[2]陈锡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几个重大问题[J].农业信息化,2016(5):38-41.
[3]黄群慧.论中国工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中国工业经济,2016(9):5-23.
[4]赵志耘.以科技创新引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中国软科学,2016(9):1-6.
[5]刘伟.经济新常态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管理世界,2016(7):1-9.
[6]邵光学,王锡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述评[J].经济学家,2016(12):95-100.
[7]王广亮,辛本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重构[J].南京社会科学,2016(11),25-30.
[8]张富禄.推进工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策略[J].中州学刊,2016(5):32-37.
10.14180/j.cnki.1004-0544.2017.11.024
F127
A
1004-0544(2017)11-0142-06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5AJY014);湖北省统计局科研计划项目(ETK16-02)。
张跃强(1982-),男,湖北武汉人,经济学博士,武汉纺织大学经济学院讲师;陈池波(1961-),男,湖北荆州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苏永伟(1983-),女,湖北武汉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生。
责任编辑 李利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