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文山州马传染性贫血流行历史与现状调查
2017-12-06张立喜曹普东吴孟洁袁正春
张立喜,曹普东,吴孟洁,袁正春
(文山州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云南文山 663000)
云南省文山州马传染性贫血流行历史与现状调查
张立喜,曹普东,吴孟洁,袁正春
(文山州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云南文山 663000)
为有效评估云南省文山州马传染性贫血防控效果,文山州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14-2016年,采用查阅历史档案资料、实地入户调查、实验室检测等方法,对文山州马传染性贫血的流行历史与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表明,文山州从1978年起全面开展马传染性贫血监测净化工作,并根据马传染性贫血的流行特点,应用流行病学调查、现场采样、实验室检测、扑杀净化、无害化处理等行之有效的综合防控措施,成功阻止了马传染性贫血在文山州的传播、扩散与流行.近几年来,经过系统地流行病学调查和监测,未发现当地存在马传染性贫血的证据,证实文山州已消灭该病.成功经验为:一是流行病学调查全面、细致;二是采样工作科学,做到了重点采样与随机抽样的有机结合;三是实验室检测使用标准方法、可靠试剂;四是阳性畜的扑杀与无害化处理及时、彻底;五是严格控制马属动物移动.
文山州;马传染性贫血;流行病史;无疫;调查
马传染性贫血,又称沼泽热,是由马传染性贫血病毒引起的一种马属动物传染病.该病的特征是病毒持续性感染、出现免疫病理反应,以及临床反复发作,呈现发热并伴有贫血、出血、黄疸、心脏衰弱、浮肿和消痩等症状.此病1843年首次发现于法国,两次世界大战后传播到世界各养马国家.我国原本并无此病,1931年日本侵华时把此病带进了东北及华北等地区;1954年和1958年我国从苏联进口马匹时,又将该病传入国内.此后,该病在国内广为散播,给我国养马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1].
文山州东部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山水相连,南部与越南接壤,边民往来频繁,马属动物交易活跃,属马传染性贫血感染风险较大的地区.为有效防控马传染性贫血,净化马属动物养殖环境,提高马属动物养殖业的经济效益,文山州于1978年启动马传染性贫血防控计划.为有效评估文山州马传染性贫血防控效果,文山州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14-2016年,采用查阅历史档案资料、实地入户调查、实验室检测等方法,对文山州马传染性贫血的流行历史与现状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流行历史调查
主要采用查阅历史档案资料和寻访老兽医两种调查方法.此次调查查阅了《文山州畜禽疫病志》(1990版)、《文山州畜牧志》(2004版)、《文山州畜牧业生产情况统计表》,以及历年工作总结、报表等资料,寻访了27位曾经参加过马传染性贫血净化工作的老兽医,并做好寻访笔录.
1.2 流行现状调查
1.2.1 实地入户调查.2014-2016年,通过走村入户方式,采用quot;问、视、听、触、测quot;的方法,先后4次在全州采集马属动物血清,开展马传染性贫血流行病学调查.
1.2.2 实验室检测.(1)被检血清.在入户调查过程中,随机采集文山、砚山、西畴、麻栗坡、马关、丘北、广南、富宁8个县(市)马属动物血样共4 批次;采用自然析出方法,分离被检血清.(2)标准诊断液.马传染性贫血琼脂扩散试验抗原、阳性血清,由哈尔滨动物生物制品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生产,云南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3)检测方法.对全州1978-2016年采集的所有马属动物血清,严格按照《马传染性贫血防治技术规范》附件1中的quot;马传染性贫血病琼脂凝胶免疫扩散试验方法quot;进行检测[2].经马传染性贫血琼脂扩散试验检测为阳性的马属动物,即可确诊为马传染性贫血阳性畜.
1.3 防控效果评估
云南省农业厅从马传染性贫血消灭工作专家库中抽取5位专家,组成考核验收组.考核验收组依据农业部《马传染性贫血消灭标准和验收办法》,通过听取汇报、查阅资料、实地座谈、现场采样、实验室检测等方法,对文山州马传染性贫血防控效果进行评估.
2 调查结果
2.1 马属动物饲养情况
文山州马属动物饲养历史悠久.1919年,云南省兽医实习所调查显示,文山州马属动物有3万余匹;1952年,全州马属动物存栏发展到49 904匹[3];20世纪60-80年代,全州马属动物饲养量得到较快增长,1988年马属动物存栏166 493匹[3],达到历史最高点;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机械性交通工具得到普及,马属动物使用价值逐渐变小,存栏数逐年下降,到2016年上半年,经反复核实,全州马属动物实际存栏24 926匹,其中马5 120匹、骡19 554匹、驴252匹.近年来,全州马属动物饲养越来越分散,主要集中在交通不便的山区和半山区、旅游景区和草场发达区.且骡所占比例逐年增大,2016年骡占马属动物比例达到78.45%(图1).
2.2 流行历史调查
通过查阅《文山州畜禽疫病志》(1990版)和可以找到的历年工作总结、报表等资料,寻访部分曾经参加过马传染性贫血净化工作的老兽医得知,文山州马传染性贫血的流行主要集中在1978-1989年.1978年文山州启动马传染性贫血防控工作,在当年对马属动物进行血清学琼脂扩散检测发现州内存在马传染性贫血病例.但之后,除在1989年发现有1匹疑似临床病例外,全州无发现马传染性贫血临床病例的记载.
1978-1989年,全州采用琼脂扩散试验,共检测马属动物血清85 914份,检测出马传染性贫血阳性血清50份,阳性率为0.058%.阳性率最高的地区是与广西自治区山水相连的富宁县,达到0.276%.50匹阳性马属动物分布于文山、砚山、麻栗坡、丘北、广南、富宁6个县(市)和省公路局驻马关县八寨乡雾路者村的一运输队[4](表1、图2).
表1 文山州1978-1989年马传染性贫血病疫情普查统计
1990-2005年,据仅存资料《广南县1994年马传染性贫血净化工作总结》附表记载:在1990-2005年,广南县分别在1990年、1992年和1993年,采用马传染性贫血琼脂扩散试验进行实验室检测,3年共检测血清2 813份(分别为501、1 200、1 112份).检测结果全部为阴性.
2006-2013年,在文山、麻栗坡、富宁3个县市开展马传染性贫血实验室检测.3个县市8年间采用马传染性贫血琼脂扩散试验,共检测1 418份马属动物血清.结果全部为阴性.
2.3 临床病例排查
2014-2016年,全州连续3年走村入户进行马传染性贫血临床病例排查工作,共排查马属动物80 582匹(次).对照马传染性贫血的发热、贫血、出血、黄疸、心脏衰弱、浮肿和消痩等特征性临床症状进行临床检查,未发现马传染性贫血临床病例.
2.4 实验室检测结果
2014-2016年文山州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兽医实验室共采集马属动物血清样品7 461份,采用马传染性贫血琼脂扩散试验进行检测,发现全部为阴性(表2).采集的血清样品覆盖全州8县(市)81个乡(镇)410个村委会,涵盖了重点马属动物主产区、老疫区和边境地区.本次马传染性贫血监测的针对性较强,样品数量占存栏数的比例达到7.04%.
2.5 免疫注射情况
经查阅1949年以来的可查资料和同老兽医的访谈记录,证实文山州从未开展过马传染性贫血免疫工作.
2.6 无害化处理情况
据《文山州畜禽疫病志》(1990版)和可以找到的历年工作总结、报表等资料,1978-1989年文山州检出的50匹阳性马属动物中,有41匹在现场已采用宰杀、棒击、枪击等方法进行了扑杀,并用深埋发酵法做了无害化处理;对其余自然死亡的9匹马属动物,也采用深埋发酵的方法进行了无害化处理.1990-2016年,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现场采样、实验室检测,未发现疑似马传染性贫血临床病例,也未检出阳性血清样品.
3 防控效果评估
2016年9月27-30日,云南省农业厅主持并邀请相关专家组成考核验收组,对文山州马传染性贫血消灭工作进行了考核验收.考核验收组依据农业部《马传染性贫血消灭标准和验收办法》,在听取汇报、查阅资料、实地座谈、现场采样、实验室检测后,认为文山州自1978年启动马传染性贫血监测净化工作以来,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监测、扑杀净化、无害化处理等防控措施的实施,马传染性贫血防控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1978-2016年全州除《文山州畜禽疫病志》记载1989年有1匹疑似临床病例外,其余年份未发现临床病例;二是1978-1989年全州共检测马属动物血清85 914份,对检出的50匹阳性马属动物全部进行了无害化处理;三是1990-2016年全州共检测马属动物血清11 692份,其中2014-2016年连续3年检测马属动物血清7 461份,年抽检比例均达到7.04%以上,经马传染性贫血琼脂扩散试验检测,未发现阳性.根据以上3点,考核验收组认为,文山州已达到马传染性贫血消灭标准,同意通过考核验收.
表2 2014-2016年马传染性贫血实验室检测情况
4 讨论
4.1 经验交流
通过对文山州1978-2016年马传染性贫血防控历程的调查分析,认为做好马传染性贫血的防控工作,一是流行病学调查要全面、细致,做到不漏村、不漏户、不漏畜,对可疑畜要采用quot;问、视、听、触、测quot;的方法进行细致诊断,并及时采集血清送实验室检测;二是采样工作要科学,要做到重点采样与随机抽样相结合;三是实验室检测一定要使用标准方法、可靠试剂;四是阳性畜扑杀与无害化处理要及时、彻底;五是马属动物移动要严格控制.
4.2 问题探讨
文山州从1978年启动马传染性贫血监测净化工作到2016年通过考核验收,历时38年.之所以用这么长时间才将马传染性贫血消灭,原因除了马传染性贫血本身比较难以消灭外,认为文山州马传染性贫血防控工作还有3个不足之处:一是对血清学检测阳性马属动物的扑杀与无害化处理不够及时、彻底;二是马传染性贫血防控工作存在时紧时松情况;三是对马传染性贫血防控效果评估不够及时、主动.
[1] 蔡宝祥.家畜传染病学[M]. 4版.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282-288.
[2] 农业部兽医局.马传染性贫血病琼脂凝胶免疫扩散试验方法:NY/T 569-2002 [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2.
[3] 文山州畜牧局. 文山州畜牧志[M]. 云南:文山州畜牧局畜牧志编纂委员会,2004:100-103.
[4] 文山州农牧渔业局. 文山州畜禽疫病志[M].云南:文山州农牧渔业局畜禽疫病志编纂委员会,1990:96-98.
(责任编辑:朱迪国)
Investigation on Epidemic History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Equine Infectious Anemia(EIA)in Wenshan Prefecture of Yunnan Province
Zhang Lixi,Cao Pudong,Wu Mengjie,Yuan Zhengchun
(Wenshan Animal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Center,Wenshan,Yunnan 663000)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Equine infectious anemia(EIA)in Wenshan Prefecture of Yunnan province,epidemic history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EIA were investigated by several methods,including consulting to historical archives,carrying out field household survey and laboratory test,and so on,by Wenshan Animal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Center from 2014 to 2016. The survey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revalence of EIA in Wenshan Prefecture had been controlled successfully by comprehensive measures of 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field sampling,laboratory detection,culling and purification,bio-safety disposal since monitoring purification work of EIA was carried out in 1978,according to the epidemic characteristics of EIA.In recent years,no local case EIA was found by systematic 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 and surveillance,which proved that EIA has been eradicated in Wenshan Prefecture.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s were as followed:Firstly,the 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 was comprehensive and detailed. Secondly,the sampling work was scientific,and the combination of key sampling and random sampling was done well. Thirdly,the laboratory test was carried out by standard methods and reliable reagent. Fourthly,the culling and bio-safety disposal of the positive animals were timely and thorough. Fifthly,the movement of equine was controlled strictly.
Wenshan Prefecture;Equine infectious anemia(EIA);epidemic history;disease free;investigation
S945.4
A
1005-944X(2017)12-0024-04
10.3969/j.issn.1005-944X.2017.12.006